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书斋完成修缮并重新开放。书斋屋顶使用的百年方砖带有“M.C.T.”字样,经过研究,这些方砖很可能由仪品砖窑生产。修缮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方砖,经过筛选和定制烧制,部分方砖被用于屋顶的修复和展示。
经过研究,这些方砖很可能由仪品砖窑生产,该砖窑当时为天津法租界最大的房地产机构,生产各种机制砖和建筑装饰物。
在饮冰室书斋修缮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方砖,经过筛选和定制烧制,部分方砖用于屋顶修复和展示,以再现百年前饮冰室屋顶的原貌。
饮冰室书斋的修缮和方砖的展示是文物活化再利用的一个切片,使得文物能够更好地承载历史信息,传递文化价值。
历经150天的修缮,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书斋近日重新亮相。航拍镜头中的“饮冰室”,砖红色陶片铺满屋顶,与彩色玻璃天窗相得益彰,颜值拉满。而这整整一屋顶的“陶地砖”,却与一个神秘代码息息相关。
记者昨日采访了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梁启超纪念馆馆长徐燕卿,听他讲述将这一代码背后的文物“复活”,让饮冰室书斋呈现“360度无死角”建筑之美的故事。
修缮完成的饮冰室书斋屋顶,展示出9块保存完整的百年方砖,方砖上的“M.C.T.”字样清晰可辨。方砖整齐排列在一起,字母似乎变成了一种纹样,体现着规则的美感;而字母本身又仿佛是一串密码,讲述着百年沧桑故事。
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梁启超纪念馆馆长徐燕卿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修缮梁启超旧居时,就曾经在旧瓦片上发现有‘M.C.F.T.’字样。旧居修缮完成后,这个旧瓦片被陈列于纪念馆中,但字母谜团却迟迟没有解开。”巧合的是2021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出了一块北大红楼维修时替换下的旧瓦,上面同样刻有“M.C.F.T.”。高度相似的代码先后在京津两地出现,颇具神秘色彩。
据史料记载,1916年,时任北大校长胡仁源曾向比利时商办仪品地产放款公司借款建造校舍,校舍大楼由中法实业公司与仪品地产放款公司联合承建。而仪品公司由比利时与法国合资创办,也是当时天津法租界最大的房地产机构。
徐燕卿通过查证表示,仪品公司下属砖窑厂生产的机制瓦,成为租界洋楼与名校建筑的“标配”,“20世纪初,仪品地产放款公司旗下有一家砖窑厂叫仪品砖窑,‘M.C.T.’很可能就是这个砖窑厂的缩写。”而关于字母“F”的来历,一种观点认为是法语砖窑(Four à briques)的首字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英制标准头等耐火砖的标识。
据记载,仪品砖窑初设于葛公使路(今滨江道东段),后迁到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西段)营业,生产各种机制砖、手工砖、异形砖、空心砖,也订做各种建筑装饰物。建筑专家曾表示,天津很多老房子的改造过程中,在原英租界、意租界和法租界都拆到过类似仪品砖窑生产的砖瓦片。
徐燕卿认为,1914年梁启超旧居落成时,当时的仪品砖窑已颇具规模,10年后开建饮冰室书斋很可能选择同一个厂家的建材,因此这种方砖应为在天津生产。
“这些方砖原本就铺设在屋顶。”说到发现这些方砖的过程,徐燕卿告诉记者,在此次饮冰室书斋的修缮中发现,原铺设于屋顶的陶砖,在历史上多次维修中已经被油毡等材料覆盖叠加,使得整个屋顶增厚了10厘米左右,“这次的修缮处理到屋顶的基层部分,这些方砖才显露出来。”
“这些陶砖正面为平整光滑面,背面阴刻有‘M.C.T.’字样,但存在严重破损情况。”徐燕卿表示,经筛选,保存状况较好的100余块陶砖已完成馆藏建档,其中9块设置在屋顶,以将其字母部分作为展示;其余残损部分在此次修缮中实施了补配方案,即按照原有方砖的尺寸和形制,交由专业公司定制并烧制,再将这些方砖铺设于屋顶,再现百年前饮冰室屋顶典雅别致的原貌。
“饮冰室”书斋内部景观
百年方砖的再现与展示,正是文物活化再利用的一个切片。本月,颜值与内涵都进一步提升的饮冰室书斋,与梁启超旧居一起重新亮相。徐燕卿表示,修缮后的“饮冰室”恢复了文物建筑的魅力,也使得它能够更好地承载历史信息,传递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