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
,一个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名字
饱受争议的他在因病身亡后,留下的“
袁大头
”
仍然流通了几十年。
▲ 袁世凯
在袁大头出现之前,清朝时侯普遍使用
铜钱
和
银两
,买点柴米油盐用几个铜钱自然不在话下,但是银两实际上用起来非常麻烦,为什么呢?
▲ 清“保和大利”宝川局(满文)铜钱一枚
在满清末年的时候,全国各地使用的银两各不相同,而且含银量也不相同,整整有着
103种银两
在市面上流通,而银两作为一种称量货币来说,其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含银量多少。
▲ 清光绪年月 安徽省 韩鼎昌 五十両 元宝型 银锭
这样一来,就出现问题了,因为大家的银两不同,含银量不同,在流通的时候就会碰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的银两要是想交易需要一整套非常
复杂的换算过程
,这对于贸易流通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 清 紫檀盒戳子
要是再往前翻,要想使用银两,还要随身带个
戳子和称
,用来做什么呢?用多少称多少,再拿戳子把银子给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这才能花的出去,可见有多麻烦。
即使是到了民国时期,民国初年也调查过全国各地的“两”,一统计发现也有
170种
那么多,更让人头疼的是度量单位也不统一,要是做生意要经过这么一套换算,想买东西的人老早走了,久而久之老百姓们连生意都不乐意做了,这大大影响了商人们贸易效率。
当然了,清朝的各位官员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就建议应该向西洋的银元学习,统一币制,方便流通,不过可惜的是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了,但是腐朽的满清政府显然不在乎,抱着自己的宝贝银子说“
不能坏了老祖宗的规矩
”,便也不了了之。
政府不求变革,市场会自己调节,在混乱的货币流通状况下,西洋的银元不仅
品质可靠
,而且
含银量稳定
,重量也是保持在一个区间,于是民间纷纷抛弃了笨拙的银两,投入了银元的怀抱。
▲ 墨西哥鹰洋币
因为可靠的品质,民间纷纷开始将银元和铜币挂钩,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换算,民间的贸易流通变得
非常方便
,因为过于受欢迎,洋人们也乘机张价,但仍然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品质过硬的产品即使是贵了一点也会被大众所接受。
▲ 墨西哥鹰洋币
满清政府看到洋人的银元纷纷涌进市场,终于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下令铸造
光绪元宝
,俗称
龙洋
,这下清朝的百姓们可算是有自己的银元可以用了,虽然方方面面都是仿照鹰洋来制造的,但是满清
荒唐
的是允许各地随意铸造,这一昏招使得各地官吏偷工减料,原本用来统一币值的龙洋也无法流通,只能在自己省内流通,而不允许其他省的龙洋流入,最后满清政府的改革
成为了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