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视频,一个父亲带着生病的女儿坐地铁,女孩站不稳,父亲就在后面抱着她,以支撑她不倒下。然而,在他们周围的所有年轻人都很漠然,没有一个人起来让个座。这个视频让我很震惊,
中国的年轻人到底怎么啦?
中国年轻人的冷漠是出了名的。以前,我这个小区大门进出口不是保安遥控的时候,来回需要刷卡。有时候,遇见人多,我就会用身体倚上门,等所有人都通过然后才离开。遇到这种情况,中年人、老人、甚至小孩子,都会礼貌地说声谢谢。但是,年轻人,我不敢说百分之百至少也超过99%,
他们都理所当然地傲然通过,甚至不会看我一眼。
实际上,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在很多公众场合,我们会发现,年轻人大多都是冷漠、我行我素、旁如无人。似乎除了他们自己,世界根本不存在。这又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年轻人,其中一个94年出生的年轻人回答得很典型,他说:小时候,我们都被教育要扶老奶奶过马路,这是好孩子,但是,我们却没有被告知老爷爷老奶奶也会故意往地下一躺,然后开口问你要几万十几万。
所以当现实不停地冲击我们的观念时,我们懂得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是我们变得冷漠,而是这个社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促使我们变得不再敢去多管闲事,好人没好报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常识,我们干嘛要去当好人?
其实,年轻人的给出的答案还有很多,但是,我觉得他们都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只有一个女生的回答算是正面回应,她说,很多时候,我们正活在游戏的场景里,或者是正在想着别的事,所以,
现实中的信息除了涉及到生存和安全的,我们都本能地过滤掉了。
譬如你在那里倚着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的存在。
那么,如果这个女生的回答能解释大多数年轻人的冷漠吗?
∇
或许。但是,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跟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宠到大,
习惯了被当做中心,
全家都惯着,没有为他人想想的习惯有关。当然,从社会学上看,年轻人的这种冷漠、麻木,恐怕不仅和他们缺乏理想有关,
恐怕还和我们的教育有关。
-
首先就是家庭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
过分溺爱
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得到的都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和关怀;
暴力虐待
则导致孩子缺乏爱和正义感,孤僻冷漠,粗鲁敏感。这些错误的情感认知都导致了他们与正常社会环境下的孩子有很大不同。
-
其次,就是仇恨教育。我们的年轻人,总是被教育爱这个爱那个,恨这个恨那个,
却不被教育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了心理危机,不仅有处于劣势的危机感还有被孤立的无助感,在这种危机下,
他们担心受到危害,尽量用某种东西将自己保护起来,
与世界有意无意地保持着某种明距离,而这更加剧了他们不去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不主动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
但是,这就是这些年轻人面对生病的孩子选择漠视的理由吗?显然不是的。对于我来说,如果当时我在车上,我觉得我让座是没问题的。那么,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坚决不让座?这恐怕就不是用冷漠能解释的了。
记得我在某乎上看到过一个图表,
现在年轻人最缺乏的能力就是共情,
因为在那个图标上共情是处于最底部的。共情是什么,共情就是别人受苦的时候你心里也跟着受苦,别人难过的时候你看着他你也难过,你懂得无共情心所不懂得的,你能看懂别人的辛苦与折磨。那么,
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还会缺乏共情?
我觉得除了家庭教育、仇恨教育的原因,还有从小缺乏宗教思想熏陶有关。外国的小孩,几乎都有信仰,而不管是什么宗教都有劝人向善的内容,所以,我们看外国年轻人,他们总是会或多或少展现善的一面。哪怕是佛教,这个最讲究戒七情六欲的宗教,所主讲的都是仁爱,而不是忘情。而我们的年轻人,甚至连这个教都不信,没有信仰,没有跟外界沟通的渠道,
于是
他们就变成了置身于海中央的孤岛,孤立无援,变成一片荒蛮之地。
那么,
一个缺乏共情的年轻人的社会会好吗?
我不乐观。没有共情就像是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你不照亮我,我也不照亮你,这样的社会一定会陷入黑暗。但是,常识又告诉我们,
只有个体性自我,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良知
,而陷入集体性自我的人,会缺乏共情能力,即缺乏真正的同情心。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一切。
本文来自凯迪社区原创作者:
作家天佑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