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 中文版
文化信念下的中国与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刚刚公布!WTT重大调整:即日起全部取消! ·  20 小时前  
青岛日报  ·  刚刚公布!WTT重大调整:即日起全部取消! ·  20 小时前  
江南都市报  ·  林诗栋,新世界第一! ·  2 天前  
江南都市报  ·  林诗栋,新世界第一! ·  2 天前  
光明日报  ·  孙颖莎、林诗栋,冠军! ·  2 天前  
光明日报  ·  孙颖莎、林诗栋,冠军! ·  2 天前  
掌中淄博  ·  孙颖莎,冠军! ·  2 天前  
掌中淄博  ·  孙颖莎,冠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T 中文版

Wim Wenders 用电影创造了多少种集体记忆?

T 中文版  · 公众号  ·  · 2025-01-21 21:40

正文

要用简单几句话来概括导演 Wim Wenders 及其作品,是很难做到的。


这位 1945 年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电影人,在迄今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里参与了逾 120 部影视作品,其中由他执导的多达 50 余部。2023 年戛纳电影节,他的两部作品 —— 艺术家 Anselm Kiefer 的纪录片《安塞姆 · 基弗:流年之声》 (Anselm, 2023) 、始于「东京公厕计划」的剧情长片《完美的日子》 (Perfect Days, 2023) —— 在此首映,二者分别获得当年戛纳最佳纪录片和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与此同时,这位将满 80 岁的影人至今仍有多部作品尚处于筹备和制作阶段。


Wenders 身份繁多。他是导演、编剧,是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诸多展览并出版了多本摄影集的摄影师,是评论人和写作者,甚至算得上是画家,只不过并未以此为业。Wenders 非常喜欢画画,时常在给人手写留言或回复时随手画些什么。


2007 年,由导演 Marcel Wehn 拍摄的纪录片《文德斯向前行》 (One Who Set Forth: Wim Wenders's Early Years) 中,Wenders 回顾了自己早年的多部作品,并对诸多不同类型的影片的共同主题作出总结:「我们该怎么生活?应该怎么掌控生活?」接受《T》中文版采访时,他再次给出了相同的回答:「你不可能一生只回答这个问题一次,然后就此照着生活。这个问题总会再次出现,你必须在生活中找到新的答案。在我的每部影片中,人物都在努力寻找与他们生活的特定时期以及地点相适应的答案。」



「我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点感 (A Sense of Place) 驱动的。」Wenders 继续说道。这位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浪潮的代表人物,在 12 岁时用一架 8 毫米摄像机拍下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 他站在自家的窗户旁,用摄像机拍摄窗下的街道、车子和行人。在 Wenders 本人撰写的那一题为《你为什么要拍电影?对一份问卷的回答》 (Wim Wenders: On Film: Essays and Conversations, 2001) 的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电影生涯的起点。当时,父亲问他为什么拍摄街道,他无法作答。


10 年后,Wenders 真正开始拍摄电影时,却无意间延续了童年的做法。1969 年的短片《重访银色城市》 (Silver City Revisited) 由 10 段各长 3 分钟的都市景观录像串联而成,每一个镜头都是毫不移动的城市街景。1970 年,Wenders 与 Robby Müller 合拍的《城市之夏》 (Summer in the City) 是一部用 16 毫米黑白摄影机拍摄的 125 分钟长片,其中一个镜头定格于柏林的某个电影院,画面里没有任何事发生,却长达 2 分钟之久。谈及原因,Wenders 坦言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仅仅因为他喜欢这座电影院。



在一次关于「叙事技巧」的研讨会上,Wenders 说起自己从画家转变为电影导演的心路历程:在巴黎学画时,他就对空间充满兴趣,画作也多是都市景观与自然风景;意识到自己难以通过绘画达成「对时间的了解」后,他便开始拍电影。他在法国电影资料馆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大量阅片,而后撰写电影评论文章。1967 年,Wenders 回到德国,进入彼时刚刚成立的慕尼黑电视与电影大学 (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 Film München) 。学校的教学制度尚不完善,这反倒给了 Wenders 更自由的创作空间。由此,他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实验。


在电影界,人们用不同的身体部位比喻「德国新电影四杰」。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是「心脏」,Volker Schlöndorff 是「四肢」,Werner Herzog 是「意志」,Wenders 则是「眼睛」。的确,对 Wenders 来说,创作往往始于目及之处,其影片的创作起点也常常是那些他亲身到访并喜爱的地方。他对我们说,「我需要了解并喜欢我的拍摄地 —— 只有这样,我才能想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故事和地点必须相辅相成。如果我觉得某个故事可以在其他地方发生,我就会感到迷茫。」



在决定拍摄于杭州发布的 Chanel 2024 / 25 高级手工坊系列预告短片后,Wenders 首先去到巴黎康朋街 31 号。他回忆道:「 (参观) 康朋街是一段奇妙的经历。我非常喜欢美丽的标志性镜梯,也将其放入此次短片。它将人们带入沙龙,Chanel 女士在这里接待她的客户,为他们试衣。楼上是她的私人寓所,里面摆放着她各式各样的收藏品,令人惊叹。」Wenders 此前对 Chanel 的印象来自他的母亲,「我记得,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一天她用她所有的积蓄给自己买了一套 Chanel 服装。她为此非常自豪,经常穿着它。」他感到身着这套服装时母亲总能处于最佳状态,所有的自我怀疑、犹豫和自卑都消失了。穿上这套衣服,她就是她想成为的那个女人。我爱穿着它的她。在我心中,Chanel 这个名字就代表着这种转变。」


在 Chanel 女士的私人寓所里,Wenders 细细欣赏了那面来自中国的乌木漆面屏风。而后他来到杭州,花了一周探索西湖和这座城市。回到柏林家中,他一气呵成写下了即将拍摄的短片的情节。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他将乌木漆面屏风比作一幅巨大的地图,「它神奇地描述了一个地方的魅力、美丽和奇特之处。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幅古代连环画 —— 画中有熙攘的人群,有广阔的风景,让你看到比眼前所能看到的『真实』更多的东西。」



影片中,Tilda Swinton 重走了 Wenders 的观赏路线,从观看屏风中的山川、花木、流水和人物,到抵达杭州与辛芷蕾和窦靖童相见,她拿着相机留下关于杭州的张张影像。很显然,这不是一部叙事的短片,而是十分「Wenders 式」的、展现时间与空间流动的影像。


大部分情况下,Wenders 不是那种会事无巨细写下脚本的导演 —— 他的剧情片一早便表现出纪录片的特质。在他看来,虚构与记录之间常常没有边界:「如果按照时序拍电影,总体而言就像是拍一部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就是按照时序拍的。」他的早期作品有两条鲜明的线路:一类改编自小说、有完整的剧本;另一类则完全按照导演的想法拍摄和制作,剧本并不完整,甚或没有剧本。在电影《事物的状态》 (The State of Things, 1982) 中,Wenders 借片中导演角色之口留下这样一句话:「故事只存在于故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继续进行,无须制造故事。」



在一次关于这部影片的访谈中,Wenders 直言电影的风格已死:「到目前为止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电影能给我们的多少都是重拍的故事。」但他并不避讳「重拍」,因为生命就是在可概括为「重复」的经历中,向真实与本质靠近。


Wenders 视已故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为师。他从后者的作品中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就电影而言,生命本身是最美好的经历。」将故事强加于电影毫无意义。「小津教我:你可以在没有『故事主轴』的情形下拍就一部叙事性电影。你得相信角色,并允许他们自己讲故事。」Wenders 补充道。


2012 年秋天,Wenders 与摄影师、妻子 Donata Wenders 在家乡杜塞尔多夫成立了维姆 · 文德斯基金会 (Wim Wenders Foundation) ,以确保其所有电影、摄影和文字作品不受任何形式的私人利益影响,永久向公众开放,并将收益用于保存、修复、研究和传播作品,支持年轻艺术家,促进艺术与文化发展。作为当代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他深知自己的作品对于观者的意义。「全球各地的人都看过我的电影,很多人深受影响。有些电影甚至成为经典或邪典。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各个年龄、各种民族的观众的集体记忆。」



人物纪录片往往意味着更加漫长的拍摄和制作时间,但近十余年,Wenders 似乎越来越沉醉于此。1985 年,Wenders 第一次观看德国著名舞蹈家 Pina Bausch 出演的《穆勒咖啡馆》 (Café Müller, 1985) 时就被其吸引,随后两人成为至交。二十余年后,二人在 2009 年公布的电影拍摄计划因 Bausch 辞世而搁置。后来,Wenders 与德国伍珀塔尔皮娜 · 鲍什舞团合作,重新启动电影拍摄,以 3D 形式将《穆勒咖啡馆》,《春之祭》 (The Rite of Spring, 1975) 和《月圆》 (Full Moon, 2006) 贯穿于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


3D 纪录片《安塞姆 · 基弗:流年之声》是另一部源于 Wenders 长期友情的作品。在 Wenders 看来,他和 Kiefer 有很多共同之处,「都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自的童年经历」。1991 年,两人第一次见面。当时 Kiefer 正为将于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做准备,他们几乎每晚都在一起吃饭和聊天。展览开幕后,Kiefer 令 Wenders 深为震撼,随后他们聊到合作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后来他们各自的境遇让这一计划无限延迟,直到 30 年后,Wenders 在一位共同朋友的带领下来到了 Kiefer 位于法国南部巴尔雅克 (Barjac)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