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爱一个人的表现 ·  4 天前  
学习强国  ·  人生珍贵的三样东西,请好好珍惜 ·  4 天前  
周国平  ·  我们是否年龄越大越怀旧? ·  1 周前  
周国平  ·  恭喜那些喜欢独处的人 ·  1 周前  
青年文摘  ·  你的拖延症,给家门口的丰巢贡献了8个亿!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龚克:法国大选中,那些或猥琐或反智的中国看客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5-05 20:12

正文


文 | 龚克


随着5月3日晚间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结束,2017年法国大选的媒体冲刺也达到了顶峰。不幸的是,这场终极对决被媒体无情地称为“第五共和史上最差的总统竞选辩论”。极右派候选人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完全低于及格线的表现,使得整场辩论演变成“植物大战僵尸”式的塔防游戏,无法真正深入到治国纲领层面。从辩论之后的民调来看,中间派候选人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有望兵不血刃地赢得总统大选。


对于围观此次大选的中国读者来说,比这场选战中孰胜孰负更重要的,或许是有机会反观我们自身在这场大选中的种种围观姿势。



“小鲜肉”与“哲学王”


本次法国大选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毫无疑问是39岁的政坛新秀马克龙。从一年前脱党组建自己的政治后援组织独立参选,到政纲、路线、人事饱受质疑,再到首轮投票前几周民调反超勒庞并率先晋级,这位一度被认为活在“媒体气泡”中的新星成功证明了自己,也创造了法国第五共和历史上的一个神话。


然而在中国读者眼中,这种崛起的政治意义尚在其次,反倒是围绕他的花边新闻,满足了对一个遥远国度中政治人物的大众幻想。


这种幻想的第一个方面,显而易见就是惊世骇俗的“老妻少夫”搭配。马克龙迎娶比他年长25岁的中学老师布莉吉特,成为第一时间引爆中国读者兴趣的最大亮点。即便在法国也比较罕见的这种婚姻关系,塑造出一个在私生活领域同样“反体制”的形象,马克龙年轻俊朗的形象,和他夫人相对苍老黯淡的容貌形成强烈视觉反差,更加迎合了中国读者那种似是而非的法式“浪漫”刻板印象。


除了这段忘年恋情之外,围绕马克龙,中文媒体上还大量充斥着诸如“小鲜肉”、“颜值担当”、“婚外恋”、“同性恋传闻”等耸动字眼。与中文网络在很多时政问题上的关注点一样,”八卦化“似乎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非如此不足以诱发对世界的足够兴趣。


比狗血八卦剧情更高端一点的,则是对马克龙的“哲学家”想象。诸多中文报道都津津乐道指出,这位前经济部长年轻时一度有志于哲学,进入亨利四世中学预科班,两次报考哲学最高殿堂——巴黎高师未能通过之后,最终进入巴黎第十大学攻读哲学,撰写了关于马基雅维利和黑格尔的论文。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助手,为后者的《记忆、历史、遗忘》一书处理资料。这一工作关系使得他有机会后来成为《精神》(Esprit)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并发表多篇文章。在这种光环下,一颗学霸新星冉冉升起。


然而,马克龙此后的人生轨迹却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哲学。从巴黎十大毕业后,他先后进入巴黎政治学院和国立行政学院(ENA),毕业后进入财政监察总署。这是一条典型的法式政治精英上升路线。但和有志于深耕政坛的其他ENA毕业生不同,他在财政监察总署工作四年之后(其间还担任过“阿塔利委员会”的副报告人),由于政治抱负受挫以及萨科齐2007年出任总统,他弃政从商进入罗斯柴尔德银行。并操盘雀巢-辉瑞并购案,从中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 马克龙


事实上,法国媒体远远没有中国读者这样重视马克龙的哲学背景,毕竟他无论对马基雅维利还是黑格尔的研究,都不过是硕士阶段的产物,即便最为媒体津津乐道的担任保罗·利科的学术助手经历,也很难判断这份工作真正的智识含量,更遑论确切推衍出他的治国思路。而在外人眼中,他身上的银行家色彩,早已经遮蔽了当年的哲学系学生身份。在延绵数月的选战当中,他身上的哲学背景已经几乎被人淡忘,相反,“罗斯柴尔德银行家”身份却往往被对手、尤其是左右两派极端力量当做靶子批判,成为不知民间疾苦、同资本暗通款曲的一个可疑身份象征。


此外,部分中国左派媒体还特别乐于关注一个更具有“哲学王”色彩的花絮,即马克龙曾经声称自己是“毛主义者”,用“长征”和“革命”来比喻自己的事业,引得这些中国媒体纷纷打出类似“毛派候选人跃居第一”、“近期频引毛邓语录”等标题,抒发其乡愁心态。然而正如竞选团队事后澄清的那样,这是些零散的概念引用,不必过度解读。事实上,对于一个生于1977年的年轻政客来说,这种引用更多地出于噱头,而非严肃类比,正如他给自己的政纲著作起名为《革命》,但没有人会当真以为他要重演1789年一样。


但无论如何,一个“哲学家”甚至“哲学王”式身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读者对法式“文人治国”的想象。加上近年来在中国屡屡被热议的法国高中会考哲学试题,这位“哲学家”准总统仿佛成为现身说法的一个生动范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鲜肉总统”和“哲学家总统”两种视角其实构成一对镜像,如果说前者流于”媚俗“的话,后者便是刻意”媚雅“,而当事人的真实面目与经历,却不再是最重要因素。“媚俗”一面满足了读者的原始本能,而“媚雅”一面则折射出他们的艳慕之情,以及对自身智识环境凋敝的不满,但反过来说,这两种心态,同时也都是智识凋敝的表现。


保守自由主义: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入


就传统而言,旅法华人一直倾向于中右的共和党。而且正如旅美华人中不少人出于奥巴马治下社会政策导致的受剥夺感、转而认同“法律与秩序”一样,部分旅法华人也对社会党的执政业绩深表不满,尤其是近年来恐袭频发、治安恶化,华人屡屡成为受害目标,临近大选时发生的法国警察射杀刘少尧命案又强化了这种身份认同区隔,更增加了对现政府的恶感。


▲ 菲永


由于法国政治光谱的多元化而非二元对立,所以旅法华人相对而言很少会选择立场最极端的勒庞(这是和下文中键盘党的一个重要区别),因此形象严肃的共和党保守派候选人菲永,便成了“法律与秩序”的最佳代言人,加上他接近撒切尔主义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满足了许多华人中产阶级对经济松绑的期待,因此得到了部分旅法华人不遗余力的支持。尽管没有数据显示菲永粉丝在整个华人社群中的确切比例,但这部分人在选战中焕发出的能量远超其他候选人的拥趸,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无论是报纸、微信、微博等媒体联络,还是候选人团队成员的政见说明或联谊活动,华人菲粉都在拉票活动中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虽然从一月底以来菲永饱受空饷丑闻困扰,民调显著下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击到华人菲粉的认同度;不过,在刘少尧命案发生后,这一群体迫切希望菲永团队能够对此表达关注,而后者出于传统上对强力部门的支持立场,并未有特别表示(富有讽刺意义的是马克龙反而同死者家属进行了会见),这在华人菲粉群体中引发了明显的失望情绪。他们对菲永的支持,本身并不是法国政治逻辑的自然产物(否则应当去支持对外国人更加宽容的社会党),而是建立在经济层面信奉艰苦劳作白手起家、社会层面倾向族群分层优胜劣汰、安全层面自认弱势期待国家保护这种基础之上,因此对菲永抱有巨大期待,而一旦候选人并没有给予期待中的回应、以及首轮便遭到淘汰之后,华人菲粉便陷入了巨大的失落和茫然之中。


如果说,这次旅法华人菲粉已经不仅是单纯“围观”、而是寄希望通过政治动员来改善现实处境的话,还有一类支持菲永的知识分子声音,则是出于更为抽象的理念认同,将其视为”保守自由主义“的化身,不仅可以对抗极右的兴起,甚至更重要的,是期望他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对抗半世纪以来法国社会(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中的个体化、世俗化、享乐化趋势,维持这些批评者心目中的文化本色。


从2016年美国大选川普崛起开始,相当一部分以“保守主义”自命的中国本土知识人团体自觉地为川普背书,一些熟稔西方思想脉络、对西方文明史浸淫颇深的学者成为坚定的川粉,已经显出既是l‘étranger(加缪所谓“局外人”)、又是True Believer(霍弗所谓“狂热信徒”)的复杂面相,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在法国,这种保守主义者很难一步跨越到马琳·勒庞的阵营中,却同样在菲永身上找到了共鸣之处,他们指责针对菲永的丑闻曝光是自由派媒体、司法机关甚至是奥朗德政府的合谋抹黑行为,虽然对”真正有德性和担当的政治人物“缺位表示失望,但宁可接受一个德行有亏的“保守自由主义者”,也不愿接受一个缺乏经验的“进步主义者”,因为后者的“进步”理念将把整个国家带向何方,是令这些秉持保守主义立场的“局外人”恐惧——甚至比许多当地人更加恐惧——的问题。


总体而言,这些“川粉”和“菲粉”的保守主义者们,对现代性有着严肃而深切的忧虑,但在远离具体语境的状况下,埋首书斋,缺少现实生活中的对冲因素,对整个事件当中各种偶发因素,缺乏更有现实感的体认,从而堕入到更具有原教旨主义色彩的封闭路径当中。由于语境的隔阂,这种来自书斋的声音附加了太多的“心理投资”(借用法国革命史学家弗雷的术语),或者用更接中国地气的说法——过度的“情感投入”。以局外人身份进入西方文明内部,会更加执着于这种文明的历史根脉,对一切可能消解这种根脉的思潮和行动持怀疑和防御心态,尤其对文化多元主义持批判立场,表现出比这种文明的土著更加激烈的捍卫态度。


如果说旅法华人中的“本地菲粉”有着强烈的现实身份考虑,那么“远程菲粉”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自己的现实身份,从“理念人”的角度完成了过于强烈的情感投入。而二者的殊途同归之处,便是一旦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候选人遭到淘汰后,很容易迁怒于竞争对手、媒体或时运,而一个民主体制的基本课程,却是在两个或许都不理想的选项中,必须凭借理性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即便对于民主社会的公民来说,这种选择也并不轻松,而对于根基不深的当地移民(至多二、三代)、或者游离在外的外部观察者来说,更是一场考验。


“唯恐天下不乱”的极右粉丝


对于很多中文读者来说,2017年法国大选进入视野,可能还要“归功”于极右翼国民阵线党魁马琳·勒庞,所谓“黑天鹅”、“女版特朗普”、“最危险的女人”等等各种耸动标题,都还只不过是媒体噱头,但从美国大选到法国大选,中文互联网真正令人困扰的现象之一,便是极端保守倾向的言论极度活跃,甚至达到戾气横生的程度。


▲ 勒庞


如前所述,“屁股决定脑袋”,真正生活在法国当地的华人很少有公开支持国民阵线的粉丝。即便不可否认的是,华人群体中广泛存在着针对黑人和阿拉伯人的敌视心态,而且极右派有时通过褒扬华人、贬低穆斯林来制造对立,但略有生活经验就不难发现,华人其实同样受到极右翼基本盘的深度排斥,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自我定位在“高等有色人种”位置之上。虽然国民阵线当中也不乏有色人种成员作为点缀,但当地华人如果真想大规模向国民阵线靠拢,无异于自讨没趣。


然而脱离现实情境约束,中文网络世界中隔岸观火的“键盘侠”却可以恣意汪洋。某问答网站在成为川粉的大本营之后,继续成为勒庞粉的大本营,甚至有人公开打出国民阵线的旗号作为一种时髦。在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正确”防火墙情况下,在民主社会中可以定性为传播恐惧和仇恨的言论公然大行其道,而“伊斯兰”和“白左”成为两大主要矛头指向,出现类似“勒庞上台暂时能稳定法兰西局势”、“真搞出个纳粹也算法国争了一口气、证明法国还有救”等种种匪夷所思的论调。


和菲永所代表的保守(自由)主义不同,这种极右粉丝心态背后是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甚至种族主义。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民阵线这样一个在法国被认为是反民主、反共和的政党,自身尚急于“去妖魔化”,却在遥远的中国找到了知音。在法国首轮选举之后,一篇流传很广、认为法式民主制度注定堕落的文章中,狂暴地攻击“当前普选权框架下的畸形民主制度”、“极其低效的民主人权价值体系”、“在困境面前极度无能的表现”,并且鼓吹,法国要么建立一个佛朗哥、朴正熙、皮诺切特式的独裁政府,“用军队的刺刀推平法国街头懒惰暴民的叛乱,彻底消灭福利政治的萌芽,将秩序的威严和劳动的荣耀重新带给法国”,要么建立一个列宁或希特勒式的专制政权,用暴力掠夺富人财产或者对外发动侵略。这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新鲜观点,反而散发着二战期间维希政府式的陈腐气息,甚至赤裸裸地说出一个反共和政党都不敢公开说的话。


事实上,作为媒体亮相的压轴之作,马琳·勒庞在5月3日辩论的表现可以用“灾难”来形容,甚至连她自己的父亲都不无微词。此前无论是五人辩论还是十一人辩论,马琳·勒庞多少还能隐藏在其他候选人身后,尽量掩盖自己的缺陷。而在一对一的场合下,她退无可退,于是诡辩、空疏、毫无行政经验等缺陷一一暴露出来,这让人不禁提出疑问:一个民族得堕落到什么程度,才能把这样一位蛊惑人心的政客视为“当代圣女贞德”、并心甘情愿去接受她的领导?同样,一个民族得堕落到什么程度,才能产生一批唯恐天下不乱的键盘侠,竭力鼓噪让这样一个政客去“拯救”另一个民族?让人更加难以乐观的是,如果说一部分法国选民看完两个小时的混乱辩论后还有可能幡然醒悟的话,中国键盘侠们却很难就此改弦更张,因为他们本身的立场选择就不是建立在论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整个世界的戾气之上。


结语


毋庸讳言的是,2017年法国大选是在和中国相当不同的语境下展开的。欧美其他国家(例如同样在今年举行选举的荷兰、德国等)尚可以将自身政治光谱投射过去寻找参照系,中国读者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隔岸观火。没有人能用绝对律令的口吻声称该用哪种围观姿势才是唯一正确的,这三种围观姿势也远远不是全部。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入在这个世界之中,对地球村的关注程度、以及以何种姿势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都反映出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我们在这场异国情调的大选中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恶。



当我们评判外界时,外界未必因此受益或受损,但这种评判姿态却折射出我们自己的眼界、智识和胸襟。那些承载热切期待、或是承受恶言相向的法国总统候选人们,并不一定真的会被或远或近的围观者们所触及,反而是围观者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围绕在候选人身边,上演着一幕幕悲剧或喜剧。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我们开眼看世界的时候,或许至少可以摆个好看一点的姿势罢——不那么八卦猥琐、不那么爱屋及乌、也不那么戾气横生的姿势。


【作者简介】 

龚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法学博士,旅法媒体人

【相关推荐】

如果当选法国总统,马克龙要感谢爱人的法兰西语文课

特朗普用100天证明他还是“有优点的”

特朗普上任百天,比比他和奥巴马谁更好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