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强调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助企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要求,
2023
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继续受委托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扩大参评城市范围
,引导更多
地区
加大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工作力度。
本次评估在原有
36
个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基础上,根据各地企业法人数量情况且限定每省不超过
3
个城市,新增了
14
个评估城市,参评城市共计达到
50
个。根据城市能级情况将参评城市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副省级以上城市(共
19
个)和地级市(共
31
个)。
50
个参评城市中小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总数量的
56%
,进一步扩大了评估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是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优化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为确保评估工作的延续性及年度评估结果的可比性,指标体系整体上保持稳定,同时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经认真研究论证,对
2023
年度评估指标体系中部分二、三级指标进一步优化完善。调整后的指标体系由
5
个一级指标,
24
个二级指标,
40
个三级指标构成,主要从
“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五个维度进行评价
。
三是多维度获取评估数据,确保
评价结果
全面真实有效。
本次评估综合运用地方材料填报、企业网上调查、典型城市实地调研、权威机构数据引入等方式开展,共收集有效问卷近
5.2
万份,检索
40
多万条信息,在对地方政府填报材料进一步精简的基础上,持续增加了第三方数据调查的条目数量,确保评价结果全面、真实、有效。
四是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切实了解有关政策落实成效。
本次评估对半数以上的参评城市开展实地调研,与地方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企业代表、服务机构、律师等座谈
74
场,面对面访谈对象约
900
人次。通过座谈、访谈及问卷调查,直观了解参评城市围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举措,有关政策的知晓落实情况及企业满意度,并收集意见建议。
二、评估主要结论
(
一
)参评城市发展环境基本特征
1.
惠企政策
进一步
落地见效,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提高
2022
年以来,受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方面困难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仅
2022
年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就达
40
多项,带动地方出台配套政策文件
270
多份。
2023
年
国家层面推出《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
着力促进中小企业调结构强能力的
15
项具体举措
,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半征收小微企业“六税两费”
等政策延长至
2027
年。各参评城市及时细化配套措施,紧盯政策宣传触达,全力推进政策法规落实落细,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
纾困帮扶政策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减税降费政策和稳岗返还政策企业知晓率最高,约
85%
的中小企业
反馈
知晓。
2023
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
2.2
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最明显,金额占比达
64%
。企业对各项帮扶政策满意度整体较高,已享受过
相关政策的企业有超过九成表示满意。
图
1
帮扶政策中小企业知晓情况(问卷调查数据)
促进发展政策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各部门在数字化转型、融通发展、优质企业培育等工作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问卷调查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知晓度
较高,有
40%
以上的企业已享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获得感较高
,企业对各项促进发展政策满意度整体较高。
2.
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
深入,服务质效稳步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实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把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措施。
2022
年以来,各参评城市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实效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已推动设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中心)超过
1700
家。其中,省级覆盖率超过九成,地市级覆盖率超过八成,县区级覆盖率超过五成。参评城市中,
47
个城市已设立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占比达
94%
;
21
个城市已实现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占比达
42%
。福建省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覆盖率已从不到
50%
提升至
100%
,江苏省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从
60
个增加到
82
个,覆盖率达
86%
,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图
2
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立情况
中小企业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自
2022
年起,
在全国范围开展“一起益企”
中小企业服务行动,鼓励引导各地服务机构积极服务中小企业,
2023
年累计服务企业
1248
万家。以
“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为主题,在全国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
活动,举办各类服务活动
3000
余场,服务企业
140
余万家。参评城市中,上海、深圳、武汉、重庆、苏州、赣州等城市通过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文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并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评价机制等举措,有力推动服务供给能力提升。
中小企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步伐加快。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
31
个省级、
165
个市级中小企业线上服务平台。参评城市中,超过
40
个城市已建立线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有
21
个城市持续建设法规政策库、优质企业库、服务机构库等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上海市企业服务云、深圳
“
深
i
企
”、北京通企服版、青岛企业通等线上平台不断完善政策精准推送、企业诉求反馈等功能,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实现“企有所诉,我必有应”。随着覆盖四级中心的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上线试运行,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稳步推进。
3.
市场准入壁垒持续破除,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准入效能持续提高,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据统计,全国中小企业数量
由
2021
年的
4800
万户增加至
2022
年的
5200
万户,增长率达
8.3%
;参评城市中小企业由
2021
年的
2679.3
万户增加至
2022
年的
2911.4
万户,增长率达
8.7%
。
2023
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
3272.7
万户,同比增长
12.6%
,其中新设企业
1002.9
万户,同比增长
15.6%
。
图
3
全国及参评城市中小企业数量
(万户)
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公平竞争加快落实。
2023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各参评城市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事项、市场监管方式,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
改革不断深入。
各参评城市持续深化
“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一网通办”,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推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落实“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降低企业办事成本。问卷调查显示,
80%
以上的中小企业对政府事项“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结”事项表示满意。
4.
优质企业培育工作走深走实,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
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各参评城市不断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精准对接、实现融通创新发展,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及系列鼓励支持政策,组织开展
“携手行动”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聚焦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2023
年共举办
“百场万企”
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1800
多场,参与企业
11
万家,达成合作意向
2
万多项,签订合作协议
1.2
万项,合同总金额达
5300
多亿元。据统计,参评城市累计培育
7338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占全国比例超过
60%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占全国比例亦超过
60%
。其中,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武汉等
7
个城市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数超过
300
家,无锡、宁波、苏州、襄阳、北京、杭州等
6
个城市每万户中小企业
中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数超过
4
家。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
2022
年度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
,比上年提高
0.1
个百分点。参评城市
2022
年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
2.7%
,比上年增加
0.2
个百分点。有
43
个参评城市研发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占比达
86%
,其中,北京、深圳和西安等
3
个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超过
5%
,分别为
6.8%
、
5.8%
和
5.2%
。
图
4
全国及参评城市
2019-2022
年度研发投入强度
创新成果丰硕。
2022
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达
47791.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2%
。参评城市
2022
年度技术合同交易成交总金额
35675.37
亿元,占全国总数的
74.7%
,比上年增长近
25%
。
2023
年度全国授权发明专利
92.1
万件,注册商标
438.3
万件。参评城市
2023
年授权发明专利总数达到
63.7
万件,占全国总数的
69.2%
;
2023
年注册商标总数达到
246.33
万件,占全国总数
56.2%
。
图
5
参评城市创新成果数量占全国总数比例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30
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共
15
个重点行业、超
1.5
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共有
29
个参评城市位列其中。根据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系统有关数据,广州、无锡、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各参评城市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状况有所缓解。
5.
融资模式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效能有所改善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财政、金融等惠企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性融资担保、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持续扩面增量降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扶持,随借随还随贷等新模式灵活有效,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合力,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步伐加快,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持续缓解。
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29.0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3%
,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
13.1
个百分点;
2023
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
4.8%
,同比下降
0.5
个百分点。各参评城市
2022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总余额比重均值为
10.1%
,余额增速均值为
25%
。
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加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深化产融对接,鼓励金融机构打造
“专精特新贷”
等金融产品。截至
2023
年末,
“专精特新”
、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达到
18.6%
和
21.9%
,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证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各地高质量建设
“专精特新”
专板,已公示备案
17
家区域性股权市场
“专精特新”
专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上市。截至
2023
年底,已累计有
1700
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
A
股上市,占
A
股上市企业数量的
30%
以上;其中
2023
年新上市企业中,超过
70%
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持续发挥。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不断下降。
2022
年度,参评城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均值为
1.04%
,有
24
个城市费率低于
1%
,占比达
48%
。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截至
2023
年
12
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累计投资
36
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约
988
亿元,子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到
478
亿元,其中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达到
70%
以上。据统计,参评城市中,已有
21
个城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参与成立国家基金子基金,占比为
42%
;已有
39
个城市设立可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引导基金,占比达
78%
。
6.
中小企业权益保护不断完善,法治保障持续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近年来,各参评城市围绕国家有关法律积极出台配套法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
的普法宣传责任,加大公共法律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执法监管方式创新有效落实。
各参评城市切实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高监管效能。据统计,有超过
30
个参评城市全面建立包容审慎执法机制;超过
40
个城市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落实信用监管、“
互联网
+
监管
”等创新监管方式。
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得到更有效保障。
各参评城市推动司法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司法审理流程更加优化,司法审理效率逐步提升,权益救济体系逐步建成。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各参评城市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工作。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完善。
各参评城市加大对创新保护力度,推动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强化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
(
二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表现较优秀城市情况
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厦门位列前
10
位;地级市中,苏州、合肥、无锡、金华、泉州、长沙、东莞、石家庄、郑州、南昌位列前
10
位
。
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各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在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两方面,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的表现比较接近,在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和融资环境三方面,副省级以上城市的表现则明显优于地级市。
图
6
参评城市各维度得分均值雷达图
市场环境方面,
深圳、广州、上海、厦门、青岛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
5
位,海口、东莞、长沙、金华、合肥得分居地级市前
5
位。
法治环境方面,
重庆、杭州、南京、广州、宁波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
5
位,苏州、合肥、石家庄、海口、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
5
位。
融资环境方面,
上海、北京、深圳、宁波、南京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
5
位,苏州、合肥、金华、赣州、潍坊得分居地级市前
5
位。
创新环境方面,
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
5
位,苏州、无锡、郑州、合肥、长沙得分居地级市前
5
位。
政策环境方面,
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得分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
5
位,金华、泉州、苏州、合肥、无锡得分居地级市前
5
位。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苏州市
多元联动设立“融驿站”,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及个性化精准指导,有效解决政府有限行政资源与数量庞大的服务对象间的供需矛盾,为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提供贴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