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欧盟计划通过技术换补助的方式获取中国技术产权的举措,特别是针对电池开发项目。该政策在引发各界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欧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文章比较了中欧在电动汽车产业的状况,指出欧盟面临制造业转型压力,而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欧盟这一政策违反自由贸易准则,可能阻碍中欧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冲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欧盟推行“以技术换补助”政策
欧盟计划在其清洁技术贸易制度框架下,要求赴欧投资的中国内地企业转让技术产权以换取欧盟补贴,此政策将首先在电池开发项目中推行,未来可能拓展至更多行业。
关键观点2: 欧盟制造业面临压力
欧盟制造业的产业转型面临压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洲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在转型过程中遭遇重创,暴露出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薄弱。
关键观点3: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与此相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据领先地位,尤其在电池制造等核心领域优势显著。
关键观点4: 欧盟政策违反自由贸易准则
欧盟的“以技术换补助”政策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基本准则,可能破坏公平的市场环境,打击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积极性,并阻碍中欧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观点5: 政策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和全球供应链冲击
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可能导致中欧双方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受阻,甚至引发贸易摩擦升级,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冲击。
正文
蔡译萱
近期,据媒体报道,欧盟计划在其清洁技术贸易制度框架下,迫使赴欧投资的中国内地企业转让技术产权,以换取欧盟补贴。该政策将率先在电池开发项目中推行,未来还可能拓展至汽车制造、电信等更多行业。
“以技术换补助”的消息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不难看出,欧盟“慌”了。
近几年,欧盟制造业的产业转型面临重重压力。以汽车行业为例,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化电动汽车转型的浪潮中,欧洲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纷纷遭遇重创,生产下滑、销售不振、盈利锐减等问题接踵而至。大众汽车不得不宣布关闭多家工厂,大量裁员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企业;制造业老牌巨头博世也无奈地选择在全球范围内削减岗位以图自保;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原本是欧洲清洁技术制造业的希望之星,曾吸引近150亿美元的投资,最终却因产能不足、资金短缺等陷入破产困境。这些企业的困境都暴露出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薄弱。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据领先地位,尤其在电池制造等核心领域优势显著。上述公开报道认为,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电池供应链对正向低污染车型转型的欧洲汽车制造业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欧盟希望借助中国企业技术来填补自身短板,扭转其在制造业领域的颓势。
这已不是欧盟首次“觊觎”中国的清洁技术。
2024年初,欧盟宣称将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但其一方面与中国官方谈判;另一方面又与中国企业接触,并且在谈判中要求中国企业公开有关技术和数据,且公开越少,关税越高。
对此,中方对欧盟委员会发出警告,强调欧方不能与部分中方企业单独进行谈判,也不能要求公开关键的技术信息。目前,中欧双方已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进行了多轮磋商,并在价格承诺框架和协议执行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性共识”,但在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双方谈判仍在继续。
短期来看,“以技术换补助”或许能在部分领域借助中国企业转让的技术获得一定喘息之机,但依靠外部力量“输血”而非自身“造血”的发展模式,注定是难以持久的。“拿来主义”思维既不利于其自身技术研发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
而从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来看,这种强索技术的做法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基本准则,也将打击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积极性。许多中国企业已表示会暂停对欧投资计划并重新评估风险。
长此以往,中欧双方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会受到阻碍,还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升级,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冲击。
编辑 何诺书
审核 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