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51.3亿元补贴,发放了! ·  22 小时前  
人民网  ·  大年初三,一顺百顺事事顺! ·  昨天  
南方日报  ·  @广东人,蛇年第一波回南天可能要来! ·  2 天前  
人民网  ·  年味儿,就是这个味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连拜年都不了解,就说过年没年味?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20 17:01

正文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儿”,年味儿从这会儿开始浓醇飘香。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年俗,拜年又是各种讲究里的“重头戏”,从今天起,我们会在每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为您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拜年习俗,一起来感受“年”的味道。


过年没年味了?



“有没有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老有人这样问。


到底什么是年味呢?有人说,以前年味浓其实就是穷!如果咱也一年不买新衣服;一月才吃一次肉;没有网络,半年才收到亲人的一封信;所有高兴事全攒到年末,那年味,准倍儿浓!


但这样说很胡闹哎,古代人有钱的时候就不过年了吗?才不是呢,不仅要过年,而且规矩多,花样多,东西南北的习俗都不一样。大多数习俗都沿袭了古人的玩法,讲真,古人比我们会玩多了!现在就带你见识见识花样的“拜年”。




每朝的年味大不同



每年春节前后,当你很顺手的掏出手机,考虑给长辈发啥拜年短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啥要拜年?地球如往常一样公转,天亮天黑,地球上的所有公民都像往常一样吃喝拉撒,为啥独独咱中国人要喜气洋洋的在这几天“拜早年”、“拜晚年”?


“年”作为怪兽被鞭炮吓跑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我就不赘述了。如果把拜年算作行礼的话,周朝就已经有礼部的官衙了,不过确切有记载的拜年还是要到秦朝,秦、汉时期拜年非常流行,因此至少也传承了2000年。


说起来,人口较多的地区乐子也多,变的也快。


大概是1000多年前吧,北宋时期的开封人,大年初一一见面就互道“恭喜恭喜”,接着可能就约着一起去赌博了。因为每年过年的时候,开封府会放三天关扑,也叫关赌,是一种赌博游戏,有的像今天的套圈,有的是射飞镖、掷骰子,大街小巷到处有人在扔铜钱。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朝人丰富的生活


到了明朝,春节成了明朝人攀亲附贵的好日子,拜年就少了娱乐性,多了目的性。文人陆容在《菽园杂记》这么描述明朝人的拜年:


过完年初一啊,上到官员,下到老百姓,都在路上跑个不停,忙着拜年。


平民老百姓拜年么,就去亲戚家串串,去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家坐坐,总之都是真心实意的想送福上门。


但是朝廷官员就不敢只给亲戚朋友拜年,官场那么多同事呢,得罪了谁都不好,所以就到处拜年,熟的要拜,不熟的更要拜,关系好的拜,关系不好的也不能给人抓着小辫子啊。东西长安街不是住着超多官员的么,有些人就来这里挨家挨户拜年,管里面住着的人是不是自己认识的,看见大门就上去送名片。


这么一来官员家应门的仆人就挺横,遇着那种送名片都不下马的,或者送名片都不亲自来的,压根不让人进门。还有的官员家不让任何人进来拜年。



历朝历代的拜年风俗都不完全相同,不过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地区的拜年形式被不断传承下来。


各地的拜年习俗



在下面这段音频中,生活在各地的人将为你介绍他们家乡的拜年习俗:




天津的姑爷节---



在天津,正月初二,是女婿们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的日子,天津人称之为“姑爷节”。


老天津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由来已久,我国很多地区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初一不能回门,年初二才能回娘家,不过“姑爷节”的说法是上世纪才开始流行的。




这一天是考验姑爷们拜年功力的大日子。到了年初二,姑爷们都得穿得倍儿精神,带着媳妇儿和孩子,提着大包小包,赶奔丈母娘家。姑爷到了丈母娘家,不仅得能说会道征服丈母娘的心,还得做上一桌拿手菜征服丈母娘的胃。天津有句俗话叫“一个姑爷半个儿”,老丈人、丈母娘自然少不了热情招待,吃饱喝足,热闹程度绝不亚于年三十。



福建的跳火群---



在福建闽南农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而特别的拜年习俗——跳火群,象征着烧掉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迎来新的一年。


除夕在闽南话里叫“年兜”, “年兜”这一天除了贴春联,还有个特有的习俗叫跳火群。跳火群一般就是把除尘那一天用过的旧扫把、旧佛陈这一类的东西堆在一起。然后火烧起来,家里的男人,爷爷啊爸爸啊,一个一跳过去。一边跳火群一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大概的意思是来年大家要发大财、更加顺利。



传说跳火群起源于元朝,忽必烈大军进驻当地,大肆抢、掠、焚、杀,还胁迫百姓每三人要供养一名元兵,百姓苦不堪言。有个青年到闽南各地秘密联络,商量在年兜夜,以放火群为号,各地一起动手围歼元兵。


到了年兜夜,满天火焰冲天,元兵好奇,走出兵营看热闹,百姓乘机窜入元兵驻地,抱出大量武器,象潮水一般地围攻元兵。元兵毫无准备,刀枪又被抱出,赤手空拳到处乱窜,终于一夜间全被歼灭了。从此"三人养一元,一夜刣完全"的俗语一直流传至今。从此,每年年兜夜家家户户跳火群便成为闽南一带风俗了。



贵州的开财门---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过年拜年时有开财门的习俗,不过这个开财门很有讲究。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大年初一的早上第一次打开大门叫做开财门。这个开财门很隆重,一定要等男娃娃来开。初一一大早,寨子的男孩们就会挨家挨户地去开财门拜年。敲开门以后,小孩儿会说一些吉利话,唱几句吉利的歌,如果开财门的孩子手里拿着几根柴火,主人家就会更加高兴,相当于是送财的意思。



湖南长沙地区也有开财门的说法,长沙市井人家在除夕吃过团年饭后,将大门关紧,叫封财门,把财宝蓄在家中,不许出进。而大年初一,则大开财门,希望财源能滚滚流进家里来。



山东的赏年画---



山东潍坊被称为年画之乡,年画才是这里过年期间的真正“主角”,这里的人们过年时要贴年画,拜年时要赏年画,期盼来年的日子像年画一样红红火火。


在潍坊,年画一般从腊月二十八开始正式贴,临街的大门贴门神,寓意守护家庭平安;贴完了大门贴里屋,屋里是年画最多的地方,一般贴有“年年有余”、“财神到”、“麒麟送子”等。大年初一一大早,大人领着小孩相互串门拜年,拜年的时候也是欣赏各家的年画时候。如果年画贴得太高,小孩子看不清上面的故事内容,就会脱掉鞋子,站在板凳上或者是火炕上仔细看。大人们文雅一些,他们喝着茶,指点着年画上的人物,期盼来年的好日子像年画一样红红火火。


山东年画题材不限于戏出、门神、灶王和纸禡等,另有一些属日常生活写照者,供农村家家户户过年过节时用。晚清咸丰、光绪时,是山东潍县杨家埠套色木版年画的黄金期。


山东潍县的旧年画




编辑:胡睿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新华社、百度百科、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