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日报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也要有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日报  ·  突然宣布:再次大裁员!很多人天天在用..... ·  20 小时前  
杭州交通918  ·  刚刚确认:今晚不涨了!或将迎来大降 ·  昨天  
杭州日报  ·  刚刚确认!大范围影响杭州!明天出门注意 ·  2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8公里堵17小时!”最新提醒:浙江高速多个 ... ·  3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突发!台湾女星大S离世,年仅48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日报有风来

“我家70年”征文三等奖:风车

浙江日报有风来  · 公众号  · 浙江  · 2020-01-04 18:23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风车是我们富阳地区乡下农家常用的一种大型木农具,很多地方也叫木风车。风车虽说冠以车的名号,然它没有轮子,不会自己移动,而是象牛一样靠四只壮实立柱,四平八稳支撑在地面上。在机械还没有替代手工的那个年代里,风车是农家用来分离粮食中秕谷、沙尘、草屑等杂质的唯一农具。
风车的形象和挺立的牛很相象,只是没有牛头部份,前半部份是圆形大鼓,叫风车肚,里面可装四或六片叶扇叶,扇叶置于一轴上,轴从车肚中心穿出,正面装上曲柄摇手,摇动曲柄,产生的风力从风车尾部吹出。风车的顶上安装一只呈嗽叭型的大斗,用来盛物,大斗底部与车身连合处有一扁缝,通过小门可控制斗内的物流流量,操作时,右手摇曲柄,左手调节斗内物流流量,在横风的作用下,轻的杂物被从车后出口处吹出,剩下的净粮从事先设计好的出口下沉,盛入到容具,收上来的粮食,经过这道工序,从而起到“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的作用。
改革开放时,农村落入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都分到了农户名下,生产队把原先集体的财产进行了分割,象谷箩、晒垫、畚箕、筛子等小农具按户分配,房屋、耕牛、犁耙耖、打稻机、风车等大型农机具经估价后由农户自愿认购。当时我们兄弟五家聚在一起商量:队里的那台风车,估计认购的农户不多,这种大型农具虽说不是常用之物,然收获季节却也离不了它。我们兄弟几家总共有近30多亩承包田,何不合伙把其认购回来,以后要用时省得去向人家借。当时尽管各家经济都很紧张,然大伙还是拼凑了50元钱把队上的那架风车认购了回来。当时认购风车的初衷是为了以后处理粮食时方便、及时点,谁知这风车一买回来,麻烦事也接踵而至。你想我们兄弟几家谁没个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田里的粮食收上来后,前来借风车用一下,面面都是情,那家也不好回绝。刚分田到户的那几年,以前饿怕了农民朋友都把粮食生产看得很重,加上那时候国家对农户的粮食统购任务、农业税抓得紧,按田亩摊派。为此农户都在承包地上搞三熟制,粮食收上来后,首先得先完成国家任务。每逢春粮、夏粮、秋粮这三个收获季节,我们这台风车成了“八月半的忙和尚”,这家抬去,那家抬来,一刻也不得消停,风车成了村里的“堂众石臼”,整天整夜不得空闲。
那时候由于我家三个孩子尚小,六亩多田里收种工作全靠我夫妻两双手来完成,特别是夏收夏种那一季,一般农家的收种工作结束后,而我们还须起早摸黑地干上四、五天,非要到立秋时节才能完成。记得有年夏收夏种结束后不久的一天早晨,村广播通知:粮站工作人员明天要到我村来收购国家任务粮,希各农户踊跃投售,争取百分之百地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投售指标。
我家的夏粮虽说收上来,而且也晒干了,只是还没来得及清理干净,没达到粮站收购标准,这些稻谷眼下全堆在住房的堂间,跟小山似的,进进出出得绕道,很不方便。听到广播后我同妻子商量:把田里的农活搁一搁,先把堂间这堆稻谷处理了。如没能及时地在粮站工作人员下村收购时把粮食投售出去,以后就需自个把稻谷运到粮站里去,既费时又费力。妻子说“行”,就与我一起上兄弟家去抬风车。我夫妇俩寻了好几家,他们都说风车不在他们那里,至于在哪里,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俩就一家一家地寻过去,一直寻到村最东面的那家,没进院子就听见从那农户屋里传出来一阵风车在扇谷的声音,进去一看,他家所用的风车果然是我们的那台。
那家男主人一见我俩,马上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停下手满脸愧疚地说:“真对不起,昨晚我见邻家的稻谷风干净后这风车空闲着,就没征得你们的同意顺便把风车抬了过来,特地起了个早,把稻谷风好后就抬过来还你们,不想还是让你们等急了。要不你俩先把风车抬回去用吧,反正我家剩下的稻谷也不多了。”
见他这么一说,我倒有点不好意思了,急忙摆摆手说:“不急,不急,你们先用,我们等一下就行了。”
男主人见我大度,立马加快操作速度,没过多时,他家剩余的稻谷就全部风好了。男主人顾不得清扫现场,就帮我把风车抬出屋子,还准备要帮我把风车抬到我家。在我夫妇的一再婉言谢绝下,那男主人一连说了几十个“对不起”,才转身进屋忙着去清场子。
我们这台风车是自己队里的土木匠用杂木仿照风车的样子拼做起来的,故显得庞大、笨重,不象那些专业风车匠用杉木做的那样轻巧、灵活,平时移个场地,两个男劳力抬起来都感到有点费劲。我妻子身材娇小、单薄,我家又地处村西,从村东到村西,少说也有三、四百米路。平时风车移个位置,都是两人直接用手抬的,今天这么远的距离如仍用手抬就有点不现实了。为此我向那家男主人借了根抬杠,把抬杠的一端穿过风车肚,用肩膀扛着行走,这样会省力多不少。抬的时候,我把抬杠尽量给妻子多留一截,自己多扛点,尽管这样,等把风车扛到家时,妻子还是累得汗流满面、直喘粗气。
还有一件麻烦事,那时农村中经济条件普遍低下,住房都很狭窄,不宽畅,那风车虽说忙的时候这家进那家出,是农人眼里的香饽饽,可一旦闲置下来,这风车的安置倒成了大问题。因其体积大,占位置,那家房屋内也容纳不下它,放在屋外,风吹雨淋、日晒雪飘,这风车能有多长寿命?为此我们兄弟几个决定用轮流保管的方法来安置这个又笨又占位置的大农具,规定凡轮到的一家,须把风车置放于庭园一角,上面盖上遮盖物,防上雨水、日光侵入。置放前,须把风车打扫干净,用桐油将风车外表全身擦上一遍,以延长风车的使用寿命。你还别说,由于保管措施得当,十多年后,这风车仍和当初认购来时一样新健。
后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税的免征和取消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加快步入小康社会,早日走上富裕之路,大伙都在承包地上搞起了多种经营。有的开发“一优二高”农产业,种上蔬菜、萄葡、甘蔗、苗木、果木等经济作物;有的开挖成水塘,在塘中放养鱼、虾、鳗、蟹等水产品,也有仍在搞粮食生产的,不过都种上了单季稻。农户家收获的粮食少了,风车的作用也在农家眼里一落千丈。加上没风车的农户在去除粮食中的杂质时,嫌向别人借用风车太麻烦,都改用排风扇、鼓风机来取代风车了,故我们家的风车不象以前那么吃香、遭冷落了。再后来,随着村内大片土地的开发、征用,村里的农家基本上无地可耕、无田可种,变得跟城里人一样,都吃上商品粮了。我家庭园墙角上的那台风车,由于长时间无人问津和缺少保养,早已斑痕累累、摇摇欲垂,象一头年老体衰的老牛,长期伏在庭园一角,无人过问,看来这风车已完成了它那历史使命。
前些年,为配合村里“创三美”、整治村风村貌活动,我觉得那台已毫无用处的破风车闲置在庭园一角不但碍事,而且大煞风景,想换个地方又找不到适当的位置,于是有天我趁空闲,用斧头把风车劈成碎片,分做五堆,叫兄弟几家来拿去当柴烧。可叫了几遍,都未见有人来拿,说是都什么年代了,家家都用上了电器设备和液化气或管道煤气,还有那家在用土灶烧柴火,无奈之下,我只好把这些风车碎片拉到野外一把火给烧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