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纺织材料专家、教育家姚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19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5岁。姚穆同志献身教育无怨无悔,锐意改革鞠躬尽瘁;投身科技自强不息,坚守初心纺织报国;一片丹心扎根西北,躬耕笃行矢志育人。姚穆同志的一生,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科学家精神。
姚穆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终身名誉校长,是我国纺织材料与服装舒适性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纱线网总编王果刚为姚穆院士题写挽联
生于纺织之乡南通,从学纺织、教纺织,到做纺织、研纺织,姚穆的一生与“纺织”二字结下了深厚情缘。作为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时至今日,他的研究成果仍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与暖体假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姚穆也是多项国家“特殊任务”的承担者,他的履历,不少都和中国人的时代记忆紧密相连。
2003年“非典”肆虐,在被感染和死亡人群中,医护人员占了三分之一。而在当时,医护人员不得不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毒服工作,4个小时下来,出的汗就有半公斤重。
什么样的服装,既能把毒防住、又能让水蒸气透过去?临危受命的姚穆加入一个28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基于过去的研究成果,通过多次实验测算,他和团队最终选出了制作防护服的关键材料——聚四氟乙烯薄膜。
姚穆院士生前参加中国纱线网举办的新概念论坛
2003年4月28日,姚穆和团队20多个日夜不眠不休研制出的新型医用防护服迎来专家鉴定。经会议讨论,防护服的国家标准当天批准当天实施。
4月28日当晚,“非典”防护服投入批量生产,5月1日配送到北京小汤山医院投用,此后陆续供应全国。
图源:纺织服装周刊
回望与纺织工程事业相伴的大半生,姚穆前进不止的步履总是应和着国家发展之所需。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工程专业缺少现成的教材,他就自己编自己教;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涂在羊身上的新型颜料,使得“华达呢”因存在沥青点而大量报废的问题迎刃而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创外汇”,姚穆和团队用花色繁多的混纺衬衣,一举敲开了美国高端市场的大门;香港回归之际,他负责研究设计的新一代军服,让战士们在罗湖桥上展现驻港部队的英姿和军威……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制定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国家标准、军队标准等近20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这位学界眼中的“纺织百科全书”、业界公认的“中国纺织材料大家”表现得谦逊而淡然。“人活着就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去。”人生的历练苦难、研发中的坎坷挫折,都成了姚穆口中娓娓道来的一个个小故事。
图源:西安工程大学
姚穆,1930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48年至1950年,他在南通学院纺织科学习;1950年转入陕西咸阳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此后,他随院系调整,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和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任职。
1978年,姚穆晋升副教授,1982年晋升教授,1983年至1987年担任西北纺织工学院院长。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院士在晚年依然耕耘不辍,为纺织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参与筹备出版《中国羊绒发展史》等专著。
姚穆院士扎根西北,一生初心不改,潜心纺织,不仅是西纺人的骄傲,也是全体纺织人的骄傲,虽然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一起送别姚穆老师!
《老王漫谈》是中国纱线网重磅打造的栏目,中国纱线网总编王果刚用三十余年的纺织从业经验,全球实地考察的感悟评论纺织天下事,探讨行业新趋势,是从业者了解纺织行业的重要窗口。
还有很多读者意犹未尽,想要阅读更多老王漫谈,关注我,后台回复“老王漫谈”,获取合集。
来源:中国纱线网、交汇点、南通科协、人民网微博、南通日报
编辑:中国纱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转载、来源、删稿、宣传合作,请添加小纱微信newyarn888888)
想要获取更多纺织资讯和最新行情,关注公众号
「纱线网newyarn」
,
回复「行情」
,及时获取最新纺织行情;
回复「加群」
,邀请您加入1000个纺织群;
回复「招聘」
,查看最新岗位信息。
长按扫码关注中国纱线网官方唯一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