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去了常春藤,我做了微商。
玩笑虽这么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朋友是“阶段性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我们大脑皮层的能力上限是同时维护150人的社交关系。年岁有加,这个圈子里不断有新人进入,一些久不联络的故人无可避免的、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身边一前辈表示,她最难过的事情是闺蜜结婚了,伴娘却不是她。
两人是发小,十几年的朋友。因为前辈出国,渐渐断了联系。前辈说,每次看见她在朋友圈说“老二”都以为叫我,实际上只是她的新朋友。她们以前还给儿子女儿定过娃娃亲,相约要见证彼此的婚礼,谁结婚晚谁当伴娘。
后来,前辈在朋友圈看见了她结婚的消息,很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前辈说,每次想到这事,比失恋都难过。曾经约定,你若长裙落地,我必短裙相依。可是最后,陪你见证最重要时刻的却不是我。
以前经常煲电话粥到半夜,现在连对方的新手机号都没有。
以前能在对方的空间动态下盖起长楼,现在千言万语只能化为一个赞。
以前为了一点小事都能聊上半天的朋友,现在的交流只剩下了“帮忙点赞”、“代购信息”和群发的“新年祝福”……
曾经教鲁迅捕鸟、抓猹,分别时“急得大哭”的少年闰土,时隔多年再见面时只有一句生分的“老爷”……鲁迅形容两人之间像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与好朋友疏远的感觉大抵也如此吧。
当年毕业时大家痛哭流涕、说要当一辈子的好兄弟好姐妹,可再见面时却只剩下了越来越客气的寒暄,聊得最多的还是那段反复提及过的共同回忆。笑话讲久了都会腻,何况是日渐模糊的记忆呢。要好到被人当成同性恋的张爱玲与炎樱,最终还是输给了时间与距离,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陈奕迅唱到:一直躲避的借口,非什么大仇,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好朋友关系变远,并不一定是吵架、闹矛盾。本就有时间和距离挡在面前,如果一个不说一个不问,那两人最后的默契就只有相互疏远了。
或许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自己把这份友谊定义的太与众不同了。
蔡康永坦言,“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个阶段带给自己美好东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绑。”
你有没有想过,你和他曾经的形影不离或许是天时地利的成全。
只是因为在一个学校、每天经历着同样的故事,如果性格上还没有那么多冲突点,很可能就产生了“这个人会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的错觉。曾以为“手拉手去上厕所”就代表着我们很亲近,其实只是空间上近罢了。
大家level相同才是一起厮混的前提,后来林子大了,你就和别的鸟飞了。
说到底,是“三观”的问题。朋友是需要交流观念的人,而不仅仅是交换感情。
年少的朋友之所以容易变淡,是因为到了复杂的社会,个人发展会变得不同,久而久之,思维也会慢慢走上不同的方向。在她最想收到进口巧克力的时候,你却给了她儿时你们最喜欢的辣条。
你们连彼此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谈什么友谊地久天长?
东野圭吾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而断绝。不,即使表面上有种原因,其实是因为彼此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事后才牵强附会地找这些借口。因为,如果彼此的心没有分开,当发生可能会导致彼此关系断绝的事态时,某一方就会主动修复。之所以没有人主动修复,就是因为彼此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了。就好像眼看着船要沉了,仍然在一旁袖手旁观。”
聚散随缘,何必强求,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日后你还能记得就好。
公众号《槽值》(caozhi163)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