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新闻网  ·  新政出台,事关每一位云南人,速戳→ ·  10 小时前  
春城晚报  ·  安踏宣布:永不合作! ·  昨天  
掌上春城  ·  最新房价出炉!昆明走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黄奇帆谈国进民退(最新演讲全文)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2-10 12:14

正文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黄奇帆



编者语: 本文为黄奇帆于12月8日“2019(第十六届)中国并购年会”的发言实录。 黄奇帆,原重庆市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很高兴来参加今天并购公会组织的活动。按照会议的主题,今天讨论并购公会,又是讲国有制的,主要就是讲一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国有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 就是混合所有制


我今天讲的内容分三块。



1


第一,讲一下我们国家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搞好国有经济,也坚定不移的搞活民营企业,这两个坚持是始终不渝的。在这两个“坚持”推动下,我们国家的民营经济 从1979年20%的比例,上升到了现在60% ,我们经常说的“5、6、7、8”,50%的税收、60%的经济比重,可见这个比重已经很高了。


最近几年,经常有人讨论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好像这几年民营经济不够快,是不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的更快 挤占了民营经济的比重 。我这里想说的一个观点, 这都是误解,都在数据上有基本的不确切、 没有基本概念产生的一个误解。我自己认为,我们这么多年,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级政府对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不遗余力的,是坚定不移的。事实上民营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不可磨灭的作用,实际不管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初的十年,以至于到现在,在这个立场态度上,始终是没有变化的。


大家有时候会有一个感觉,比如广东省,他因为非公经济发展的很快,到2000年的时候你去查广东省GDP的数据,外资和民营非公经济已经达到70%几的GDP,今天的广东省非公经济比重也是70%几,你是不是能得到结论, 十几年下来广东省怎么非公经济比重上不去了 ,以前上的多,现在上的不多,是不是现在思路变了,不想发展非公经济了。错了,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以为非公经济比重 可以从70%涨到80%几、涨到90%几才是正常的,我可以说在美国都做不到。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 浙江的非公经济 比重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他也是发展的很快的,浙江的非公经济在80年代、90年代都是出了名的发展的快, 到2000年之后他就到了71% ,比广东省低一点,低两三个点。 今天浙江省经过了十几年、二十年,是不是就变成了81%、91%呢 ?也不是,也是70%多一点。江苏省也是非公经济发展很快的2000年左右是68%,现在也差不多68%、70%。


我讲这段意思,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到位、发展最快的几个地方,在80年代、90年代非公经济迅速崛起,到了70%左右、68%、70%、73%、74%, 为什么这十几年涨不动了呢 是国进民退了还是怎么了 ?都不是, 天花板到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20%左右的国有经济是固化的 ,美国如此,德国如此,法国如此,新加坡如此,所有国家都如此。


另外每个国家都有占GDP 25%甚至30%左右的税收财政收入。 作为政府必定每年有多少财政收入全部花掉,给公务员发工资,给事业单位的人发工资,就表现为当年的国民收入GDP的一部分。同样,拿来一定的资本,财政资金进行投资也会产生GDP。教育、卫生、文化拨款也会产生GDP,大体上一个政府如果财政收入的30%左右的政府收入,花完以后产生的GDP有20%左右, 所以美国的GDP中也有20%左右是国有的,不是企业创造的,是政府的行为创造的 ,欧洲也如此,所有国家都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作为一个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政府的GDP中也有20%多税收,再加上政府还有非税收入,至于中国政府花钱产生的GDP比美国政府可能高一点,美国政府20%,我们有个23%、24%,政府都有了20%几了,这个地方 如果非公经济有70%,这个地方的国有企业实际上只有10个点、8个点而已 ,也就是说不可能让广东没有国有经济、没有国有企业的经济,所以政府总归占掉了20%,企业再占到8、9、10个点, 非公经济到了70%就上天花板 ,大体如此。所以当整个国家非公经济到了60%, 你想还要到70%、还要到80%,不可能。


重庆,2000年我刚到重庆的时候,重庆非公经济比全国要差很多,全国我刚才说的,1979年就从20%到2000年全国平均值已经往40%几、50%左右走了,发展改革快的地方到了60%、70%都有了, 重庆2000年的时候只有25% ,所以非公经济发展是比较慢的。但是这几年我们推动的比较快,重庆到了2014年的时候非公经济比重到了60%,赶上了全国平均值,比全国平均值还高了2个点。到了60%以后是不是他还可以到70%呢?


我知道在我们的100里边有20是政府的量,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包括地方国企, 保持20%左右可能是必要的,必须是必要的 。因为中国总而言之“两个坚持”,国有经济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坚定不移的两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的宪法基本路线决定的。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当GDP到了60%非公的时候,大家不要以为20%、30%、40%时候的那种感觉,不断的把这个比例往上涨,涨到了60%还应该到70%、还应该到80%, 否则就是国进民退了,否则就是民营经济不够重视了,没有这回事


大家知道 新加坡的民营经济比重是多少? 他算资本主义国家的,我这次跟楼继伟、周小川前不久一起到新加坡去,新加坡政府叫我们去参加一个智库的讨论,我顺便了解了一下,新加坡GDP中不同所有制的比重, 他的政府也差不多有个20%左右的比重,剩下来的国有企业占40%,非公经济包括外资、民企占40% ,他的公有制的国有里面 ,淡马锡 等几个新加坡财政国家直接管的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公司产生的收入,因为他们几个公司有近万亿的新元,怎么投资,每年的投入10%几, 这笔钱算下来在他们GDP里边公有制产生的GDP占了20% ,政府直接管的,相当于我们的央企。当然还有其他的,机场、港口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也是国企,也有股份制的,占了20%,就国有企业、国民经济、非公经济,公有制占了60%是不是就叫社会主义国家呢?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讲这个话的意思,首先要确立一个公有制的概念,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坚定不移的两种所有制并存、一起发展, 绝不可能搞到公有制的企业比重连20%都没有。 政府永远会有税收、永远会有个20%,还有80%都变成了非公经济?不可能的,也不合理的,也不应该的。所以这条我讲,首先,不管是混合所有制,还是资本运作重组,应该要有这个明确的概念, 当今中国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可以说是诚心诚意、不遗余力 ,而且非常快的推向极致、推向天花板,一下子就从20%推到了60%,40年推到60%,是不是再过40年推到100呢?那是幻觉。所以到了60%我不是说到天花板,以后涨到63%、65%也可能,但是总而言之, 非公经济的步伐最重要的已经不在规模上把他扩大到60%、70%、80%、90% ,而是在结构上,债务结构上、资产结构上把效益和质量搞上去。


同时,非公经济在国际竞争力上、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竞争上,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上,经营企业的国际竞争上要崭露头角,要发挥作用,要做强,而不在于进一步做大, 大已经够大了 ,从这个角度讲,我首先讲这么一个观点。我想我的脑子是不保守的,我在重庆一看重庆非公经济只有25%,可以说不遗余力的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它能够赶上全国的平均值,还超过一点平均歌, 现在到了61%左右


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要有一个总体判断, 如果这个概念没有就没有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大家凭着感觉在胡说





2


第二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增强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同时提出了, 国有经济的管理,要从资产管理转化为资本运作 ,这个资本运作,在资本管理、资本运作上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叫 国有资本运营公 ,第二个叫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在三中全会报告里讲了这两个概念。大家有时候望文生义,资本运作公司、资本投资公司差不多的意思,所以所有的国有企业,管你中石油、中石化,好像要加强资本运作的时候对他们也有用。要做大、做强、做好资本投资的时候,好象也是一回事,这里边就对三中全会决定的这两个定义理解的不深、不透,搞资本重组的人、搞资本运作的人, 如果不理解这两个词重要的区别,基本上就是江湖、就是忽悠 、就是马大哈似的搞资产运作。这里面要说的是,有时候说的多了把中央定义的基本面忘记了, 资本运作公司、资本投资公司到底什么意思 ,这里面大家要把这个定义搞清楚,大家考虑资本重组、资本运作基本型的东西要搞清。


所谓资本运作,就是一个不举债的公司 ,有100亿资本金就是100亿资本的运作,这个公司的总资产等于总资本,因为它没举债,如果你100亿资本去借了200亿的贷款,这个公司总资产就是300亿了,所以他总资产等于总资本,不举债,100年也不举债,既然叫资本运作公司,不举债。大家注意这个概念。第二个概念, 只投资,不管人财物的 ,就像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拿了10个亿拿到某个公司去,他不会去管这个公司的人财物、这个公司的子公司、孙公司的事,不会去管市场、营销,或者去管这个公司其他的产品开发,这些是那个公司的事,我只是一个财务投资者,所以 资本运作公司本质上是一个财务投资者,跟私募基金差不多 ,你属于不叫基金公司,就叫投资公司, 像淡马锡 ,淡马锡有5000亿新元,差不多等于400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他不举债的,他把这个4000亿美元,1/3投在美国、1/3投在欧洲,1/3投在中国和亚洲地区,主要在中国。他投了资以后,不管你的, 淡马锡今天为止管着几千亿新元,相当于几万亿人民币的投资 ,全部公司总的人口800人,包括在全世界办事处的人,就是淡马锡北京的、总部的人、亚洲总部的人,或者欧洲总部的, 通通算在一起800人 。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拿了几千亿美元投资了各种公司的话,在公司如果人财物都是你在管,包括工人也是你招来的工人,你可能几万人、几十万人。资本运作的公司,他是相当于一个财务公司、理财的公司, 他哪怕拿了1000亿美元,他可能只要1000人或者500人 ,一个人管2亿美元的概念,就这么在管。


我讲这段话的意思, 中央讲的资本运营公司就是干这个活的 类似于淡马锡 ,类似于一个私募基金的那种基金管理方式,哪怕资金是国家的基金,但是你是用一个私募基金的方式。


巴菲特投资公司也是如此,也是一种运营公司 ,他投资的各种企业,投资在股票市场,投资在可口可乐,但是可口可乐里的人不管的,用脚投票,你干的实在不好我把股票抛了走了,他也在董事会里边发表意见,进行审计、进行监督,这个事情上资本运营公司干这个活的。按这个目标,我们国家假如说有100多万亿的国有资产,资本金如果算个账有个50万亿的话,是不是该拿出10万亿甚至15万亿。 人倒不用多,但是非常高超的理财大师在这里边做基本的管理人员。


第二类,资本投资公司。 三中全会《决定》文本里讲到的资本投资公司就是指产业内的或者伞形控股类的公司, 这类公司一般有三级,一个是集团级 ,集团级负责资本运作、投资决策等等, 第二层就是产品开发、市场竞争营销的子公司 第三层可能就是工厂 ,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职工运作的管理,以及市场各方面安全的管理。就是说中石油、中石化,上面是集团,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公司,到了基层就是很大很大的工厂,哪怕1万亿产值、2万亿产值、10万亿产值,也是在这么几个层次的框架里形成一个产业集团,集团是资本运作决策层,公司级,中间这个公司级是盈利、销售、利润、管控的一个级,第三级是安全运行,保证质量的生产管理的一个层次,这样的产业内公司分为三级,资本投资集团, 还有一种是伞形公司,整个公司不是一个产业 ,这边搞房地产,那边可能在搞百货商店,还有一边可能在搞一个什么工业制造企业。当你是这么一类的时候, 比如美国的GE ,GE差不多5000亿美元的资产,里边有银行、也有房地产,资产管理的,也有造发动机、造飞机发动机的,制造业的,还有造电子的等等。相当于集团管着几个方方面面,但是总之,方方面面都是他管、他控股, 他直接一直管下去,形成一个伞形的控股公司。 这两种公司,不管是产业内的还是伞形控股类的,一般都是叫做资本投资公司。


讲到这块以后就形成区别了,就是说国资委一百几十个集团,如果都是伞形的或者产业内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如果我们100多万亿的资本或者资产里,资本运营公司1万亿、2万亿,很小,有等于无,不起什么重要作用,是不是就落实好了三中全会精神呢。 三中全会已经六年了,怎么还没把这个体制调过来 ,这是资产管理转变为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党中央明确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的国有资本管理,不管是省里还是国家的,资本运作很重要的一块, 是把一部分的国有资本圈起来,变成资本运营类的 不管是公司类的、还是基金类的 ,总之,变成1万亿或者5万亿、10万亿的一个资本,这个资本就用私募基金的方式,或者巴菲特投资、淡马锡投资这一类的公司投资方式,总之 这一类投资是股权投资,不带任何债务 。投了资以后,只管财务,不管吃喝拉撒睡,你这个投资哪怕投了几千亿到这些公司去,这些公司到底怎么发展,有这些公司自己的财务、党委、公司法人,自己在管, 你就是个财务投资者,但是要起到保值增值 。淡马锡整整20年,平均资本回报率15%,你想想这是不是对国家最大的报答、贡献。


所以这个地方 把资本运营和资本投资公司区别开来,搞清它的定义 ,然后把这两个方面搞起来,我自己认为,如果有100万亿国有资本的话, 2/3变成产业类,1/3是运营类。 是不是运营类就脱实就虚了,不是,运营类公司掌控着30万亿,你还是作为股权投资投到了资本投资公司里,还是那个制造业、商业、其他的类。但是这个时候你不再是属于资本投资的资产中的体系,而是作为一个第三方,使这个公司股权多元化, 已经变成了一个战略投资者 而且你通天的,你就是国资委直属的体系 ,如果你发现中石油、中石化或者各种各样的国有资本里边运作不当,可能一万亿、五千亿放在里面,你立刻在财务里面、董事会里面上接国资委就可以举报了,绝对起着重要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其实钱还是100万亿都在国资委的100个公司里,但是这100个公司直属的资本变60万亿了,还有30多万亿是在旁系的资本运营公司,由它表达为对它的各种各样的投资,表达为一个股权, 总之把这两个体系理好是当今我们国家资本运作、国有资本经营很重要的事 ,也是落实三中全会很重要的事,这是我讲的第二个事。





3


第三个事,三中全会也决定了 要通过混合所有制,使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包括外应的股权交叉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形成杠杆放大的作用,形成经济的一种新的活力。混合所有制我们不能为混合而混合,不是为了一个定义而混合,所以我们就很努力地把独资的都变成混合的,其实这个混合一定是有目的的, 站在国有的角度讲,一般就是这么四种、五种目的。


第一种国有投资管起来 ,好像权利很清晰,产权清晰,但有时候法人治理结构容易缺少监督, 容易内部人控制 。所以我是为了转制的需要去上市,或者去混合所有制变成多元的股权董事会,所以有的时候为转制、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而搞混合所有制。 第二个,是为了资源优化配置 ,我这一块资源和你这个民营,甚至外资的那块资源有互补性我们一起合作,股权上互相划转,形成了混合所有制,最后不仅是资金混合以后资金实力准大了,而且这两个企业中的长项,技术或者其他市场资源互补了, 资源优化配置,一加一大于二,这也是一种目的 ,为了这个而混合。 第三种,我这会儿发生困难了 ,不得已也好,主动出击也好,混合所有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把自己的困难、被动给甩掉,不是破产重组,而是通过资产重组化解客观存在的困难,这也是一种目的。 第四个,我现在希望超常规的发展,我收割了你 ,我超常规地发展,乘势而上,这也是一种目的。再有就是时代发生变化,政策发生变化,整个的运行基础发生变化,这个时候进行适应性的、与此同时的重组来把握机遇,更好发展也是一种目的。总之, 混合所有制也不是书呆子式的为概念而去混合,是有一定目的的


在这样几个方方面面的目的的推动下进行混合,混合会出现四五个层次、四五种类型。一种就是如果我是一个很特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我这个投资公司涉及到的一万人多层次的资产体系、所涉及到的业务就是 特别保密的,特殊功能的,必须独资的 ,有这种业务,该独资就独资,它就不参与混合所有制了。第二种,如果 我是资本运营公司 ,哪怕有十万亿资本组建了一个运营公司,那因为是运营公司 我永远不会找别的股东成为我的股东 ,淡马锡企业四千亿、五千亿新元就是财政部投的,不存在各个国家的资本或者民营资本一起往淡马锡入股,谁都想入股,他15%回报,但是他始终独资,也就是说资本运营公司、资本运营的基金就是独资的,你这个独资跟别的人的基金、别的企业合作,一起投到某个地方,这个可以合作,但是资本运营公司本身这个法人独资,资本投资集团中的某些特定行业,如果国家意志认为就该投资,那就投资, 这是第一种,就是要坚持独资的这种特定的企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