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新刊速递 | ... ·  2 天前  
DataEye短剧观察  ·  DataEye短剧热力榜:6部短剧播放超3亿 ... ·  昨天  
DataEye短剧观察  ·  DataEye短剧热力榜:6部短剧播放超3亿 ... ·  昨天  
科幻世界SFW  ·  悼念向际纯:中国科幻绘画的开拓者 ·  3 天前  
河北青年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好命的女性,都有配得感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12-24 17:58

正文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一琳
来源 | 壹心理( ID: yixinli gongkaike)


最近经常刷到一位“特别”的穿搭博主。

她的每个视频都会展示一套新的衣服搭配,她老公也偶尔出镜。

虽然服饰华丽,但她身材略显臃肿,短寸头,脸上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疙瘩,第一眼很难把她跟穿搭博主联系到一块儿。

而她的老公身材匀称,儒雅帅气。

刚开始她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争议和嘲笑,有人讽刺她“是不是整容整坏了”,有人说她“不配穿那么好的衣服”,还有人说“她配不上这个男人”……

面对这些议论,她却淡然回应道:

自己从前就很爱美,但后来因为生病吃药,掉光了头发,没整容,脸是激素脸。曾沮丧、自卑过,后来好不容易走出来了,才有勇气拍视频。

知性大方的谈吐,活在当下的勇气,伴侣的支持鼓励,一时间让人羡慕不已。

很多人觉得她命好,是“受宠体质”,无论容貌怎么改变都被爱着。

但其实,被爱的先决条件是爱自己,是即使历经坎坷仍坚信:

我配得世间的一切美好。


所有被认为天生是“受宠体质”的女孩,一定是她自己先认定了自己就“值得被宠爱”。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配得感。

那么,配得感究竟是什么?你是否因“我不配”失去过很多?怎样才能成为“高配女孩”?

今天想和你聊聊:每一个女孩都要拥有的“配得感”。

当一个女孩拥有足够的“配得感”,就是漂亮且自由的。



配得感是在得到心仪的人或事物后,能够欣然享受,且心中生出“我值得拥有” “我应该得到”的意念,蕴藏着自我肯定的力量。

而“我不配”会让人陷入自我消耗的循环,能从精神上摧毁一个人:


1、陷入自虐式愧疚和羞耻困境

心理学中有个“自虐型”愧疚感:

总觉得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和他人无关,是自己造成别人的痛苦,为此还不断自责。

自虐式的愧疚,也被心理学家定义为“难以自洽的高道德感”,实质上是一种“认知扭曲”。

其主要表现有:

被夸赞和欣赏时感觉局促不安,觉得自己德不配位,没那么优秀;

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敢拒绝,觉得拒绝别人就是自己的错;

怕麻烦别人,不敢开口表达正常诉求,担心会被拒绝,或得不到回应和接纳;

得到帮助后,总想回报别人,潜意识里认为别人是在牺牲自己去成全你;

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感动得一塌糊涂,容易被人“精神操纵”。

此外,不配得感还会让人把生活中正常的情况和遭遇,视为羞耻和困境。比如:

有的女孩不丑也不胖,却常陷入容貌焦虑;

穿得好看点,又觉得太扎眼,怕被人指指点点,产生了“美丽羞耻”;

还有疾病羞耻、生育羞耻等各种羞耻困境。

这些内疚和羞耻,让人徘徊在自卑的崖壁,稍不留神就坠入痛苦的深渊。


2、经常攻击和控诉自己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人格论中提到自我一致性,指的是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要和谐发展。

其中真实自我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是指“自己希望成为哪种人”。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父母、老师等角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追求理想自我,想成为TA们心中理想的样子。

当理想自我剥夺了真实自我的时候,人就会陷入矛盾,自我攻击,强压真实自我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自我攻击表现在:

人在安稳的环境中依旧会有恐惧感,怕不好的事情突然发生或不被他人接纳;在成功的时候,不敢享受,总会被过往的伤痛缠绕不能自拔等。

一位歌唱家在一档节目中说:

“我好喜欢粉色衣服,但是我从不穿,因为我不漂亮。”

47岁的她为此落泪,说自己只适合浓烈的红色,要用强大的颜色来掩盖缺失的童年。

“我怕变老变胖,怕表情不好看,怕裙子不漂亮,尽管站在最喜欢的舞台上,心思却飘啊飘。”

她这种状态就是自我攻击,舞台是她的最爱,但她却不敢享受,被各种恐惧和创伤萦绕。


3、错失生命中的诸多美好

心理学中有一种回避型人格,特征是逃避人际关系,自我克制,缺乏自信,害怕批评。

“我不配”是逃避的主因。

通常回避型人格的女孩,遇到喜欢的男生时会选择保持距离或逃避。

她会想:“这么优秀的人怎么会喜欢我呢?即使在一起了,一旦他发现我很差劲肯定会离开的。与其未来痛苦,不如不开始。”

曾有一个漂亮女孩被一个条件很好的小伙子表白,那时她也暗恋着这个男孩。

谁知在被表白后,她却连夜逃离了那个城市。

最后她找了一个条件比自己差的男人结婚,婚后常被家暴,抑郁而终。

此外,“回避型人格”在职场上也很痛苦。

书籍《我不配是一种病》中的爱莎,工作能力出众,但总被“不配得感”困扰。

领导要给她升职,她紧张惶恐,本能地逃避,“我一定不能胜任”的念头使她工作频频出错,失去升职机会。

“不配得感”还会让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通过高压控制别人,来缓解内心失控带来的焦虑感,这无疑会给人际关系造成很多挑战和压力。

可以说,“我不配”毁掉了很多女孩本该灿烂的一生。




“不配得感”能从心理上毁掉一个女孩。

而有“配得感”的女孩,就是自信和魅力的化身。

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周边的人,或许会发现:

那些觉得“我配”、足够自信的女孩,往往能吸引别人的喜欢。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很奇妙的,当大多数人都没有自信、处于迷茫的状态时,TA们对自己不能成为的人就会特别向往。

有“配得感”的女孩,往往有这几个特点:

1、有合宜的自我认知

配得感,能够让女孩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静心观察后,她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塑造自我,用行动变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比如,当她觉得自己是一块铁,便会努力淬炼和脱碳,成为一块铁。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肯定就是催化剂。有了它,行动更有力度,目标更快达成。

而“我不配”,只会让人“恨铁不成钢”。

当她觉得自己是一块木头,就会努力脱水,将自己雕琢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而雕琢的刀就是那份“配得感”。

一位科学家在一期电视节目中提到:

“每个女孩都应该遵从内心勇敢做自己,给自己定义存在的价值。”

所以她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价值如何。为了做学术,她从不参加无用的社交。

她说自己不做不擅长的事情,专注擅长的领域,在科研上探险是她生命的底色。

所以“配得感”让人不自大也不自卑,能更精准地定位自己的价值和道路。


2、有驱动成长的心态

心理学家Carol S.Dweck在书籍《心态致胜》中提到成长型心态。

有成长心态的人,会相信能力和成就是不懈努力的结果。

所以TA们不纠结不扭捏,也不惧怕任何困难,懂得在问题中反思,让自己成长。

“配得感”是成长型心态的正向驱动力,它促使人回到生命的本位,努力追求改变和成长。

而“我不配”的心态,会把人心中的恐惧显化成生命中的事实,让人感到挫败,不能正向成长。

世界综合格斗冠军张伟丽坦言,自己曾经很自卑,后来进入职业比赛找准了定位,一场场比赛后信心逐渐提升,才成长为今天的样子。

她说,“力量不是来自于你能做什么,而是来自于克服你曾经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所以说成长心态催生了配得感,配得感又能反向推动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人在取得阶段性成就时,能欣然享受。


3、拥有升级版的自信

“配得感”是升级版的自信,会升华人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比如同一件事,两个拥有同等能力的人去做,配得感高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一定会大于配得感低的人,也更容易成功。

某位女明星,由于年纪比丈夫大,又是嫁入豪门,被很多网友说是“受宠体质,天生阔太太命”。

但纵观两人恋爱、结婚、生子,不难发现一直是丈夫在跟随她的脚步。

虽然她家境、学历等条件都不如丈夫,但是她从来没有为此放低姿态、卑微讨好。


从她身上只看到三个字“我配得”。

那么“高配女孩”是怎么养成的?

阿德勒有个“生活形态”理论,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舒适生活和超越他人的理想。

在生活经验中,家庭与学校教育逐渐塑造出个人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被称为生活形态。

高配女孩通常是在一种开放、共情、接纳的生活形态下长大。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没有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对自己的认识也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所以当女孩常会被父母、老师等权威者正向评价和对待,她们潜意识里就会认为:

我配得所有的一切。

可以说,高配女孩是一个被开发的光源,她能自己发光不用别人照亮。



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配得感”,总是沉溺在过去的束缚里,无法自信和强大起来。

那么现在,你可以试着放下过往家庭、学校和社会带给你的伤害,关注当下的自己,将自己滋养成“高配女孩”:


1、与自己和解

通常缺乏配得感的女孩,很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内耗很严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