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官方微信。《厦门日报》创办于1949年10月,是福建乃至海西地区发行自费订阅率最高、日均版数最多、广告营收最大的党报,也是本地最具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大报。荣膺2013年全国“百强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冲上热搜!网友慌了:我就是这样,控制不了啊 ·  19 小时前  
厦门日报  ·  突发!美国两架飞机相撞 ·  昨天  
厦门日报  ·  孩子闯祸,家长赔偿145万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厦门日报

怕暴露隐私,不便上门!很多人焦虑:建议取消

厦门日报  · 公众号  · 厦门  · 2025-02-11 13:3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家访的话题,引发家长和网友的热议。部分家长对入户家访持保留态度,认为其已过时且可能暴露家庭隐私。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家访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了解学生和家庭环境。文章还提到,教师们也理解并尊重家长的意愿,提出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会面以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长对入户家访持不同态度

部分家长认为家访已过时,可能暴露家庭隐私;而另一部分家长认为家访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了解学生和家庭环境。

关键观点2: 教师尊重家长意愿

教师们理解并尊重家长的决定,采取灵活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包括在公共场所进行会面。

关键观点3: 网络反响与争议

网友对是否需要家访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家访是个好传统,有人认为应该取消,还有网友提出让家长自行选择是否接受家访的建议。


正文

图片


新学期即将开始

已有中小学教师开始筹划家访

对此,不少家长相当紧张

甚至为了迎接老师家访

制造“仪式感”


图片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 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 。网络上也出现相关反响,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单亲带娃妈妈发声

不愿暴露家庭隐私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这几天班主任连发三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


这位家长吐露说:“希望媒体也帮我们这部分有苦衷的家长呼吁一下,家访的老套路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 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啊 。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 一旦老师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观感,真的对教育有利吗?真的不会影响到公平教育吗?


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很早以前,老师们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家校距离,也让教育更具人情味。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访,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


“现在家访确实少了,主要是大家觉得没必要。”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告诉记者,“ 以前家访是因为通信不发达,现在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跑一趟呢?


此外,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家访的边界感问题也引发了热议。家长顾先生坦言:“ 家庭是私人空间 。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还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 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


多数网友表示“不喜欢”


今年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这位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实质、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


这位家长的呼吁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无独有偶, 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 ,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 5300多位投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只有800多位网友投了“喜欢”。根据投票数据分析,投“喜欢”的家长中,六成为80后,三成为90后;而 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比明显提高,占到了46%


然而,在跟帖点评里,却有很多自报身份是教师的网友认为, 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前提是尊重家长意愿


“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 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 ,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上海一位小学校长说, 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 。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上海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说,入户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家长的决定,并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家长提出的原因作出解释,消除家长的顾虑。


要向家长强调家访的目的是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若家长仍坚持拒绝,可提出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会面,从而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同时,班主任要经常性地通过不同途径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传递给家长,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


对于是否需要上门家访

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

有网友认为家访这种模式

已经过时应该取消


图片


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

认为家访是个好传统

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图片


还有部分网友认为

是否要上门家访应该让家长自己选择


图片


此外

不少网友给出了自己的“金点子”↓↓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