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1990年代上大学的。班里有日本留学生。毕业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前两年我们聊天时曾经感叹道:上学的时候,谁能想到今天中国日本的实力对比呢?当时,说中国会超过日本,是绝对不会有人相信的。倒是会有一大帮人嘲笑你。可事实是,到了今天,中国不但超过了日本,而且超过之远,距离之大,日本已经完全不指望再反超中国了。
我们这个时代当然是在进步了,而且进步之大,超出了出发时全世界所有人最大胆的想象。1980年代初,国际上最亲华、对中国最友好最乐观的人,也想象不到中国今日的成就。
并且,中国的进步,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文明程度、国家的组织水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今天的中国比几十年前的中国,强得太多太多。
换个角度说,中国曾经经历过统一王朝崩溃以后的大混乱。汉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安史之乱开启的唐末乱局一直到五代十国。都是在经过两三百年的大混乱大惨痛之后,国家才恢复了和平和统一。清末以来中国的局面,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但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只用了150年左右就走出来了。我们比祖宗们能干得多。
前几年有人说“中华民族崛起指数”,还没说完成了百分之百,招致一片嘲笑。今天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已经完成了重新崛起。就算从今天开始中国经济停止增长了,重新崛起的任务也已经完成了。今人的成就,足以告慰先人。
从个人生活的微观层面来说,我出生在1970年代,家庭算是普通城市居民水平。当然算不上富裕,但好在没怎么被贫穷刺激过。我小时候,家里有私人汽车这事儿,连理想中都不曾有过。那时顶多想有个彩电冰箱什么的,彩电还就是平面直角21遥之类的货色。到了今天,家里有汽车,已经无法拿出来炫耀了。想要炫耀夸富,恐怕得有一线城市的别墅。
说到这里,想起二总的一件往事。我们刚进大学时,头一个月里,他老人家念念叨叨地反复说:过些日子我有笔大开销。过些日子我有笔大开销……看上去很上心的样子。什么事儿啊?一问,原来他女朋友“十一”要来北京看他。他要请女朋友去王府井麦当劳吃一顿。
前些日子我们聚会吃饭时。二总发话了,以后聚餐找地儿,人均三百元以下的,甭去。
我认为,这些巨大的、惊人的发展进步,才是我们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思考、讨论社会问题时,不必时时念叨这个主旋律,但不能无视或者忽略它。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中国现在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有的还很严重,但对照这个主旋律,我们就会意识到,那些问题其实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严重。这些问题要努力去解决,有的还很难解决,但为了这些问题而高度焦虑、愁眉不展,认为局面很危险,完全多余。
想象一下,我们返回到19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打开报纸,看到报道说,石油价格暴涨数倍。西方各国陷入深深危机。美国人为了给汽车加油,不得不排大队,美国人民纷纷抱怨政府的无能和失败,说美国这个国家要完蛋了,云云。
看到这些消息的1973年的中国人会怎么想呢?如果是我,会感到很辛酸。看看人家美国人着的是什么急?!着的是汽车加不上油的急!看看我,着的是什么急?着的是买不到肥肉的急(现在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那时候人买肉,尽量要肥的),着的是一家老小挤在一间小屋里的急。着的是晚去一点儿豆腐就卖没了的急。汽车?我连个自行车都买不起。老天爷啊,什么时候让我也着着汽车的急吧。
时光穿梭。咔嚓一下,现在的中国人也开始着汽车的急了。摇不上号,大堵车,没地方停车,被修车的人骗钱,被警察罚钱,和别的司机在路上打起来了……真是心想事成啊。
今天困扰我们中国人的很多问题,雾霾啊,堵车啊,食品安全啊,转基因之争啊,地铁里有人打架啊,爱国愤青砸店啊,有人在街上随地吐痰在电影院大声说话看手机干扰他人啊,可能会让一些人对中国深感忧虑,认为这简直是国将不国。但在不少其他国家人看来,这算什么事儿啊。你们中国还有没有像样的新闻啊……
旧问题解决以后,一定会接着产生新问题。再快的进步,再美好的社会,也是如此。但是,旧问题新问题,说起来都是问题,可大不一样啊。堵车的焦虑,和没钱给孩子买鞋只好让孩子打赤脚的焦虑,都是焦虑;同事在办公室吸烟,你很气愤;同事们给你开批斗会,你被迫喷气式撅着,你很气愤。都是气愤。但那能一样吗?
除此以外,我想,怀疑中国是否进步的另一个原因是,你是通过什么理论视角看中国的?如果通过是否有一人一票的全国普选、是否可以用Google、Facebook,是否可以公开大骂总统来看,中国好像确实没什么进步,反而有退步。但问题是:这些指标真的那么重要吗?真是是衡量国家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吗?会不会存在另外一套标准,在那个标准下,中国各方面都很领先。因此,中国才取得了如此长足的进步。
不少朋友都说我很乐观——乐观得过头了。可能是吧。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我实在找不到悲观的理由。无论是纵向和本国历史比,还是横向和其他国家比,我对自己生逢时代的运气之好,简直不敢相信。
本文作者李子暘先生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现在李老师微信公众号为:李子旸(二维码见下) ,强烈推荐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