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王阳明:「傲」是众恶之首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2-25 18:48

正文

王阳明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得道」或者是否「志于道」,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到底是谦和的还是傲慢的。 一个人无论自我标榜多么高明、道行修为有多高,如果言语间或待人处事表现出傲慢,还有一个「胜心」,那就说明他离「道」还有很远。

比如我前一段看一本 道教内丹学 的书,作者书写的不错、也自称已经「见道」,但书末有作者在一个大学的演讲实录和问答,当一个学生质疑他的时候,他的回答明显表现出一种「傲慢」,言词激烈。由此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所谓「见道」只是知解上的或气机上的,而非真见。

现在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 顺口溜 ,什么「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住而生其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善无恶心之体」、「不思善、不思恶」,但言谈举止仍旧是盛气凌人,那么会背这些顺口溜意义并不大。

古人有穷数年之功才去掉一个「矜」字,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你嘴上如何说「无我」,只要你还有胜心、有轻视别人的念头、有指责别人的念头,那就还是「有我」。王阳明虽然于龙场悟道,但居留都时,有人传书诽谤他,依然心动、过了一会儿才忘记,他后来回忆说: 「终是名根消煞未尽」

一个人只要有「傲心」、「胜心」,就不能「致良知」。 为人子有傲心,就不能孝顺父母;做父母有傲心,就不能慈爱子女;对陌生人有傲心,就不能礼让;对朋友有傲心,就不能得益。

所以儒家说「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以谦卑的心去改自己的过;老子说「上善若水」、「不敢为天下先」,佛家说「慈悲」、「布施」,都是叫人要谦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