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CIIS)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成立的首家专门从事外交和国际问题研究的智库,也是唯一直属中国外交部的专门研究机构。CIIS是二轨外交的重要平台和公共外交的积极参与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边境附近,韩国敦促朝鲜停止“拆楼” ·  17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中法印等国达成一致,美英拒签 ·  23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特朗普威胁:“将见识真正的地狱!” ·  2 天前  
世界说  ·  特朗普称已与普京通话 谈了什么? ·  3 天前  
春江潮起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3 天前  
春江潮起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崔洪建:欧洲再不觉醒将错失机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 公众号  · 国际  · 2020-01-03 15:12

正文

当前不久马克龙借“北约脑死亡”向美国发泄不满时,德国政府还不惜以公开德法“战略分歧”为代价来讨好美方,这其中就有要借此换取美方放行德俄“北溪-2”输气管道项目的苦衷。 但特朗普并不领情,美国对参与项目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制裁法案如期而至。 眼看两千多公里跨度的输气管道还剩下最后不到200公里就要竣工了,美国的制裁让德国感到痛并愤怒。
美国伤及欧洲“心腹之患”
毫无疑问,正如美国所担心的那样,造价超过百亿美元、运营后将使俄罗斯输德天然气量成倍增加的“北溪-2”项目,将使欧洲更难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和随之而来的战略影响。 因此,美国实施制裁的公开理由是“维护美国和盟友安全”。 但德国和欧洲对美国的“关怀”并不买账,它们不仅批评美国手伸得太长、搞“治外法权”,还不无揶揄地指责美国政府是想利用国家力量和政治手段,来为美国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开路。
围绕“北溪-2”项目的博弈只是欧美这对旧盟友之间的新龃龉。 从“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到伊核协议,美国通过长臂管辖干了不少损害欧洲利益的事,但此前这种损害还多是涉及贸易和金融领域的“癣疥之疾”。 而制裁北溪-2项目则事关能源安全,已经是欧洲的“心腹之患”了。
当然,究竟是“癣疥”还是“心腹”,还是要取决于欧美彼此的互信程度。 在双方卿卿我我的时期,“心腹之患”也可以被淡化为“癣疥之疾”,美国会有所克制,欧洲也可以将忍气吞声理解为维系“盟友关系”的必然代价。 但反之亦然,在双方已裂隙丛生的背景下,美国不再有所收敛,欧洲也难以再含蓄隐忍。
早在2016年提出其“全球外交安全战略”时,欧洲就以“建设战略自主”为名,试图实现“战略觉醒”。 但这个觉醒的过程一直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足够刺激的外部动力,直到特朗普政府把曾经“牢不可破”的欧美同盟关系弄得千疮百孔。 抛开经济理由和能源依赖问题,德国和欧洲对“北溪-2”项目从犹豫到坚持的转变,恰好与它们对美国逐渐失去信心是同步的。
与俄罗斯建立更密切的能源关系,未尝不是出于欧洲战略的考虑: 在美俄之间制造出战略平衡,有利于欧洲维持甚至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脚踩两只船”总好过“吊死在一棵树上”。 从背靠背相托的盟友,到面对面互怼的“损友”,欧美关系正在发生的变化将是欧洲战略环境中最大的变量。 能否建立起相对于昔日盟友的独立性,也因此成为欧洲能否实现战略觉醒的最重要指标。 在特朗普将大概率连任美国总统的情况下,这一前景对于欧洲来说就更为真切和现实。
战略觉醒之路面临坎坷
但欧洲的“战略觉醒”仍将是一个缓慢复杂,并且有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
首先,欧洲还缺乏足够的整体意识,所以还远谈不上整体战略。 欧盟内部的裂隙不比欧美之间小,尤其是西欧大国的内部麻烦都不小,相互间的利益纠葛也不少,越来越难通过集中资源和手段来驾驭全局。 即便在西欧国家内部,面对美国的压力和重击,也仍有绥靖和苟安的想法。 何况这种内部裂隙正被美国加以利用: 无论是伊核问题还是能源问题,美国都在中东欧国家积极活动,拉自己的人、拆欧盟的台,导致欧洲很难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欧洲还缺乏实现战略觉醒的能力和手段。 尽管欧盟机构已经开始用“练肌肉”来表达自己增强硬实力的决心,同时要努力“学习强权的语言”。 但从防务自主到能源独立,从欧元自强到产业整合,欧洲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打基础、建机制和增能力。 同时,还得不断地克服对美国的贸易、投资和心理依赖,不断地应对来自单边主义讹诈的各种明枪暗箭,不断地在强硬以对还是息事宁人之间纠结。
应对如此复杂的盟友关系和战略环境,对欧洲来说没有经验可循,因此欧洲似乎正在探索一条游移于大国之间、与各方进行菜单式合作的路子,比如安全靠美国、能源靠俄罗斯和经贸靠中国,在大国竞争之间扮演“超级平衡者”的角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