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戒法师过午不食,我也没去斋堂,跟着他回到茶室。他讲起当年从峨眉山徒步走到五台山的事。
1993年7月,他在四川披剃出家。次年8月,在九华山祇园寺受具足戒。受戒之后,他和一位同戒师兄开始云游参学。
“出家为僧,要在丛林里住五冬三夏,才有资格出来参学。那时我哪懂这个?认为云游就是参学,其实就是到处乱跑。”
参学的第一站,是普陀山。
在普济寺讨单时,知客师问:“大德是来干什么的?”
“来参学。”
“那好!请大德给讲讲,怎么个参学?”
讲不出来,他们被老参毫不客气地轰了出来。
离开普陀,两人相伴走了半年,走到了四川峨眉山。在峨眉山,遇到一位三步一拜朝山的僧人。这位僧人聊到当年虚云老和尚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朝五台山的事。
他问:“朝山途中,如何解决食宿?”
那位僧人呵呵大笑,“这个不用你操心!只要你真发心,该吃饭的时候就有人送来,该住宿的时候龙天护法给你搭房子。”
1995年三月初六,他在峨眉山万年寺发大誓愿:“一愿步行朝礼五台山,亲见文殊;二愿开智慧成就佛道,广度众生,三愿兴旺三宝门庭。”一位老参听说他要步行朝五台山,送来一领棉大衣。
“就这样,菩萨把我送上路了。”第一天,走到中午,饿得走不动了。跟人化缘,被拒绝了。“从迈出朝台的第一步起,我就提醒自己,行脚途中,如果化缘被拒绝,只能说明缘分不到,不能起嗔恨心。”
没讨到吃的,他就坐在路边,背对马路,面朝树林,静心念佛。念着念着,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法师,你还没吃饭吧?”回头一看,路中央站着三个人,一老一中一少,像是奶奶、女儿和外孙祖孙三代。他如实地说,没化到缘。老婆婆说:“那您跟我们走吧,我回家给您做饭吃。”
他兴奋地站了起来,走了两步,又停住了。他想起,朝山之初曾立下誓愿“决不往回走”。老婆婆听了,很感动,掏出一些钱,“既然这样,您拿着去买点吃的吧。”他又摆了摆手,“我不捉金钱。”老婆婆很慈悲,看见不远处有小卖部,她就让孙子去买来了两盒饼干。
当天下午,走到红日西斜,两只脚上都起了大水泡,每走一步,钻心地痛。公路边有个村子,村边有个草垛,他坐在草垛下,等着天黑。
这时,有几个老婆婆从村里出来,给他送来晚饭。他坚持过午不食,请老婆婆明天早上再给送来。有位老婆婆说:“天气这么冷,露宿会把人冻坏,法师,你到我家开办的幼儿园去住一晚吧。”
晚上,在幼儿园寢室里,他把孩子们的床拼在一起,睡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行脚到了乐山,他找到寺院,讨了顿午斋。走到傍晚,又累又饿,他跟菩萨忏悔,“行脚途中,为了补充体力,要吃晚餐,否则身体吃不消。”
第三天中午,走到一个小镇上。在一家小饭店前,遇到几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见他背着一把剑,有个年轻人问:“你会不会武功?”
他说:“这个嘛,要吃了饭再说。”
那几个年轻人请他吃了顿饭。
“多亏有这把剑,帮我一路上减少了不少魔障。许多云游僧在路上被人欺负。有些不老实的人一见我背上有剑,担心我有武功,不敢找事。”
小店老板娘建议说:“师父,你不要跟老百姓要吃的。不是人家不愿意给,是人家有几口人就做几口人的饭,给了你,家里人就不够吃了。你要吃的就跟饭店要,开饭店的最忌讳说‘我这里没饭吃’。”
学会了这一招,吃的问题,迎刃而解。
吃的问题解决了,睡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天近黄昏时,他问路人:“附近有没有寺院?”人家指了个方向。找过去,是一座废圯的寺院,只剩下一座塔。就在塔中挨了一夜。想睡睡不着,于是打坐念经,越念越清醒。
第四天,在老百姓的屋檐下露宿,又是一夜不眠。
第五天,天刚麻麻亮,就开始走。走了十几里路,天亮了。见路边站着两个老婆婆窃窃私语。一见他走近了,两个老婆婆跑开了。在老婆婆站的地方,他看到路边草地上,一个年轻的女人光着身子躺在草地上睡觉。
他赶紧走开了,心里却妄想纷飞。
“她不怕草扎吗?她不怕有野兽来吗?她不怕冷吗?她不怕冻感冒了吗……按常理说,这个女人是个疯子。但她身上干干净净,就像刚洗了澡一样。”
带着妄念往前走。前面路边,大树下有个小伙子坐在地上倚着大树呼呼大睡。这个小伙子,一身迷彩服,胡子邋遢的。
早晨遇到的这一男一女,对他启发很大。
“他们屁股下什么也没有,他们能睡着,我为什么不能睡着?”
第五天晚上,露宿路边,他默念“南无观音菩萨”,不再担心野兽袭扰,不再担心受冻感冒,很快就睡着了。
就这样,吃的问题、睡的问题不是问题了。
有天中午,走累了,他靠着路边的排水沟睡着了。为避开蚊蝇叮扰,他在脸上盖了块布。
正朦朦胧胧地睡着,听到有人说,“这是个逃犯吧?”
“不是,是个和尚!”
“和尚也落魄啊?”
“他是不是病了?”
……
他躺着不动,后来,人们散开了。
继续往前走。途中,有寺院就挂单,没寺院就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