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只要心净则土净,又何必求生西方?
圣道门的修行者经常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通达净土宗的教义,比较执著于浅显、浮表的知见,并以此来障碍净土行人的修行。
对这样的疑问,从古到今已有很多大德给予开示、引导和破斥。有些修净土法门的人,虽然没有这种疑惑、邪见,但是遇到别人来妨难,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龙舒净土文》言:
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瞋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瞋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
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
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
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瞋无痴”,有人说:“我们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吗?我的心就是净土啦。”
这属于邪见
。
龙舒居士说,西方净土是无贪无变、无瞋无痴的境界,你心是净土,你心能不能做到无贪无变、无瞋无痴呢?显然做不到。
“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想什么就来什么,想寂静就寂静,想要神通,分身十方都可以。
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呢?
“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想要衣服穿,没有衣服穿,受寒受冻,心就苦恼。
“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想吃的时候没的吃,饥肠辘辘,很恼火,一切不自在;而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自在。
在娑婆世界说“
唯心净土
”,却思衣不得衣,思食不得食,心受大苦恼,这哪叫净土?明明是三恶道。
“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想安静,可是不能安静,周围的环境扰攘不息,不好的境界,不好的人事,不好的因缘,心里感到恼怒,想离又离不开,被困系在这里,“欲去而不得去,系累恼其心”。
“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这样看来,
我们唯心并没有净土,唯心里面都是苦恼
,都是造罪,都是不自在。
所以,
“唯心”要做到“净土”,是不容易的
。
这段文一看很明显,思衣不得衣,思食不得食,欲静不得静,欲去不得去,寒恼其心,饥恼其心,群动恼其心,系累恼其心,有贪,有瞋,有痴。
前面讲“唯心净土”,下面再讲“
自性弥陀
”。
“自性弥陀”,就是说“我本性就是佛啦,我不用念佛”。
我们先看阿弥陀佛:
“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如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阿弥陀佛福力非常大,比高山大海还重,愿力能够擎天柱地。
有人在地狱念一声阿弥陀佛,地狱立即刑具终止,莲花涌现,变地狱为莲花易如反掌,这是阿弥陀佛的神通道力。观无尽的世界,如在眼前。
再看我们的自性:
“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我们的福力连自己都保不住,随过去深重的罪业堕入地狱,
何能把地狱变为莲花?
“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隔壁的事情都不能知道,还要见无尽的世界?
这是说大话,没用
。
龙舒居士的文体很朴实,很亲切,很优美,说得非常好。
“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
凡夫讲自性阿弥陀佛,实则自性就是凡夫显现
,是恶劣凡夫、地狱种子,是三恶道众生,说什么“自性弥陀”,谈何容易?说大话容易。
“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可以作净土的,可是现在确实还不是净土。我们的自性本来是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寿,可是我们业力所限,没有显现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自在所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讲大话呢?怎么可以忽略净土而不求往生?舍了阿弥陀佛,“我不用念阿弥陀佛,不用见阿弥陀佛”,这样不可以。
前面是从现量境界讲我们所见到的自性是这样。
下面是引圣言量
。
“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这是《大阿弥陀经》说的,也就是《无量寿经》十四佛国往生文。
“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这是引用圣言量来比量,
这些大菩萨都愿意往生,我是什么人?
不愿意往生极乐净土,难道超过这些大菩萨了吗?
“由此言之”,最后得个结论。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这是讲大话,“大而不要,高而不切”,
不切合实际
。
虽然理没有错,但如果修行没达到这样的境界,受误导的人就太多了
。
有人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不念佛、不求生了,
这不是误害人吗?
要达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除非成佛了
。
阿弥陀佛就做到了,他唯心净土,显现西方极乐世界;他自性弥陀,成了无量光寿的阿弥陀佛。
“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龙舒老居士讲得好啊!他说,
讲大话不如脚踏实地
。
“
脚踏实地
”这个词很好,我们走路的时候,脚一步一步,稳稳地踩在地上,这叫脚踏实地。修行人也应这样,讲大话就没有脚踏实地,踮着脚跟走路。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是踮着,脚跟拔起来,能够在天空飞吗?踮着脚走不是我们的境界,不是我们本有的,所以不要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口口说空,步步行有
,这不是脚踏实地,飘忽得很。
“
脚踏实地
”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是凡夫众生,自性还见不到弥陀,唯心也不能现出净土,反而显现种种恶道境象,受种种苦恼,根据我们目前这样的状态,就老老实实,一句一句“阿弥陀佛”往下念,这才叫脚踏实地。
不要讲那些天高地远的话,拿菩萨的境界往自己头上戴
。
如果能脚踏实地持诵修行,持阿弥陀佛名号,诵《阿弥陀经》,“
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
”,这样就能变地狱为莲花。如果不念佛,下地狱还是下地狱。
“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虚言无实”就是上面讲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句话道理没有错,但是要看谁讲,凡夫讲就错了,就虚了。实际达不到这个境界,“虚言无实”,没有实际的功效和作用,就嘴皮子讲讲,这样的人将来还是去轮回;
如果脚踏实地念佛
,不谈这些天高地远的话,就“径脱轮回”。
两者有很大的差距。
《般舟赞》言:
不得信受他人语,
但令心净此皆净。
若道此同诸佛国,
何因六道同生死。
善导大师这四句话很干脆,很有力量。
祖师告诉我们,
信就要信佛所说的
。
不要信别人讲的
“但令心净此皆净”,“心净国土净,不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心里清净就好啦,心中有佛就可以啦,不要念阿弥陀佛”,这是一般人所讲的。
“若道此同诸佛国”,如果说“心净此皆净”,这里就是净土,这里就是诸佛国了,如果这样的话,“何因六道同生死”?
怎么还在这里六道轮回、生死不休呢?
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就要依准净土经典,就要依准净土的祖师。
净土正依三部经从来没有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样的话
,祖师也不这样开示。往往都是学圣道门的,因为他们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就是要在此土成佛,所以就泯灭此方与西方的差别。宗旨不同,修行的路线方向就不一样,他们要破除我见,不取不舍,不分别,无念、无相、无住,这是他们的宗旨。
净土法门的宗旨,就我们凡夫有分别的心境之上来建立,“
指方立相
”。
我们能做到不分别吗?讲大话没有用的
。
“你不分别,把你的钱给我用啊?”
“那不行,我不分别,是说你的钱给我用。”
我们本来就是凡夫,不可能做到不分别。
有的人学净土法门,听说不分别、不执著,他想“对啊,这是佛讲的”,然后他把这个观念放在家庭生活当中,结果弄得鸡飞狗跳,连人都不会做了。
要脚踏实地,是凡夫,就以凡夫的状态好好念佛,过凡夫的日子,你还是正常人。
“不分别,不执著”,是已经破了我执之后的圣者境界,自然而然本来如此,证悟一切万法平等,自然就没有分别。
凡夫又没做到
,把这往头上一扣,有名无实。
所以,
学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做
。
对菩萨讲的都是对的,“无生法忍”就是这样,但是对凡夫来讲就错了。圣道法门,别人修起来,是醍醐妙法;你修起来,翻为毒药。
所以,药要对应病症,法要对应根机。
有的人既不像在家人,又不像出家人,一个怪物,到底算什么?
我们是罪业凡夫,要实实在在,在家就以在家身份,念弥陀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一向专念,
一句一句念就好了,不要做怪
,显示跟别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