专栏名称: 车辙
车辙的报道方向覆盖产业政策、市场及公司动态,同时更侧重于汽车文化、车型评测、以及技术解读等垂直内容。作为汽车圈非常具有原创影响力的新媒体,我们一直秉持专业、深度和有趣的报道宗旨,为读者呈现有价值的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车言论  ·  宝马车主的终极梦想是TA?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车辙

也许,我们都是飘零人​

车辙  · 公众号  · 汽车  · 2020-02-03 12:30

正文


2020鼠年开篇!

这篇文章采写已经有一段时间,当时确定排期放在春节假期结束,也就是节后上班第一天推送的时候,还在犹豫毕竟还是过年期间(没过元宵都算过年)写下这样的标题是否可能有点沉重,但未曾想到源起武汉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暗藏汹涌。 无疑,人类和自然界的某种失衡触发了疫情的爆发,我想在这一切归于平静之后,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去思考该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毕竟2003年的SARS我们都是亲历者,重蹈覆辙,不能“一而再,再而三”。 愿身处疫情漩涡的同胞和医护工作者早日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也许,我们都是飘零人,但是在大敌当前,我们的心也是能够坚定地拧在一起的!


在异乡吃着异食,又看到异客,不禁让人思考,人和食物,到底谁在不停迁移,谁将落地生根?

有网友总结,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人山人海的仿古街,里面都是来自外地的商家,在挣其他外地人的钱。

成都不是。

成都有不止一条仿古街。

除了名声在外的宽窄巷子、锦里街、旅外地游客熟知的“琴台故径”,还有位于城北的 文殊坊





左为宽窄巷子,右为琴台故径


文殊坊位于成都市中心,拥有冠名的地铁站,核心景区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出口仅有400米,走路10分钟以内可到。比起感受大成都的拥堵,不如选取公共交通前往。

从地铁口出来就能看见指示牌

文殊坊得名于一座流传千年的寺院—— 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距今1400多年。期间多次遭损毁,最近一次重建是清朝康熙三十六年,距今也有300多年了。

今天看到寺院里的主要建筑,基本都是清代风格。





文殊院内外随处可见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年轻人

走进文殊院,便会发现这座寺院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在城市里看到寺庙不稀奇,但文殊院有与全国大部分寺院不同的优势——同时拥有释迦牟尼舍利和玄奘舍利。

舍利是指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物。包括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等。

《大智度论》指出:“供养佛舍利,乃至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例如大名鼎鼎的陕西法门寺,就藏有佛陀指骨舍利。

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84000颗舍利子,现在分散在世界各地。文殊院在上世纪20年代迎请一枚佛陀舍利,供奉在藏经楼内。

玄奘法师的舍利没有确切记载数量,但在千年历史变迁,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动荡局势后,玄奘的舍利散失不少。在二战期间,又被日本军人抢走,经过谈判仅归还给中国一半,其余一半被日本人借口弘扬东亚佛教截留下来。

回国的一部分舍利,在建国初期送往玄奘法师曾经留学的印度,如今被供奉在 那烂陀寺 。因为玄奘法师在成都受戒,并生活学习了五年,因此文殊院得到一部分法师的舍利供奉。

每年 农历二月初五 玄奘法师纪念日,以及农历四月初八佛陀诞生日,文殊院会开放藏经楼,供大众礼拜瞻仰。

据说每年的这两天也是文殊院最热闹的日子,排队的人群一直延伸到寺外。

舍利就藏在文殊院主体建筑最北端的藏经楼内,平时不开放


寺院大雄宝殿正对面还有一尊奇特的雕像,据说是 韦驮 亲自“下凡”为自己塑造。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得知,当时在塑造这尊雕像时,工匠们屡塑屡败。不管怎么做,塑像都不成型。


一天,寺里来了一位云游僧人,主动承揽塑像事宜,并说只要一晚上就能塑成。


第二天一早,半信半疑的工匠们出来观看,发现塑像已经完成。一尊一米多高的纯铜塑像涂上油彩后,面容身形栩栩如生,神奇的是,其面庞与塑像僧人一模一样。


大家去寻找这位僧人,发现已不知去向。于是大家纷纷猜测,是韦驮菩萨亲自下凡为自己塑像。这件事情被记录在重建寺院的笔记中,并不是坊间传说。


虽然不知这位鬼斧神工的僧人到底是不是菩萨下凡,反正塑像是真的看上去非常真实。


光线隐去塑像的面部,想一窥菩萨真容的请来现场观看


继续往深处走,寺院的外围是茶室和素食餐厅。


成都人出了名的爱喝茶。只要天气晴朗,大街小巷的茶馆就坐满了人。他们在藤椅上或坐或躺,面前桌上一杯“峨嵋绿芽”或“碧潭飘雪”,杯中幽幽冒着热气、散发茶香。


茶室旁边是素食餐厅,一座二层川西风情小楼。一楼自助,二楼点餐






素餐厅取名“心香”,取自宋·瞿翁《满江红·孟史君祷而得雨》的词句:祷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指虔诚的心意

看了看菜品,价格不算便宜。桌席套餐少至近400元,多则七八百元。供7-10人食用,食材基本都是蔬菜、谷物、菇类、豆制品。

比如一道名为“红烧鱼”的菜,是把茄子剖开,雕成鱼的形状,再用特殊的方法塑形,最后红烧。

虽然没有到饭点,但慢慢悠悠把一座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寺院转了个遍,又听了一下午讲解,学习了历史知识,车辙君都有些饿了。但我们一行人对素食都不太感兴趣,于是离开寺院觅食。


出门就遇上了特色小吃。


张老二凉粉主打凉粉凉面


凉粉分为黄凉粉和白凉粉。 黄凉粉 是豌豆制成,色泽偏黄,口感劲道,有嚼劲。 白凉粉 是绿豆制成,白中带点透明,口感像果冻,有弹性,但质地更嫩,入口即化。


凉面是四川当地水面条在开水里汆过,捞起放进大筐里,拌上芝麻香油,让面条不会粘在一起。待面条凉透后,放进碗里。有顾客需要时,拌上佐料就可以吃。


凉面的制作过程不稀奇,独独胜在佐料。


西南地区口味偏麻辣,四川成都又好一口甜。于是凉面的佐料里,除了固定搭配辣椒油、花椒粉、蒜蓉姜蓉,还要加上一勺特质的甜酱。


为了增加风味,还要在绵中加入白芝麻、花生碎、咸菜碎、鱼腥草碎、葱段,以及少量酱油、醋、调味盐、味精鸡精……。面条拿出来拌好以后,入口就有一种面条在舌尖跳舞的感觉,麻辣甜香。



语言无法形容的滋味,请大家亲口去品尝。


凉粉凉面都是小吃的量,每碗一坨面或凉粉,大概成人拳头大小,两筷子就夹完了。我们每人吃了一碗,肚子也不饱,于是转到另一侧去吃甜水面和担担面。



甜水面 的面条不是凉面那样细细的水面,而是刀削面,每根有小手指头粗细。但也不是山西刀削面那样有粘性,而在面粉中加了些许鸡蛋,揉面的时间也更长,因此口感更加“弹牙”。


面条独特也就罢了,关键是味道也独特。


名字叫“甜水面”,自然是因为味道甜。


这种面条搭配的酱汁,除了传统的辣椒油、花椒粉、蒜泥、芝麻油,还要加上一勺特质的甜红酱油,据说是在熬酱油时,加入适量冰糖制成。


冰糖的用量要不多不少。多了腻人,少了甜味被辣味掩盖,因此每家甜水面馆的甜酱都是密制,不同的面馆,口味有些许不同。


担担面 是更为大家熟知的四川面食小吃。这面名叫“担担”,是因为以前售卖这种面的小贩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前面的担子放炉子,炉子上烧一锅水。后面的担子放煮到半熟的面条和各种佐料。有顾客要吃,小贩就放下担子,从后面取出面条在前面的锅里烫熟,再转身加入佐料,几十秒就能把一碗面条递到客人手上。


因为是挑着担子四处行走,不方便加汤水,因此担担面大部分是干拌面,拌料也是炒香的肉末,加上四川特有的咸菜——川冬菜和芽菜切成碎,增加面条的口感。佐料少不了辣椒油、花椒油、酱油、芝麻油、花生碎、蒜末、葱花等。口味麻辣鲜香。


成都虽然是南方城市,但面食着实不少。


而且成都的面食不像北方城市,如山西、陕西那样,在面的样式上大做文章,而是把面的味道做到极致。


例如我们到成都的前几天在早餐时吃的“勾魂面”“怪味面”“铺盖面”。


勾魂面 的名字听着吓人,其实跟牛头马面毫无关系,主要指面的味道太好,吃过了像勾着魂一样,还要再来。


勾魂面和担担面一样也是干拌面,汤汁不多,味道主要来自打卤,也就是南方所称的“俏头”。


俏头的本意是指京剧表演时,演员在演唱或身段上加的一些细节,比如改变节奏,或是一个漂亮的动作等,让演出更精彩。


而四川方言里的俏头是指主食之外搭配的食材,例如四川人炒回锅肉,五花肉是主材,里面可以搭配的蒜苗、豆腐干、黄花菜等,就是俏头。


勾魂面也是一样,干捞的面条平平无奇,关键是那一勺“俏头”,里面包含了油辣椒、花椒粉、蒜蓉、姜末、葱段、炒脆的花生,以及特制肉碎。


据说肉碎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要把比例搭配适当的肥瘦肉末先用盐腌过,再加入特殊的香料炒制。一口肉咸鲜多汁,不腻也不柴,味道“勾魂”。


怪味面 的味道也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古怪,比较像怪味胡豆的味道做成了面,又麻又辣又甜,料想是底料中白砂糖放得比较多。


唯有 铺盖面 是从面的形状上做文章。


铺盖就是南方所说的“被子”。晚上睡觉盖的棉被,在四川被称为“铺盖”。


于是叫“铺盖”的面条,不是常见的细细长长呈线状,而是手掌大一张。


点好面以后,老板会在和好的面团上揪一坨面疙瘩下来,双手用巧劲扯开,慢慢扯成薄薄的一张面饼。据说技艺高超的铺盖面老板能把面团扯到如纸一般薄,而又不会扯破。


扯好的面饼放进锅里煮熟,像一般的面条一般加作料。可以汤面可以干拌。


大家猜猜这些面分别是什么品种



吃完面以后,也可以在文殊院外继续转悠,一方面消食,另外院外其实也值得一逛。

据说文殊院一带,从古至今一直都很热闹。因为毗邻寺院,城里的人们在庙里上香后就在周围交际、购物等。每年春节期间,文殊院都会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的文殊院附近被打造成仿古文化街,全是分不清新建还是古建的青砖黑瓦川西风情小楼,卖着各种金银器、蜀绣、文玩字画、茶叶,还有各种小吃店、茶馆等。


在一条胡同里,我们遇到一位来自异国的游客。 说是游客,他与普通的游客又有一些区别。 因为他是从德国一路骑自行车来到中国,刚登顶峨眉山,来到成都,准备过两天坐飞机回德国。


当了解到我们一行在国内做汽车媒体,这位德国游客还希望通过我们《车辙》这个平台呼吁国内的各位车友注意行车文明,不愧是国际友人。


他从新疆入境,通过甘肃进入四川,一路上见到不少驾驶人员行车过程中随意开窗 扔垃圾、吐痰


他说:“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么优美,但是过多的垃圾破坏了这种美。”


他还谈到一些值得改善的驾驶行为。例如在德国,开车的驾驶人员会注意避让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但是在中国,他一路骑自行车到成都,总是要去避让机动车,因为机动车通常不会让他先行。


车辙君也给他科普,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倡导文明行车。在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大型城市都在推行“礼让行人”,如果监控逮到机动车抢道行人,会被惩罚。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文明行车这方面,我们要学习,最终形成习惯的行为还有很多。


他也提到了中国的道路交通先进的部分,例如红绿灯变灯前会显示需要等待的秒数,这让他能更好掌握自己准备“启动”的时间。


截至发稿时,这位德国朋友已经回到了他的家乡德国,希望他把在中国美好的回忆带回去。



晚上回到酒店,想起在文殊院一天的经历,车辙君不禁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生于公元前一千年的佛陀,一定不会想到在三千年后,会以舍利子的形式来到他可能从未听闻过的中国四川一个城市“定居”。


唐代的玄奘法师,可能也想不到一千多年后,舍利会回到自己受戒的城市“常驻”,甚至还有一些远渡海外,再也回不了他的故乡洛阳。


清朝时期发生在此地的“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包括两湖两广,以及云贵赣皖等地移民。清末《成都通览》记载“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而这些移民早日融入当地,音容皆看不出来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