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说
之前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一篇报道,说在城东客运中心旁边,有个人力资源市场,里边有个用毛笔代写招聘广告的爷爷。
不仅帮招聘者写,也帮求职客写;不仅写广告,还写招牌,听说宽窄巷子附近有个旧物商店的招牌就是在这儿花50块钱写的。
一向对全自动信息化时代下,还保留的全手工产物特别痴迷的我,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准备去那里一探究竟.....
/ 01 /
毛笔代写
现代人心中的复古情怀
说实话,在踏上拜访这位用毛笔代写招聘广告的爷爷的路上,我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猎奇和复古心态去的。
在人人都捆绑在打印和互联网招聘求职的时代里,还有人在做着毛笔代写的差事,还有人拿着毛笔代写的招聘。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我来说都有种迷之吸引。
当我真正来到这个挂满大部分用红色和黑色颜料写的招聘广告的小摊前,大爷正背对着我,跟朋友在棋盘上“厮杀”,被朋友提醒有生意后,马上坐到小摊前,摆好白纸,拿起毛笔,蘸上颜料。
三十秒不到的时间,大爷已经把“招聘”两个字完美地落在纸上,这让从头到尾还没想好写什么的我,简直完全措手不及。
“说嘛,要招啥子嘛,薪资待遇是好多,包不包吃住?”大爷这突如其来的三连问直接把我整蒙圈了。
正当我站在摊前干着急的时候,来了一位中年模样的男人,大爷便根据对方的招聘要求,利落地在纸上写了起来。
在写的间歇跟大爷聊了两句,我向他表达了对如今还有用毛笔代写这份职业的存在感到诧异和惊喜。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很少晓得了,十几年前这个人力市场修起来了,我就一直在这儿了。”
大爷说你们年轻人觉得这个东西好像很稀奇,是因为打印是主流了,但这个世界上又不是只有主流有存在价值,对吧。
“那些需要代写信息的人和我不就是一种互相存在嘛。”
/ 02 /
在这里毛笔代写不是复古
是刚需
和我一起站在摊前的那个中年男人看我对“毛笔代写”很感兴趣,主动跟我搭话,他说这个人力市场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用手写招聘信息。
而这些代写都出自于这位大爷和另外一位大爷之手,随着他的视线,我看到了和这个小摊隔着2米远的另一个更小的代写小摊。
“你不相信可以进到市场里面去看。”
我和同行的摄影师沿着那条摆满杂货地摊的巷子往市场走,发现两边地摊上几乎都竖起了手写的招牌,视觉效果的确比那些打印出来的白纸黑字要好得多。
“对啊,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手写的招牌更抓人,大红色的字,写得又端正,看起来也更赏心悦目嘛。”一个回收旧手机的小贩如是说。
当我们走到人力市场门口,从一堆中介包围圈挤进去时,眼前的景象,把我看愣了。
一个并不大的市场,挤满了来这务工的人,几乎每个人脚下都摆着一张白字红字或白纸黑字。
一个小青年告诉我,这里很多人在旁边客运站下了车,提上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过来了。
因为这个市场里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出来务工的,加上这里也没有什么打印店,并且这个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手写来得更直接显目,方便好懂。
他们当中,有些写得比较详细的,比如厨师,会表明自己的厨师身份,以及自己的拿手好菜。
而剩下更多的便是以两三个字写明自己会干什么,或者想干什么,比如“墩子”,“洗碗”...
再不济就直接写上“杂工”或“什么都干”几个字。
在这里,求职信息是体面说法,工单才是他们的通用语言。
/ 03 /
单薄的“工单”背后
承载着异乡人的寄托和希
望
进到市场的第一感受,除了被那些摆在地上的各种“工单”看愣住了,也被这里挤满了扛着大包小包行李过来找工作场景震撼了。
因为在互联网普及和网上投简历的今天,我们几乎已经很少有人力市场的概念。
在这个不大的人力市场里,除了各种中介主动热情的追问和大嗓门的招聘信息放送外,更多的是一种压抑的,冰冷的气氛萦绕在这群人当中。
我们在人群里,每走一步,都会撞上他们每一个人的目光。
有闪着希望,带着笑意的,有和善和看稀奇的,有黯淡和冰冷的......
越走心情就越沉重,我们成了人群中的焦点,他们也成了相机里的人物。
那种感觉,就像我是一个无耻的窥探者,在一群劳务人员中攫取素材,用他们的处境来博取读者的恻隐。
当我想尽快逃离这里时,忽然一个举着“厨师”单子的小哥笑眯眯地迎过来,暂缓了我纷乱的心绪。
“你们是媒体哇,来拍我嘛,拍我的单子,多给我宣传一哈,哈哈哈”
在后面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他已经来这儿一周了,他是从巴中过来的,目前还没找到工作,他说这儿大部分人都跟他一样。
虽然有点焦急,但焦急也没用嘛。他能做的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试菜机会和自我营销的机会。
说着说着,他忽然看到有老板模样的人往里走,直接三步并两步跨上前去:
“老板,你要招哪方面的人呢?我是一个有多年丰富经验的厨师,擅长中餐,随时可以试菜!”
“老板,方便留个我的电话吗?”
不到十秒钟,那个穿戴整齐的老板已经被人群包围了,他们纷纷抢着上前去介绍自己和主动留联系方式。
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群人对一份工作的热切期盼,一份工作对一群人的存在意义。
摆在他们脚下的那一张张充满希望的“工单”和一次次充满无奈的被“挑选”的宿命,成了来这儿的人们不可避免的“轮回”。
“这里不谈理想,也不聊现实,最多的就是希望,希望自己今天能找到工作。”
那个厨师小哥叼着一支烟,轻飘飘地说了一句,然后把手里的“工单”重新摆在了脚下。
/ 04 /
从人力市场回来
写在最后的笔者自述
从人力市场回来后,心情一直比较复杂,我很害怕自己的笔触和镜头会伤害到这群人。
但当摄影师的镜头对着地上的“工单”特写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别人看到他们在这种地方找工作,觉得特别不光彩。
他们甚至会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定义为“卑贱”,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父亲是第一代去广州的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从老家,也是跟这里大部分人一样,扛着大包小包,用编织袋和蓝色帆布包装的行李,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硬座到了中国的工厂“集中营”。
我不知道那时他在那里的生活境地,也无法去感知是否他也跟这里的人一样,举着用手写的简陋“工单”,奔波在离家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劳务市场。
想来肯定是苦难,但为了生活,为了家人,又同时必须让自己充满希望,
即便只有一复一日让人绝望的流水线和长时间的枯燥工种选择。
我并不是在用这些来博取读者的同情和眼泪,因为有时候“同情”这两个字更像是我们在拿别人的苦难来慰藉自己的处境。
我想表达的是,工作本质上没有体面之分,只要是靠自己双手劳动所得,都是值得被人尊敬的职业。
而这些漂泊在外,怀揣着为家人带来更好的未来的人,更是在用力生活着的平凡英雄。
现实不友好,生活多心酸,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境地,只不过于他们而言程度或许会更深。
但他们依旧会选择同那个厨师小哥一样,拿着自己的“工单”,往前冲,觉得自己还可以拼一拼。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一群人。
最后,屏幕前看到这里的老板,如果有厨师、墩子等岗位需求,可以去锦江人力资源市场上看看,说不定会有合适的人选呢。
成都潮生活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电话 | 4008168290
商务合作微信 | wenziyaowo77
勾搭潮可爱微信 | cdcsh01(来跟粉丝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