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当然是迫不及待去学校看看啊,住的地方到学校四站地铁,不远。之前早有耳闻美帝地铁不如我天朝,其实红线还好,至少高峰期也没那么挤。
听到地铁报站 Kendall/MIT,就知道到了。一下地铁就看到下图的这个像风铃一样的东西,几个大钢管和大铁锤,工业重金属风,不过声音听着还挺和谐的。一搜,发现这东西叫 “Kendall Band”,是1987年艺术家 Paul Matisse 经过地铁站时,决定应该在这里搞点东西,能把地铁经过时有个东西能动起来。一开始他并不懂音律对应的物理知识,于是重新翻开当年的物理书研究一番就开始动工。“Kendall Band” 包括三个部分,并且以“毕达哥拉斯”、“开普勒”、“伽利略”来命名的(更多信息看这里:
http://www.paulmatisse.com/kendall-band/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科学艺术不分割吧。
出地铁站,就去 McGovern 脑所,MIT 的校园跟中国的那种方方正正,或者是有围墙有大门的学校完全不一样,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界,也没有一个主要的入口,没有门卫,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不留神你就会发现你身后的大楼就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所。这不,刚走几步,就看到了大名鼎鼎的 Broad 研究所,未来的诺奖得主张锋大神就在这里。
到了 McGovern 楼下,简约低调的大楼,跟之前照片看到的一摸一样。这就是我未来几个月每天要来学习的地方了,McGovern 脑研究所是国际数据集团 IDG 创始人帕特里克·麦戈文 (Patrick J. McGovern) 和他的夫人共同捐资创立,麦戈文夫妇展望该研究所的终极目标是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脑疾病发病机理。我之所以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交流,也是因为我研究生就读的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 MIT McGovern 脑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脑所(放个链接:
http://bcbdi.siat.ac.cn/
)给我提供机会并资助我。
大门一推可以随便进,果然是很开放的。进门就看到电视上放着 Ed Boyden 的 TED 演讲,还在想Ed 老师每天上班看到自己的演讲一定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帅→_→,后来发现他不在这栋楼上班。
上楼看到吊着金属的雕塑神经元,灯光和阳光一照,很是夺目。而且里面还暗藏玄机,他在某一个角度能看到一个非常完美的大脑形状,我一开始竟然还没发现。
到三楼又个平台大厅,平时会有人在这里上网,休息吃些东西。也会经常有很多展览,最近遇到一次叫 “Big Data of Neuronscience” 的展览,有微软的 VR Hololens 以及一些其他脑电控制的产品。还有一些 Poster 展览,会有一些学生给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些研究进展。
然后,还看到一个积木样的大脑模型,后来看了视频介绍,是 McGovern 的学生用木板之类的材料做的。很多学生和老师们合作,他们根据脑的三维模型和脑图谱,结合计算机设计,把木板切割成不同的脑区,还给涂上了颜色,最后应该还参加了一个比赛,上街游行得奖,场面很嗨。
由于周六实验室没人,也没人带我,我就打算掉头去找大家在网上看到的 MIT 的那栋楼了。不过地图也真是看的我一头雾水啊,淡黄色的那个就是 MIT 的建筑,没有那么规整。
直觉告诉我已经越来越接近了,没错,就是下面这个大柱子楼,不过跟照片上看的不一样啊,我还想果然还是摄影师厉害,我咋找不到那么好的角度拍出雄伟点的感觉呢。不过后来发现不是在这个入口拍的,标准的游客必拍还在另一侧。
进了楼里面,又一个很高的大厅,明显感觉历史很悠久,四周立着大牌子主题是 #MITBetterWorld,讲述 MIT 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大概有10多米高的牌子。
旁边有大校徽一枚,似乎发现了很熟悉的东西,大铁锤子铁砧,难怪以前交大自称“东方的 MIT”
→_→
大厅里有很多游客,当然是中国学生居多了,还有些导游志愿者在讲解。顺着楼道往里,很长一条的走廊,感觉又进了迷宫,里面有理学院之类的实验室,看起来很酷的仪器设备(忘了拍照)。然后突然在一个门口看到竟然贴着对联:
怎么回事呢,进去一看是一个展览,是有关 MIT 早期中国留学生的。
继续顺走廊前进,看到一个大门,推门一出,发现很多人在拍照,回头一看,哇!这才是照片上的那个 MIT,原来不是角度问题,是拍错地方了,哈哈。
看到这个大圆顶了吗,MIT 的学生有传统的 Hack 文化,这些天才学生们经常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搞一些恶作剧,这个圆顶经常会被学生放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例如警车、直升机,或者给这个楼顶化个妆,还有一回把加州理工的标志性雕塑、镇校之宝一座大炮从五千里之外骗过保安偷到 MIT,并给带上 MIT 的戒指。当然邻居哈佛也是他们经常 Hack 的对象,据说又一次他们想知道哈佛大桥有多长,没有尺子,就说服一名叫 Oliver Smoot 的同学,让他躺着用身体当尺子,结果是364.4 个 Smoots,另外再加上他的一只耳朵,并且他们还做了标记。而校方对这种 Hack 文化的态度是“你要是被抓住了,该受惩罚我管不了,但我很欣赏你们”。更多请戳
http://hacks.mit.edu/
图片:来自网络
往前就是美丽的查尔斯河了,有很多帆船,据说会有 MIT 的学生在这里玩玩赛艇什么的。
转了半天,已到下午时间,前两天这时候我还在睡梦中呢,所以很困,于是搭地铁回去咯。
回到住的地方给这边的导师发个邮件,告诉他一切都安顿好,什么时候去实验室,立即得到回复让我周一早上九点见。此处插播一个小细节,背景是我要登陆 MIT 的一个网站,由于采用的短信验证码和设备绑定验证,来的时候手机卡扔国内了,手机也换了,死活没法登录了。于是想着写个邮件吧,依然是立即得到回复,说你自拍下你的 ID 和你的脸吧,我立马照做,分分钟解绑,当时可是晚上快12点了呀,而且态度各种好。最后完事之后,还有个邮件链接打分,自然是五星好评的。
事实上,后面的各种流程办理工作人员的态度真是非常非常的好,效率很高,而且即使是需要到现场办理的一些流程都是基于网上系统的,不管事情大小,都有生成一条可追踪的案例,并且会有邮件描述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