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两性之间,发生关系容易,发生爱情很难 ·  2 天前  
周国平  ·  最动人心魄的爱情都没有圆满的结局 ·  5 天前  
青年文摘  ·  丰子恺:若爱,万物皆可爱! ·  6 天前  
洞见  ·  就想过这样的小日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你所追求的「高效」,其实谋杀了你的「思考」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08 22:14

正文

Apr.

8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我们过于追求「高效」,但高效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真的「有效」。


作者丨Lachel


高效,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被无数人追捧的词语。包括我自己,也用过许多次。

但是,你所追求的高效,真的「有效」吗?

或者说,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前些日子跟朋友吃饭,他刚升任总监,手下带着一大帮人。席上,他向我倒苦水:他其实并不太认同CEO定的某些政策,但没有办法,只能安排下去,内心也有些迷惘。

我说:为什么不想出更好的方案,去向他提议呢?

他说:哪有时间啊,太忙了,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

太忙了。

这是今年以来,不知道第几次从熟悉的人嘴里,说出的话了。

我在两个行业做过,分别是数字营销和互联网。做的事情差别很大,却都有一个共性:快。

在这两个行业里面,时间是要用分钟来度量的。我还记得实习的时候,出去见个客户,打车回到办公室,向上级汇报时,他不满地说:不是说5点就能回来吗?怎么晚了10分钟?

后来,经历过种种项目、跳槽、转行,从曾经凌晨两点被电话叫醒,到后来自己凌晨两点发邮件给下属,位置变了,但工作的状态依然如故。

我招过许多人,这里面,有不少人很优秀,但干不满试用期就走了。离开的时候,他们总会说:

L哥,我很喜欢这家公司,但是实在受不了这么快的节奏。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机器,转个不停,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非但他们有这种感觉,我自己也是。跟同事聊天的时候,总会恍然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来这里好久了,但回过头来一看,才几个月嘛。

做完一个项目,会全组欢腾,跑出去吃饭、唱K、玩桌游。然后会有同事感慨:终于结束了,总觉得我们都忙了好几年了。

实际上做了多久呢?只不过2个月而已。

这其实就是许多人所处的一种状态:你永远没有机会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你必须同时hold住一大堆任务,每个任务都需要你去跟进、汇报、检查。你可能同时要跟四五个人对接,甚至,你必须把他们的信息记在笔记里,否则很容易就忘了谁是谁,说过什么话,需要跟进什么。

你的大脑永远没有一刻是放空的。即使晚上睡在床上,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工作。

之前跟朋友聊天,他让我推荐一款任务管理软件,我推荐了滴答清单(不是广告,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用滴答很多年了)。

他说,我就在用滴答清单,但是感觉不太够用。

说着,他发给了我任务清单的截图,我一看:光是「今天」一栏,就有超过20项任务,至少有五六个小项目。

我问:这么多任务,处理得过来吗?光是整理和记录都要花不少时间吧。

他说,是啊,但是有什么办法,今天不搞定,明天只会更多。到时就永远都搞不定了。

这是这个时代里,一种无可奈何却又不自觉的姿态。

这种多任务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是对深度思考能力的摧毁。

当我们忙于多任务工作的时候,其实,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沦为了工作(或者说任务)的奴隶。

简而言之:多任务工作,会分散我们对每项任务的精力分配。

对于每个任务,我们会倾向于「做到」,而不是「做好」——因为没有时间。

这样的后果,就是慢慢变得平庸。

辞职之后,在几个闲暇的黑夜里,重新思考了过去的很多做法,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凭着惯性在工作。

这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工作经验的提升,对于很多问题,你会下意识地产生反射:过去都是这么做的,这次也这么做吧。

然后你就这么做了。

但实际上,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吗?这一次的情况跟以往的相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说,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需要去解决?它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没有人会去思考。大家想的都是,赶紧做完这件事,然后开始下一件事吧。时间这么紧,不要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至于方向对不对,策略合不合适,这是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往往就被我们忽略了。

但实际上,缺乏深度的思考,是正确决策的大忌。一个人、一个团队,可以做对一件事,两件事,但是不可能保证,可以永远做对每一件事。

而当我们凭着惯性去做事的时候,这些环境因素和条件,就很容易被忽略。

事实上,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70分,远远不如把一件事情做到80分,其他事情做到60分。

甚至,把一件事情做到100分,其他事情做到40分、50分,也可能比70分要好——在商业上,70分和100分的差距,也许不是7:10,而是7:100,7:1000。

有非常多优秀的团队,它们的人员素质都很高,产品方向都很对,但为什么失败了?就是因为,它们做对了每一件事,但全部都做得很平庸。

「不出错」是大公司的做法,但当你是个人,或者小团队的时候,你要脱颖而出,要站在聚光灯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某个方向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很多时候,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我们留给自己去专注思考的时间,实在太少。

我们过于追求「高效」,但高效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真的「有效」。


想通这一点之后,我采取了这么一个方法:

每天留出一段黄金时间,不受任何打扰,什么都不干——就算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完,也不要急着开工,而是静下心来,安静地冥想。

在冥想的时候,我会按照这几个步骤思考:

1. 复盘

  • 我今天做了些什么?

  • 近段时间里,各个项目的进展如何?是否按照预想的方向前进?

  • 在项目执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分别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如何去规避?

2. 策略

  • 我接下去要做些什么?

  • 通过这些事情,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 这个方向是最好的吗?有没有别的方向?

3. 规划

  • 我要如何达到第二步的目标?

  • 如何把这个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分别应该在什么时间完成?

  • 有哪些信息需要了解,我需要在什么时候确定下这些信息?

通常,这些问题很难一下子全部都得到答案。我会打开Onenote,将想到的各个点记下来,画成层次图,不断修正、调整,整理自己的思维。

也许,思考的结果,会推翻昨天得到的某个结论。这个时候,就会重新打开昨天的笔记,进行审视和对比,然后将修改结果重新写下来。

最后,我会留下某几个问题,放到一则叫做「聚焦」的笔记里面——它们就是我经过分析之后,需要去思考和处理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也就是我第二天工作和思考的重心。

简而言之,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不要一直执着于「执行」,而是专心想一想前进的方向。

尝试了一段时间,开始感觉到,虽然依然被许多工作压着,甚至比辞职前还忙,但是,内心平静了许多。

很多之前看不清楚的事情,也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了。

你会发现,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获取什么信息,才能化繁为简,让这些信息和资讯真的「为我所用」。

其实,无论外在的世界多么繁复,信息多么纷纭复杂,许多时候,解开困扰和疑难的钥匙,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

唯有摒弃一切干扰,直面内心地去思考,才能够找到它。

—THE END—


☀作者简介: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23万赞答主,LinkedIn/36氪/插坐学院特约作者。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延伸阅读 

◐◑《人民的名义》折射婚姻百态:你的婚姻是哪一种?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

◐◑生命中的苦难,值得我们去感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