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 MaterialsViews中国,带给您最前沿的材料科技动态。 |
无负极锂金属电池( AFLMBs )作为新一代储能体系,通过摒弃传统负极活性材料的预载工艺,使其理论能量密度突破 500 Wh/kg ,较商用锂离子电池提升超 40% ,在 动力及 储能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实际性能受限于循环过程中的锂损失问题:一方面,锂在铜集流体上异质成核表现出低的库伦效率;另一方面,反复形成的 SEI 膜和死锂堆积等副反应持续造成活性锂的不可逆损耗,最终导致无负极电池有限的循环寿命。
近日,武汉大学钱江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索鎏敏 、北京大学潘锋团队合作,通过引入过锂化的 Li 1+ x Ni 0.5 Co 0.2 Mn 0.3 O 2 ( Li 1+ x NCM523 )正极材料作为内部锂储存库,以补偿 AFLMBs 在长循环过程中的锂损失,并探究了过锂化量对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 Li 1+ x NCM523 正极在 4.3–0.5 V (相对于 Li ⁺ /Li )宽电位范围内的深度放电行为进行系统研究, x = 0.7 被发现是一个关键的过锂化阈值。在该阈值下,过量的 Li ⁺ 可通过从 LiO 6 八面体向两个四面体位点的结构转变被稳定存储,同时 Ni/Co/Mn 的可逆价态变化维持电荷平衡。然而,当 x > 0.7 时,过渡金属离子的不可逆还原显著破坏了正极的结构稳定性。优化后的富锂 Li 1.7 NCM523 在首次充电时释放了额外约 160 mAh g ⁻ ¹ 的容量使 Li 1.7 NCM523||Cu 的 AFLMBs 在 0.5 C 倍率下循环 100 次后仍保持 93.3% 的容量保持率,在 1 C 倍率下循环 200 次后仍有 78.5% 的容量保持率。本研究为设计高性能过锂化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建立了研究范式,并强调了拥有合适的过锂化量的锂储存库在延长 AFLMBs 循环寿命中的关键作用。该成果以 “Unveiling the Over-Lithiation Behavior of NCM523 Cathode Towards Long-Life Anode-Free Li Metal Batteries” 为题发表在 “ Advanced Science ” 期刊,武汉大学高睿敏博士 及 北大深研院詹忞之硕士 , 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该团队首先系统探究了 NCM523 正极的电化学过嵌锂行为,分析不同过嵌锂态下的结构演化规律和锂脱嵌的可逆性。原位 XRD 发现 NCM523 的放电曲线中主要存在四个阶段 ——分别为常规充放电区间 4.3 V~2.5 V ;过嵌锂区间 2.5 V~1.2 V 和 1.2 V~0.9 V ;以及不可逆分解区间 0.9 V~0.5 V; 原始 Li 1.0 NCM523 在 4.3 V~2.5 V 常规区间表现为典型的固溶体反应。过放电至 1.2 V 时,在原位 XRD 中出现新的归属于 Li2 相的衍射峰( 17.35° 处,对应 Li 2.0 NCM523 的 (001) 晶面),表明 Li 1+ x NCM523 从 Li1 单相转变为 Li1 和 Li2 两相共存,对应电压曲线出现 ≈ 1.5 V 平台。 ICP-OES 检测该阶段的终点产物为 Li 1.7 NCM523 。进一步放电至 0.9 V , Li1 相衍射峰完全消失,重新转化为单一的 Li2 相,终点产物为 Li 2.0 NCM523 。同时放电曲线再次出现 ≈ 1.0 V 的平台,这可能是由于极化增强导致的分步嵌锂行为。极端过放电至 0.5 V 时,过锂态正极因过度还原发生不可逆分解,表现出显著异常的电化学行为。
利用 SEM 观察不同过锂化样品的颗粒形貌变化。原始 Li 1.0 NCM523 为致密完整的类球型二次颗粒,适度过锂化的 Li 1.7 NCM523 结构仍保持稳定,而过量锂化的 Li 2.0 NCM523 出现严重的贯穿性裂纹, Li 3.85 NCM523 则完全开裂粉碎。 HR-TEM 进一步揭示:在 Li 1.7 NCM523 内部同时存在 Li1 相和 Li2 相,具有清晰的两相界面,与 XRD 结果一致。 Li 2.0 NCM523 为单一的 Li2 相,并在材料表面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分解。 Li 3.85 NCM523 的晶体结构已被完全破坏,呈现无定形状态,并观察到对应 Ni 0 、 Co 0 、 Mn 0 单质和 Li 2 O 的衍射环,表明发生了不可逆分解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适当锂化不会破坏正极材料结构,而过度锂化会对结构稳定性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采用硬 X 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XANES )分析 Li 1+ x NCM523 在不同嵌锂量( x =0 、 0.7 、 1.0 、 2.85 ,即 Li 1.0 NCM523 、 Li 1.7 NCM523 、 Li 2.0 NCM523 和 Li 3.85 NCM523 )的元素价态演变规律。选取标准物质 NiO (Ni 2+ ) 、 CoCl₂ (Co 2+ ) 、 MnO (Mn 2+ ) 以及原始 NCM523 (Ni 2.6+ 、 Co 3+ 、 Mn 4+ ) 作为对比,以吸收边能量位置确定样品中金属的平均氧化态。 XANES 结果显示,随锂含量增加, Ni 、 Co 、 Mn 的吸收边整体向低能量偏移,说明三种过度金属元素均参与还原过程。具体而言,在从 Li 1.0 NCM523 到 Li 1.7 NCM523 时, Ni K 边发生显著移动,对应 Ni 的平均价态由约 +2.6 降至 +2.19 ;同时 Co 和 Mn 的 K 边也略有下降。当进一步过锂到 Li 2.0 NCM523 时, Ni 还原为 +2.08 , Co 降至约 +1.95 , Mn 降至 +2.0 ,所有 TM 元素均被还原为接近 +2 价,伴随着结构稳定性的恶化。 Li 3.85 NCM523 中, Ni 和 Co 的吸收边大幅向低能量方向位移,分别表现出 +0.25 和 +0.76 的平均价态, Mn 则降至 +1.82 ,证明三种 TM 元素均发生了 过度还原 。这些结果表明在 NCM523 的过锂化过程中, Ni 和 Co 会优先于 Mn 发生还原。 DFT 计算结果显示,从 Li 1.0 NCM523 转变到 Li 2.0 NCM523 时,过渡金属与氧的反键态电子被填充, Ni–O/Co–O 键键强减弱,晶格稳定性降低。这与实验观察一致:当所有过渡金属都被还原至 +2 或更低时,材料结构趋于不稳定易坍塌。
进一步采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分析不同过锂化程度正极表面的元素价态组成,验证并补充 XAS 的结论。 XPS 的结果与 XAS 完全一致,证明了 Ni 和 Co 会优先于 Mn 发生还原。此外, XPS 还发现 Mn 4+ 对 Li 1+ x NCM523 的结构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原始 Li 1.0 NCM523 中仅有 Mn 4+ 存在,它的电化学惰性和强 Mn-O 键能能够充当刚性 “ 骨架 ” 发挥稳定作用。在 Li 1.7 NCM523 中,部分 Mn 4+ 被还原为 Mn 2+ ( XPS 定量约 Mn 4+ :Mn 2+ ≈ 65% : 35% ),仍有约 2/3 的 Mn 保持 +4 价提供支撑。然而在 Li 2.0 NCM523 和 Li 3.85 NCM523 样品中,只剩下 Mn 2+ 信号,甚至出现少量 Mn 0 ,表明 Mn 4+ 已几乎全部耗尽,失去稳定结构的作用。这种 Mn 4+ 还原情况与上文中 SEM 和 HR-TEM 观察到的颗粒严重碎裂相对应 : Li 1+ x NCM523 的结构稳定性与 Mn 4+ 直接相关,当所有 Mn 4+ 都被还原时,颗粒发生明显的开裂和性能衰退。因此, x = 0.7 是 NCM523 在维持自身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最佳过嵌锂阈值。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证明 Li 1.7 NCM523 是一种优良的过锂化正极,其既提供了足够多的锂以补偿循环过程中的锂损失,也保证本身的结构完整性。组装为无负极电池后, Cu||Li 1.7 NCM523 能够提供约 160 mAh g − 1 的额外容量,表现出显著的循环性能提升:在 0.5 C 放电条件下循环 100 次, Cu||Li 1.7 NCM523 电池仍能保留 93.3% 的初始容量,而普通 Cu||Li 1.0 NCM523 仅剩约 27.8% ;提高至 1 C 放电循环 200 次,前者仍有 78.5% 容量保持,后者在 50 个循环后已跌破 50% 。这样的循环性能大幅领先于文献中此前报道的无负极电池寿命。考虑到电化学预锂化操作繁琐,我们还尝试使用化学锂化法( 9- 芴酮锂试剂, FL-Li )制备 Li 1.7 NCM523 并在无负极软包电池中测试其循环性能,以评估规模化制备的可行性。软包电池测试显示, Cu || Li 1.7 NCM523 ( FL-Li )在 0.5 C 下 5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 94.1% ,库伦效率接近 100% ,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结: 本研究揭示了 NCM523 正极在过锂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元素价态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适当锂化的 Li 1.7 NCM523 来延长无负极锂金属电池寿命的有效策略。此外,本工作确立了过锂化正极材料设计的范式,明确了过锂化的安全极限和结构 - 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其他过锂态正极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指导。
Unveiling the Over-Lithiation Behavior of NCM523 Cathode Towards Long-Life Anode-Free Li Metal Batteries
第一作者:高睿敏、詹忞之
通讯作者:钱江锋 , 索鎏敏、潘锋
通讯单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DOI :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3558
期刊介绍
Battery Energy 是一本开放获取期刊,由Wiley出版集团出版发行,高丽大学Yong-Mook Kang教授担任主编。期刊重点发表与推广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的电池能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进展,旨在打造面向全球的顶级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截止目前,期刊已被英国INSPEC (IET) 和 瑞典DOAJ数据库,Ei Compendex以及ESCI数据库收录。 Battery Energy 将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为选稿用稿的唯一标准。当前接受的稿件类型有:研究论文、通讯文章、综述文章、观点性文章、评论性文章等。所有投递的稿件将经过标准、严格、快速的同行评审。期刊的学术水平将由来自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高水平科学家领衔把关,并由一组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把控稿件处理的整个流程。稿件一经接收将会尽快在线发布。
2024年科睿唯安发布JCR数据显示 Battery Energy 首获影响因子9.0!位ELECTROCHEMISTRY领域Q1区,在45种期刊中位列第5位,位于ENERGY & FUELS领域Q1区,在170种期刊中位列24位。
投稿网址: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page/journal/27681696/homepage/author-guidelines
投稿指南及详情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page/journal/27681696/homepage/call-for-papers/si-2025-000032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81696
BATTERY ENERGY ///
WILEY
MaterialsViews
Wiley旗下材料科学类期刊官方微信平台
推送材料科研资讯|访谈材料大咖新秀
分享撰稿投稿经验|关注最新招聘信息
点击 “分享” ,给我们一点鼓励吧~
|
InfoQ · 深度剖析开源分布式监控系统CAT的设计思路 8 年前 |
|
乐趣微生活 · 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火了!【NO4】 7 年前 |
|
蓝橡树 · 知乎9.6万高赞回答: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7 年前 |
|
商业周刊中文版 · 人机大战2.0:AlphaGo旗开得胜,其实谷歌X实验室正在下一盘更大改变人类未来的棋 | 商周特写 7 年前 |
|
Hi科技你好 · FRECO联盟一周年|坐看云起时,任意云战略解读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