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流量公园
国内知名媒体人社群平台,专注传媒、综艺、影视产业报道
51好读  ›  专栏  ›  流量公园

在语C,楚雨荨爱上蔡徐坤

流量公园  · 公众号  ·  · 2021-01-21 19:46

正文

作者丨闫烨

制图 闫烨

来源丨流量公园(LLpark001)


48 万个“鹿晗”遇上 50 万个“迪丽热巴”,会产生啥样的火花?

来玩语C,会给你答案。

先来一波Z世代的黑话名词解释。

语C即语言cosplay,顾名思义,用户通过文字描绘进行角色扮演,并以此编写故事。比如,用户可以扮演喜欢的明星,再以这些明星的第一视角写“开演唱会”、“拍电视剧”、日常生活甚至“谈恋爱”的细节。


可扮演的角色横跨二三次元,从洛天依柯南到鹿晗迪丽热巴,用户基本是初中生到大学生,在语C活跃的十年间,他们玩语C的阵地从贴吧、YY逐渐转移至QQ。

可以说,在微信于熟人社交领域耕耘十年,soul、uki、探探等发掘陌生人社交之前,将熟人和陌生人社交结合起来的语C就已经成为Z世代最火的社交方式之一了。

随着IP的概念被普及,以IP为第一生产力的语C在社交领域杀出一片天地。在这里,只要播出一部热播剧,出版一本新小说或者诞生一个新偶像,就会有一大波用户蜂拥进圈,争先恐后地扮演心中的TA,再借着TA的“皮”去认识新的朋友,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社交领域,谁敢不佩服年轻人的天赋。

他们中,有人在饭圈找到了婚礼的伴娘,有人在cos圈结识了一生的伴侣,还有人会在语C圈与“虚拟恋人”连麦睡觉。


用户相信,只要IP还在更新,语C就不会落幕。


让“蔡徐坤”爱上“楚雨荨”

三年前,因为追《偶像练习生》磕了范丞丞和蔡徐坤的cp,洺樾(语C圈名)从饭圈一路摸进了语C圈。

那时的她还是个高二的学生,学习中上,羞于交际。

“身在高考大省江苏,又在一个都是人精的高中,我身上的学业和人际压力太大了。”为了逃避压力,洺樾选择躲进语C,一躲就到了现在。

披上了“蔡徐坤”的皮,洺樾因为能够细致刻画对蔡徐坤的言行,加上适度的玩梗,进圈两周就认识了很多个“偶练男孩”,“交往过”很多个“范丞丞”,对象大多是屏幕那头和她有相同需求的另一个女孩。

尽管她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人,但却对外互称“老公老婆”,隔着网络,她们白天连麦对戏,晚上连麦睡觉,有时也会一起畅谈学校课业,谈论家庭矛盾,或者骂各自的班主任。

在语C圈,这种“情侣”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是因为喜欢相同的IP发展成可以连麦语音或者线下面基的好朋友。互相聊聊心事,然后转身投入真实的生活。

和洺樾一样,很多用户入坑语C圈是为了逃避现实的追赶。不过,也有人为了锻炼社交技能,甚至有人想在这锻炼写作能力。



别管为了啥,语C这个“世外桃源”确实能给他们想要的。

从表面上看,语C是属于年轻人的众创文学。用户披着IP角色的皮,模仿TA的人设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故事。

就像明星想有粉丝需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一样,混语C圈的用户要想吃得开,首先就是要坚持不“崩皮”。比如不能让林黛玉说话像王熙凤,不能把伏地魔cos得像宁采臣。“皮”绷得越紧,代入感越强,自然而然就能“吸粉”越多。


举个例子。

“你轻轻一个吻,我疯狂体会/捋了捋自己银白色的头发,深情的望向眼前的人/girl,对你的拽着迷。”←披皮蔡徐坤的用户发言。

“第一,我不是拽,我是愤怒,第二我不叫喂/生气地看着眼前的人,努力稳住气息才没把拳头挥出去。”←披皮楚雨荨的用户发言。

只要你想,“蔡徐坤”和“楚雨荨”就能在艾利斯顿商学院或者《偶像练习生》里见面。

这种“众创文学”的魅力在于无法预估故事的走向,故事之间都是平行宇宙,一千个读者甚至能生产出一万个哈姆雷特。


但制造哈姆雷特并不是语C用户的真正目的,他们真正渴望的还是社交。

每一个IP的语C群都会聚集着几十到上百不等的用户,他们之中,披着相同角色皮的叫“同体”,其他的任何角色都能叫做“对皮”。为了认识更多的用户,用户普遍会制作好看吸睛的“扩列图”,开起“扩列车”,在图上注明自己喜欢的IP,喜欢的角色以及想要扩列的“对皮”。


扩到了好友之后,用户会继续上“皮”对戏,玩些原IP角色的梗,就连借着皮痛骂IP本身,都能让陌生人之间迅速建立情感联系。

但语C这种虚拟社交区别于传统社交的还在于,圈子的规则使得二三次元壁几乎无法打通。

高考结束后,洺樾想约同城的一个“恋人”出来看电影,但被对方一口回绝:“ 见面是奔现的皮下CP干的事,咱们还是维持皮上的CP关系就好 。”

尽管无法让社交触及到肉身,却实在地改变了洺樾的“灵魂”。卸掉“蔡徐坤”的皮之后,她依然可以扮演其他的IP角色,通过网络她认识了更多的同好,也学会了和现实中的陌生人尬聊。

你看,逃避也许可耻,但真的有用。


投注语从,道阻且长让

但现实是,诞生了至少十年的语C,依然很难变成一门好生意。

彼时的传统社交领域已被微信、QQ、陌陌等巨头瓜分,一些创业者转头发现了语C这种虚拟社交形式。于是,一批APP应运而生。

2015年,名人朋友圈、语戏、Action、语C圈等一系列APP上线。2017年,美图旗下的闪聊APP从主打“阅后即焚的魔性聊天”转战语C,成为闪聊2.0。


一时间,不少创投圈的大佬看准风口纷纷下注。

浙商创投、深创投、PreAngel等分别投资语戏、名人朋友圈和Action,金额从几百万到上千万。

但钱砸得有多快,脸就打的有多响。到目前为止,只有名人朋友圈还还在持续经营,其他语C相关APP基本都已经停运、清算,消失殆尽。而前者在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的一年中,虽然总体日均活跃人数在10万级别以上,但整体也在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实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想要的语C APP至少应该需要满足他们的“写戏”的表演欲,扩列的社交欲,以及年轻人“叛逆”的审美需求。

但就目前来看,市面上存在的语C相关APP都没法做到两者兼顾。

已经宣告失败的语戏、语C圈、Aciton从创立之初就忽视了年轻人对扩列的高度需求,他们更重视IP和“写戏”,由此带来的高门槛劝退了一些渴望入坑的低年龄用户。

(左到右分别为:语C圈APP、语戏APP、闪聊APP)


让对作文800字都头疼的初中学生,用人物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攒一篇千字长文,会有多少年轻用户愿意涉足可想而知。

而名人朋友圈能在语C赛道竞争中存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深耕了用户在扩列上的需求。

对于名人朋友圈来说,与其说它发掘了“名人”的卖点,实际上它更重视的是“朋友圈”。

一方面,它会通过系统帮用户“扩列找对皮”、精分N个皮以及求婚拜师组CP,一方面,朋友圈的形式在贴近语C文化的同时,又降低了门槛。说白了,它做了语C玩法和功能的聚合,从而为“不好意思扩列”的用户提供了便利。并且,氪金点也并不多,无非是买个6块6的戒指或者1块钱的敬师茶让用户拉个排面。


归根结底,它走的还是社交逻辑。


尽管名人朋友圈已经算是语C赛道相对成功的入局者,但它依然没能让留住更多的语C用户。


很多资深混语C的用户更重视戏文,他们认为名人朋友圈在降低语C门槛的同时,也影响了圈子的生态,以及高级用户的体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