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科学与脑技术
“严谨治学,协同创新”-发布港深地区脑科学学术交流信息、国际前沿脑技术进展与趋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MIT麦戈文联合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BCBDI)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国家数据局参与了哪些能源政策制定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中秋节快乐 ·  4 天前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  美国能源部投入900万美元支持废物制氢技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科学与脑技术

四+一步带你感受MIT!

脑科学与脑技术  · 公众号  ·  · 2017-08-31 09:40

正文

去年七月份得知有机会去 MIT 作为 Visiting Student 交流,虽已过去一年,当时的心情仍记忆犹新。那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就是揣在心里没告诉其他任何人的忐忑,因为不敢相信是真的,因为这机会太难得了。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MIT 是心中的圣地,就算以前在网络上看过再多的介绍,也抵不过自己亲身经历一回。跟着在MIT学习的我一起去感受一下这里的种种吧~

我在MIT


快跟上步伐

七月十九 2016
七月十九 2017

现在进行时

Part 1 出发前:

刚开始半个月,除了激动,还有担心突然要转换环境的各种不安:英语太渣怎么办,学不会东西怎么办,被碾压怎么办?不过还好,因为这半年有各种事,战线拉的足够长,多多少少也给我留了些时间准备。


本来计划的项目交流时间是从今年6月开始,但是眼看着签证还在 Check,于是立马发邮件给 MIT 这边的国际学生办公室,要新的 DS-2019 表,把时间改到8月份。但是造化弄人啊,也就是6月初,我几乎同时收到 EMS 签证派送电话和 Fedex 新的 DS-2019 表的派送的电话。也好,再留给我两个月处理一些事情,多做点准备。不过时间也过的真快,deadline 就算再长,最后一天也会忙成狗。7月19号下午5点半出发,我4点多还在收拾东西,5点钟匆忙和脑所各位老师和同门道别,就准备上路。

Part 2 顺利达到波士顿:

首站先到香港,本来是晚上12点能到上海转机的,但航班延误五小时,到浦东机场已经天亮了,这倒让我提前过上美国时间了,好在后一程浦东-波士顿一切顺利。当地时间下午 1 点多落地,给家人、老师、和实验室的同志们报平安,过关排队时间真长,不过到我的时候,大叔一看我是去 MIT 还给我树个赞,三分钟就顺利过关。


出发前告诉已经在 MIT 做博后的晓涛师兄我到达的时间,他说他来接我,不过由于过关排队,让他多等了我一个多小时,放一张老司机帅照:

有人接就是很方便啊,刚来人生地不熟的,带着行李,如果还得照着地图找路、找住的地方的话,真得麻烦死。所以不得不感叹前人铺路,后面的我们就会容易很多,有时候自己过的很容易,必定是师长亲友在背后帮助。


波士顿时差正好12小时,所以当晚我刻意坚持晚点睡觉,好倒时差,坚持到晚上10点终于困成狗,不过一觉睡到凌晨4点就醒了。

       以下是重要的内容不要错过噢!

Part 3 校园半日游:

第二天当然是迫不及待去学校看看啊,住的地方到学校四站地铁,不远。之前早有耳闻美帝地铁不如我天朝,其实红线还好,至少高峰期也没那么挤。

听到地铁报站 Kendall/MIT,就知道到了。一下地铁就看到下图的这个像风铃一样的东西,几个大钢管和大铁锤,工业重金属风,不过声音听着还挺和谐的。一搜,发现这东西叫 “Kendall Band”,是1987年艺术家 Paul Matisse 经过地铁站时,决定应该在这里搞点东西,能把地铁经过时有个东西能动起来。一开始他并不懂音律对应的物理知识,于是重新翻开当年的物理书研究一番就开始动工。“Kendall Band” 包括三个部分,并且以“毕达哥拉斯”、“开普勒”、“伽利略”来命名的(更多信息看这里:http://www.paulmatisse.com/kendall-band/)。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科学艺术不分割吧。

出地铁站,就去 McGovern 脑所,MIT 的校园跟中国的那种方方正正,或者是有围墙有大门的学校完全不一样,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界,也没有一个主要的入口,没有门卫,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不留神你就会发现你身后的大楼就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所。这不,刚走几步,就看到了大名鼎鼎的 Broad 研究所,未来的诺奖得主张锋大神就在这里。

到了 McGovern 楼下,简约低调的大楼,跟之前照片看到的一摸一样。这就是我未来几个月每天要来学习的地方了,McGovern 脑研究所是国际数据集团 IDG 创始人帕特里克·麦戈文 (Patrick J. McGovern) 和他的夫人共同捐资创立,麦戈文夫妇展望该研究所的终极目标是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脑疾病发病机理。我之所以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交流,也是因为我研究生就读的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 MIT McGovern 脑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脑所(放个链接:http://bcbdi.siat.ac.cn/)给我提供机会并资助我。

大门一推可以随便进,果然是很开放的。进门就看到电视上放着 Ed Boyden 的 TED 演讲,还在想Ed 老师每天上班看到自己的演讲一定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帅→_→,后来发现他不在这栋楼上班。

上楼看到吊着金属的雕塑神经元,灯光和阳光一照,很是夺目。而且里面还暗藏玄机,他在某一个角度能看到一个非常完美的大脑形状,我一开始竟然还没发现。

到三楼又个平台大厅,平时会有人在这里上网,休息吃些东西。也会经常有很多展览,最近遇到一次叫 “Big Data of Neuronscience” 的展览,有微软的 VR Hololens 以及一些其他脑电控制的产品。还有一些 Poster 展览,会有一些学生给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些研究进展。

然后,还看到一个积木样的大脑模型,后来看了视频介绍,是 McGovern 的学生用木板之类的材料做的。很多学生和老师们合作,他们根据脑的三维模型和脑图谱,结合计算机设计,把木板切割成不同的脑区,还给涂上了颜色,最后应该还参加了一个比赛,上街游行得奖,场面很嗨。

由于周六实验室没人,也没人带我,我就打算掉头去找大家在网上看到的 MIT 的那栋楼了。不过地图也真是看的我一头雾水啊,淡黄色的那个就是 MIT 的建筑,没有那么规整。

直觉告诉我已经越来越接近了,没错,就是下面这个大柱子楼,不过跟照片上看的不一样啊,我还想果然还是摄影师厉害,我咋找不到那么好的角度拍出雄伟点的感觉呢。不过后来发现不是在这个入口拍的,标准的游客必拍还在另一侧。

进了楼里面,又一个很高的大厅,明显感觉历史很悠久,四周立着大牌子主题是 #MITBetterWorld,讲述 MIT 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大概有10多米高的牌子。

旁边有大校徽一枚,似乎发现了很熟悉的东西,大铁锤子铁砧,难怪以前交大自称“东方的 MIT” →_→


大厅里有很多游客,当然是中国学生居多了,还有些导游志愿者在讲解。顺着楼道往里,很长一条的走廊,感觉又进了迷宫,里面有理学院之类的实验室,看起来很酷的仪器设备(忘了拍照)。然后突然在一个门口看到竟然贴着对联:

怎么回事呢,进去一看是一个展览,是有关 MIT 早期中国留学生的。

继续顺走廊前进,看到一个大门,推门一出,发现很多人在拍照,回头一看,哇!这才是照片上的那个 MIT,原来不是角度问题,是拍错地方了,哈哈。

看到这个大圆顶了吗,MIT 的学生有传统的 Hack 文化,这些天才学生们经常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搞一些恶作剧,这个圆顶经常会被学生放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例如警车、直升机,或者给这个楼顶化个妆,还有一回把加州理工的标志性雕塑、镇校之宝一座大炮从五千里之外骗过保安偷到 MIT,并给带上 MIT 的戒指。当然邻居哈佛也是他们经常 Hack 的对象,据说又一次他们想知道哈佛大桥有多长,没有尺子,就说服一名叫 Oliver Smoot 的同学,让他躺着用身体当尺子,结果是364.4 个 Smoots,另外再加上他的一只耳朵,并且他们还做了标记。而校方对这种 Hack 文化的态度是“你要是被抓住了,该受惩罚我管不了,但我很欣赏你们”。更多请戳 http://hacks.mit.edu/

图片:来自网络

往前就是美丽的查尔斯河了,有很多帆船,据说会有 MIT 的学生在这里玩玩赛艇什么的。

转了半天,已到下午时间,前两天这时候我还在睡梦中呢,所以很困,于是搭地铁回去咯。


回到住的地方给这边的导师发个邮件,告诉他一切都安顿好,什么时候去实验室,立即得到回复让我周一早上九点见。此处插播一个小细节,背景是我要登陆 MIT 的一个网站,由于采用的短信验证码和设备绑定验证,来的时候手机卡扔国内了,手机也换了,死活没法登录了。于是想着写个邮件吧,依然是立即得到回复,说你自拍下你的 ID 和你的脸吧,我立马照做,分分钟解绑,当时可是晚上快12点了呀,而且态度各种好。最后完事之后,还有个邮件链接打分,自然是五星好评的。


事实上,后面的各种流程办理工作人员的态度真是非常非常的好,效率很高,而且即使是需要到现场办理的一些流程都是基于网上系统的,不管事情大小,都有生成一条可追踪的案例,并且会有邮件描述细节。

Part 4 初进实验室:

周天没怎么出去,转转了周围的环境。周一要见导师,一大早我就到了,准时九点,见到我简单问了我几句,然后告诉我一些注意事项,给我找个坐的地方,告诉我课题的事情后面会再开个小会安排。


于是我就自己先坐着,也还有一些其他入学流程没办完,这时候我真是见识了一下 MIT 的网速,我需要下载一个测序的原始数据,总共几个G,当时在国内尝试了半个月都没下下来,因为中途会中断。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其中的一个几百M的文件,我刚点保存,下载中的任务就不见了,以为又断了,一看是下载完了,几十M每秒,真是感动哭了。而且无线网随处无密码覆盖(据说有几千个点,即使离开校园一公里也能蹭网)。


下午有个实验室介绍培训,就是各种安全、卫生注意事项,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实验室整体不大,但格局很紧凑,仪器设备摆放非常有条理。


周三有个 Orientation,就是有关各种国际交流学生的入学流程,注册、保险、公共资源之类的,当场12人,四个中国学生,又多认识几个人,而且都是本科过来的,后生可畏啊。 

 

然后我们几个一起拿着地图横跨 MIT 办理各种手续、流程,也包括校园卡,吐槽一下这里的大叔拍照可真是随性啊,iPad 一拿起来卡擦,然后就 Perfect,我就差没闭眼了(后来发现其实是可以自己上传照片的)。 

办完流程日常就该逐步进入正轨,要带我的大牛博后最近不在,然后另一个做单细胞测序分析的博后带我,给我分享了一些课程资料和文献,给我大概介绍了一些,但对于我一个菜鸟,还是得自己一步一步来,亲手过几遍才有了解。


于是接下来就是各种装软件、看文档、敲命令行、跑数据。由于正好12小时的时差,白天微信没人打扰,社交网络也刷不出东西来,自然效率高不少。

Part 4 后记:

总体感觉下来,就是开放和包容性非常好,各种基础服务非常到位,使人能专心于学习和科研中。而对于这里的学霸和大牛们,平时你不会看出来他们和我们普通学校有什么区别,前面提到的带我的博后,非常热心的跟我讲了很多初学者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方向,随后邮件给我发了很多资料,在交谈过程中一直强调自己也是初学,希望共同学习。但随后一看他的简历,本科英国帝国理工,博士 MIT,在 PNAS、Nature Neurosciene 等多篇一作文章,还这么谦虚!有时候我周末稍微晚点去实验室,她已经在做实验很久了。而另一位将要带我大神博后,是张锋的博士生,不过最近一个月都没在实验室,但早已听别人说他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半夜。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全天泡实验室,但效率高、认真是真的,有想法了立马去做,不空谈,时间观念非常强。 


还有一点我发现,这两位大神如果单看专业,跟现在做的都不是很相关,但他们竟然能很快轻松的掌握多项技术。我所知道的这两位是这样的,我相信其他人肯定也是这样。

其实,就像我来之前一样,也会问师兄,这里的人一定会很拼吧,MIT 一定很高大上吧,东西做不好会不会被鄙视啊。而实际上,当你身处其中时,有时候你会感觉他跟别的地方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时候一些小细节却处处不同,一些建筑和地标,一些奇闻趣事,一次与人打交道,或者是身边的人做事的方式都带有 MIT 作为理工学术殿堂的印迹。师兄说等你自己来体会吧,会很不同。


很幸运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真心感谢自己的导师王立平老师,把为学生铺路建立平台为使命;感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及脑所给我提供资助,使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感谢 MIT 冯国平教授给我提供学习机会;感谢父母、女朋友、脑所各位老师、同门在出发前给予我提供的帮助。一定不负所托,好好学习!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MIT麦戈文联合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最后附上两张美美哒照片,就是资助我去MIT学习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文章:黄康同学

图片:黄康同学+先进院图片库

编辑:小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