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火的一部剧《少年派》结局了,
这部剧反映了当代家庭面临的教育、二胎、失业、生病和养老种种很现实的各种问题。
妙妙的妈妈王胜男,是个掌控欲强,非常注重细节,又十分精明、会过的处女座妈妈。
妙妙的爸爸林大为,属于粗枝大叶型,不爱计较,大事小情都听老婆的,但过日子也不糊涂的爸爸。
女儿林妙妙,活泼开朗、
聪明伶俐,就是有点青春期小叛逆,是个有主见的小姑娘。
整部剧非常的接地气儿,烟火味儿、人情味儿很浓。像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种遇到了很多困境,在剧中就反复提到了保险
:
闫妮给张嘉译买了保险
▼
家里的顶梁柱患病倒下或者失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重创。所以,家里的顶梁柱是最需要买保险的人!但应该买哪种呢?
林妙妙给刚出生的弟弟买保险
▼
仅仅不到20岁的孩子,买保险居然想的那么全,给刚出生的弟弟买了一份重疾、意外、教育、婚嫁、养老五合一的保障计划,而且是
花光了她所有的零花钱3万元。
一个小娃娃,真的有必要买这么多吗?
不仅是在剧中,就连戏外的张嘉译,也给自己买了高额保险。他曾在接受采访时霸气回应,短短几句话诠释出了人到中年对家庭、对爱人、对孩子的情意和责任:
“我出门儿你别担心,要么人回来,要么钱回来,要么我带着钱一起回来。
我生是你的丈夫,死是你的‘钱’夫,不管我在与不在,你和孩子都将受到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是男人,站着是印钞机,倒下是一堆钱。
”
这些话真是够爷们儿,够霸气,这才是真男人!
不过话说回来,
作为一个保险小白,真心不敢随便买。
一是保险里面坑太多
,总觉得销售是骗子,哪个贵推荐哪个,还说得天花乱坠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人给坑了。
二是各种险种太复杂
,真心弄不懂,咱
也不知道到底都保个啥……
保险的本质其实是保护自己或家人,如果买对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肯定是会更高的。但如果没找对靠谱的人,一旦买错了,很可能就掉进了“陷阱”。
今天请到了金融专家孙老师,来给大家讲讲:
★
重疾险、医疗险、分红险、寿险、意外险
……
什么该买
,
什么不该买
,
该买多少
,
如何买?
★ 平时买保险,到底都会遇到哪些坑?
为什么那么多人买错了,怎样做才能买对!
孙老师教你保险如何避坑
纯粹为大家科普保险、理财知识
不想更多的妈妈掉进保险的陷阱
钱花了,保障却没得到
万一……弄个人财两空,就不好了
懒得看、没时间继续往下看的妈妈,可以拉到文末领取拜托了妈妈给大家申请到的
免费
的
800元
家庭保障规划一份。
以下,是孙老师在跟我们聊保险时说到的几个真实案例,简直不能再中肯了!
对保险感兴趣,或者已经在挑选保险过程中感到迷茫的妈妈们,建议把底下孙老师说的这六条儿背下来,绝对能为你在挑选保险的迷雾中点亮一盏指明灯!
买保险你绕过这3个大坑了吗?
↓↓↓
这是第一个掉坑的故事。
有一个读者来问:
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几年前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公众号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保本」「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我在前面加了「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
;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
;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此乃低收益。
以上一句话概括,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风靡市场多年,个人认为实属第一大坑。应敬而远之。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亲戚身上。
偶然发现,上了年纪的亲戚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就是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的万能险保单。
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所谓「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 Universal Life Insurance。 而英文 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前述「大坑」分红险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一样。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理财「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依然是个「换汤不换药」的坑。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新出现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各种某某互助。不少读者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 1 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 10 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还真不是新鲜事。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
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精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
保险的坑不会越来越少,反而会层出不穷、推陈出新、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保险尝试,别老往坑里跳!
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掉坑的心态,分享给大家:
避开这3种心态
才不会吃亏上当
↓↓↓
正确的购买顺序应该是
先大人,后小孩;先保障,后理财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个是
颠倒了保障的目的
。比如一提到买保险就先想保本、返还、收益,最后才考虑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个是
颠倒了保障对象的重要性和顺序
。比如许多家庭想到买保险,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摆脱本末倒置的心态,要从整个家庭的保障需求考虑(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医疗开支等需求),更要防止因父爱母爱严重泛滥,忽略了家庭支柱才是家庭财务的基石,孩子并非是家庭财务来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断却又无保障,那才是灭顶之灾!
正确的选品原则应该是
根据自己家的家庭财务状况
选择最适合的保险产品
而不是只看保险公司或紧盯某个产品的特性
谈起保障,大多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