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天方智库
罗天昊国与城
发布:罗天昊国与城
国家之兴,首在人才。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资本、劳动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美国
1929
年至
1957
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额中,
33%
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
在当下中国经济增长下降,并且劳动力人口亦下降的关键时刻,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将是扭转颓势的决定性力量。
大学生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内生,一是外来。
城市竞争,人才的争夺也成为关键。而大学生作为传统人才的代表,成为城市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谁能抢得更多大学生,谁将成为创新时代的赢家。
除了抢人,城市自身的内部造人能力,也非常重要。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要受到权力的管制,十几年来,各个城市都通过设立大学城的方式,变相增加大学和大学生。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宏大,办学质量高的大学城。
为此,我们特意推出了中国十大大学城排名。
中国十大大学城排名
注:
1
各大学城的大学,均统计到
2018
年底。
2
统计范围为全日制正规大学。
3
,因统计口径原因,或略有误差。
4,数据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1)
排名规则
衡量大学城的实力,主要参考两大核心指标:办学档次,办学规模。
办学档次
依靠社会上对大学的现实分类,并参照教育部官方分类,将大学分为五挡,分别为:双一流大学(
985
),双一流大学(非
985
),地方或者部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专科学校或者民办大学。积分分别为:
双一流大学(
985
)
100
分
双一流大学(非
985
)
90
分
地方或部门重点
80
分
一般本科大学
60
分
专科或者民办大学
40
分
在大学城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很多
985
或者
211
大学在地方办了系列研究院。这些研究院多数招收研究生,且部分是在职教育。众所周知,
985
等大学本科生的生源素质最高,研究生因为加入了很多次一档大学的生源,生源素质略下降,博士生再降。而本部通过统一考试录取的嫡系学生,与各路地方研究院招数的社会生源、在职生源等,生源质量差别更巨大,鉴于此,
各大学的研究院,在评分中统统降一档。
如,西安交大是
985
大学,办学档次上可得
100
分,但是西安交大苏州苏州研究院,生源基本等同一般大学,比西安交大本部差两个档次。本来应降两档,但是好歹有西安交大的品牌,综合起来,
最后降一档评分,等同地方重点大学。
北京,南京、苏州、深圳、广州等地大学城中好大学多;
上海、西安、办学层次丰富,顶级大学与一般大学均有。
杭州则比较均衡,全部一般本科;
重庆与成都大学城也有好大学,但整体档次不高,专科多。
办学规模:分三档。
A
类
每年招生规模超过
2
万以上
积分
100
B
类
每年招生规模超过
1
万以上
积分
90
C
类
每年招生规模在
1
万以下
积分
80
(
2
)排名解读
解读一:大学姓官,不姓民。
大学不是想建就建,需要省级乃至中央政府的审批。而且,在高校构成中,官办高校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民办高校很少,而且也需要审批。
从这个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
拥有顶级大学城的城市,除非了苏州之外,全部都是直辖市,省会或者计划单列市。
由此可见,
大学共更多具备公共资源属性,而非市场资源属性,
大学的多寡,某种意义上,受到城市权力等级的影响。
经济再发达,财力再雄厚,大学不是你想办就能办的
。
解读二:权力体系讲公平,市场体系讲开放
大学设置,应在城市之间相对均衡。
大学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应以相对公平为主,地无分南北,皆同此凉热。有的撑死了,
要分流资源;有的饿瘪了,看着别人的城市坐拥众多大学流口水,均非有效配置。
未来若开放办学,大学变为市场资源,规则变了,格局马上变。
沿海很多城市经济发达,财力雄厚,若开放办学,本土大学生匮乏之弊,立等可解。
当下中国虽有部分民办高校,但是办学条件严苛,基本没有强势大学,中国未来也应该放手培养一些民办知名高校。
解读三
大学的重新布局,其实也是教育改革的机会。
一是,大学的分布,更为均衡。如果大学更多属性是公共资源,则可以更公平,如果允许民间自主办学,大学成为一种市场资源,则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有更好的机会,使大学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当。在一个城市的内部,大学城的设立,也是均衡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是,大学的设置将更合理。尤其是很多经济强市,政治地位并不高,官方的教育资源不丰富,办大学城,是扩张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
。比如佛山、东莞,未来筹建理工大学,非常合适。
(
3
)各个大学城情况介绍
1
北京
沙河高教园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B
档(
1
万以上)得分:
90
总分:
180
北京是中国高教重地。虽然在校大学生并非最多,但是档次却最高。尤其是北大清华,无论声望还是实力,都要领先中国其它大学。
在全国
36
所顶级高校(一流
A
类)中,北京独占
8
所,
占比超过
20%
,
双一流大学近
30
所。
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后,国家对其进行了四大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其中,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强大的高等教育支持,众多顶级大学,是北京的重要资本。
沙河高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最强大学城,首先在于其办学档次,全国首屈一指。高教园内所有的高校,全部是教育部或者其它部委所属大学,包括归属
985
的北师大,归属
211
的中央财大等四所大学,归属外交部的外交学院。而且全部是统招统考的嫡系部队,这在全国所有大学城中,是独一份。在办学档次一项中,也唯有沙河高教园的平均得分超过
90
分。为全国最高。
同时,在六大高校中,正好三所综合性大学,三所理工类大学,学校搭配非常合理、丰富,形成了立体式的专业配置。这在全国大学园中,也非常罕见。
沙河高教园的设立,对于北京影响巨大。既增加了北京的大学生存量,而且,对于北京北部的振兴至关重要。
沙河高教园的创立,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在创立前夕的
2001
年,昌平区财政收入有限,资金缺口巨大,为此引入了社会资本。同时,
当时的北京市和昌平区目光非常长远,全部高校都以
985
或
211
为标准引入。机遇转瞬即逝,时至今日,在中国顶级大学龙争虎斗的时势下,已经没有哪个大学城能够将如此众多的顶级大学集中到一个园区。
硅谷的崛起,斯坦福大学功不可没。清华和北大的崛起,亦奠定了中关村的基础。
随着中国未来产业和技术升级,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大国的转型,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将承担巨大的使命。未来,北京北部泛中关村地区,包括中关村本部,上地,位于沙河的未来科技城等,将构成一个巨大的创新创业中心,而沙河高教园将是除北大清华本部区域所在的海淀大学区外,北京最为重要的一个高教中心。直接奠定了未来时代科技与创新的基础。
2
南京
江宁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A
档(
2
万以上)
得分:
100
总分:
177.8
南京有两个大学城,分别是江宁大学城和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主要以理工科为主,仙林大学城以文科和综合大学为主。就顶级高校而言,虽然坐落于仙林大学城的南京大学更胜一筹,但是,江宁大学城拥有
985
高校东南大学,且还有南京航空航天、河海大学、中国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传统
211
大学。整体实力强劲。且规模相对宏大。
身在上海的卧榻之侧,南京利弊各半。利在借助上海的资源,弊在上海的强势,削弱了南京的辐射能力。尤其是,由于
离上海太近,南京迟迟无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经过数十年发展,
南京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城市,经济发达,逼近全国前十;商业繁荣,与上海杭州抗衡;科教实力强劲,南京大学驰名国内,产业结构完备。
尤其是电子产业,制造业发达。
强大的科教实力,是南京未来提升战略地位的重要筹码。
也为江苏省未来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次双一流大学改革中,南京成为大赢家。好几个大学升级了。
3
广州
广州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A
档(
2
万以上)
得分:
100
总得分:
176.4
广州科教发达,拥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所传统
985
高校,双一流大学
5
所。
近十年来,广州培养的大学生总数超过了
250
万。在校生总人数超过
110
万
。
广东经济繁华,且珠三角的高校相对长三角少,未来,
按照广东的繁华程度以及财政负担能力、人口聚集度,应该设立更多大学。
关键问题是,未来广东的大学是继续向广州聚焦,还是分流?
广州的大学是继续增强,还是会被削弱?
此前,广东的大学大规模向珠海迁移,后来,广州终于睡醒,开始容纳更多大学,广州大学城虽然比珠海起步晚,但是,毕竟在本市扩张更为便利,且符合当地利益。
广州大学城经过多年扩张,拥有十几所大学,而且,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顶级高校,与本部同一标准招生,都是嫡系部队。生源质量非常高。
广州作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在校生总量超过百万,大学生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密度比起武汉、南京等教育重镇,还有很大差距。武汉和南京万人中大学生数量均在
1000
人左右,而广州不到
800
人,还有扩张空间。未来,随着在建中的暨南大学校区投入使用,广州大学城的规模还将扩大。
4
苏州
独墅湖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注:独墅湖大学城
未统计中外合作办学。
每年招生规模:
B
档(
1
万以上)
得分:
90
总分:
170
苏州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
1.86
万亿,全国第七,拥有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苏州大学生总数在中国十大城市中却排名倒数第二。密度也是倒数第二。
以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拥有的雄厚财力,巨大的人口优势,未来应该可以兴建更多大学。
苏州繁华富庶,财力雄厚,但是政治地位不高,在国家体系中,公共资源并不强盛。
依靠强大的财力,苏州与不少中国一流大学合作筹建了研究院,包括南京大学、人大、武大、西安交大、东南大学等传统
985
高校,以及
211
高校华北电力大学。独墅湖也因此被称为“东方新硅谷”。
除本土的苏州大学外,独墅湖的双一流大学多是设立研究院,生源比本部嫡系部队差距不小,鉴于学校的牌子还很值钱,这些研究院整体上降一个档次评分比较合适。
苏州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以及重要创新型城市,对人人才的需求极大。苏州独墅大学城也比较注重在这两个方面的补强。
在人才培养领域,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最为典型,设立了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等三个领域的硕士,涉及专业十几个。
在科研领域,东南大学最为典型。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设立了十大实验室。包括环保节能,卫星定位等流行和尖端领域。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则是苏州大学的
嫡系部队
,苏州大学本属传统
211
大学,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独墅湖区设立了十几个学院,尤其是化工、材料工程、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学院,都是未来苏州实现产业升级等坚实基础。
5
西安
长安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A
档(
2
万以上)
得分:
100
总分:
167.1
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古都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西北枢纽。
西安是大西北的人口熔炉,未来要建成国际性城市,
首先需要建成国内开放城市,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至少需突破
30%
以上,还需翻倍。
西安潜力巨大,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科教。西安为西北科教第一城,
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和密度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
24.8%
,
在航空航天以及电子产业领域优势明显。
西安最近几年抢人战略比较成功,
2018
年在全国抢人十万以上。同时,西安本土大学生的培养数量,也逐年上升。长安大学城规模宏大,拥有十几所大学,西北工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最顶级高校也入驻其中。全日制招生的正规大学数量,在全国大学城中位居前列。
6
深圳
深圳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C
档(
1
万以下)
得分:
80
总分:
166.7
深圳有两个大学园区,一个是深圳大学城,一个是深圳虚拟大学园区。
前者主要搞教育,后者则是产学研结合,既搞教育,又搞技术合作,商业合作。
故,选取了相对比较正规的深圳大学城。
在深圳大学城内,清华和北大都是研究生院,众多周知,清北生源质量最厉害的是统招统考的本科生,研究生则来自各个学校,等同降低生源质量,故降档。
哈工大深圳校区虽不是本部,但是生源却很强势,
2018
年招生分数线反超过本部,故评分不降档,这是个特例。
数十年来,深圳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熔炉,也是中国最大的人才熔炉。
深圳人口超千万,人均
GDP
更达到全球主流发达城市水平。
经济发达,草根企业与巨头企业共存,富有活力,就业吸纳能力强大
,华为一张嘴,能吞十万人。
强大的经济实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深圳的本土大学却非常少,也不强势。全日制在校生不到
10
万人。深圳人口比武汉多,经济比武汉发达,
若以武汉为标杆,则深圳大学生人数扩张十倍,亦不为过。
其实深圳大学城并不知名,真正名扬天下的,是深圳虚拟大学园区。
深圳虚拟大学园有
60
家左右的中外顶级高校,国内的基本都是
985
,有部分全日制招生,但是更多是搞技术研发,商业合作,以及社会培训(非学历教育),批发学校各种结业证书的帽子搞创收。多数非嫡系,生源与本部有相当的差距,不在一个档次。这也是本排名选深圳大学城而放弃深圳虚拟大学园的重要原因。
鉴于深圳是中国四大都市之一,繁华且多元,新增大学建议
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体。
一旦高校开放,深圳将成为高校投资热土。
就大学生就业而言,深圳仍是首选城市之一。未来深圳大学城,应该会持续扩张,值得期待关注。
7
上海
松江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B
档(
1
万以上)
得分:
90
总分:
164.3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强市,第一人口大市,
上海的大学生总数虽多,但是密度并不高,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位居中上游。
但是,
上海与北京一样,胜在顶级大学资源。
上海有四所
985
大学,
双一流大学总数达到
13
所,几乎占全国总数的
10%
。
最重要的是上海经济发达,且是国家性中心城市,不仅本身拥有巨量的大学生,而且也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之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
也正因为上海本身高校非常强势,松江大学城并无缘引进上海最强势的大学落户。虽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
但是
985
高校并未在此建立校区。
作为大上海最好的大学城,松江大学城远未终局,
未来引进
985
高校,势在必行,预计三五年之后,松江大学城的规格还会扩大,在全国大学城中的排名,也将上升。
8
杭州
下沙大学城
总得分:
160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A
档(
2
万以上)
得分:
100
总分:
160
同为长三角重镇,杭州的教育被南京远远超越。
在一流大学
A
类(原
985
)大学中,杭州只有一所,在十大城市中,算是比较少的。所幸的是,杭州的抢人能力突出,近年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双创之城。同时,
浙江大学也成为中国前五左右的大学,声望飙升。
杭州下沙大学城在国内大学城中历史悠久,
布局很早,规模也很大,入驻大学接近十所,可惜的是,入驻大学中,没有重点大学,整体大学档次不高,拉低了下沙大学城在国内的排名。
以杭州的财力,大学城可以扩容,而且急需提高档次。至少搞几个
985
来落户。
9
成都
温江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注:温江大学城未统计大学研究所。
每年招生规模:
A
档(
2
万以上)
得分:
100
总分:
158.9
成都大学城有三所双一流大学。但是也有五所专科院校。
当地最厉害的大学四川大学并未进驻大学城,令温江大学城失色不少。
成都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
占比为西南第一。具有不可撼动的比较优势
,在全国领域,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未来成都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根基之一。
近年
成都与武汉经济总量不相上下,与重庆在西部直接竞争,谁能优胜,就看人才方面的竞争优势。
温江大学城只是一个开始,目前办学档次不高,与成都在全国的地位严重不符,未来应大规模扩张,同时,争取四川大学乃至来自外地的
985
高校入驻。
10
重庆
重庆大学城
办学档次得分情况:
每年招生规模:
A
档(
2
万以上)
得分:
100
总分:
157.1
重庆拥有大学
64
所,大学生人数超过
90
万,若保持当下速度,
未来十年左右,超过
100
万有可能。
重庆的在校生人数虽然庞大,不过鉴于重庆人口众多,每万人在校生人数不及成都。同时,重庆的顶尖高校少,除了重庆大学是
985
之外,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大学,只有西南大学一所,远不及成都的六所。
一个胜在总量,一个胜在密度,重庆与成都的人才竞争,将是长期的。
重庆大学城规模虽大,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老牌
985
的重庆大学,也有一般本科院校,还搞了一大推专科院校。
达到六所。在十大城市的大学城中,专科学校最多。
不过,重庆当下还处于发展阶段,与东部沿海在人均
GDP
和人均收入上,都有很大差距,发展专科大学与城市的发展阶段比较一致。未来重庆富裕了,可以逐步升格。
(4)武汉为什么没有大学城入选?
武汉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独步天下,其高校在校生总数多年来独霸全国。
为什么大学众多的武汉,没有大学城入选?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武汉拥有众多知名大学,且规模庞大。但是,
因为武汉的各个大学本部嫡系部队非常强悍,也非常集中,都没有外迁到新的大学城。武汉的几个大学城,基本没有顶级大学的本部校区,都是一些独立学院,实际招生中降档厉害,生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其它入驻学校,都是一些普通学校。
此外,武汉的大学城众多,过于分散。所以,反而没有大学城能够进入中国十大之列。
最近十年来,武汉为社会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高达
250
万以上。此前,武汉的最大遗憾,是高校毕业生流失率非常高,
最近几年,随着武汉经济的强势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兴盛,高校毕业生的流失率已下降,未来纵用一半楚才,武汉就不得了。
武汉高调推出了两个一百万工程,号称要在
5
年内留住
100
万大学毕业生,回流或者吸引
100
万青年。
——往期经典回顾——
内陆七雄决定中国未来
中国城市产业战略的五大迷局
中国最重要的十大战略城市(组)
中国十大城市创新能力排名
广东VS江苏:谁能胜在未来 ?
中国的天时、天命与天道
罗天昊国与城
————————
微信ID:luotianhao99
洞察国家战略 关注城市竞争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