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E别的  ·  我跟一对情侣试着谈恋爱,结果失败了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特朗普愿与金正恩见面”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哪吒2》,破130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我倒很希望摔狗女真起诉曝隐私的狗主人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8-01-13 14:54

正文

摘要: 好啊,快起诉啊!很希望摔狗女别只是打嘴炮,而真去起诉涉嫌曝隐私的狗主人,通过一次有影响的、里程碑式的诉讼,在道德与法律交叉的模糊处划一个边界,用判决去制衡带着正义光环的人肉搜索,用“反向起诉”上一堂法律公开课,为推进中国法律进程作一次贡献。 本文为UC名家专栏约稿,未经UC许可禁止转载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成都何姓女子捡到别人的狗,疑索酬不成最后把狗摔死,这事不仅让狗的主人崩溃,也让网友炸了,狗主人网曝此女信息后,网上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声讨。随着当地警方的介入,涉嫌摔死小狗的何某已在派出所向狗主人道歉。不过最新报道称,何某一方表示,此事不准备公开道歉,小吴泄露了他们的个人隐私,他们要去法院起诉。


很多人觉得,这也太嚣张了,索酬不成,那么残忍地摔死别人的狗,恶意侵占和毁坏别人的财产,虐杀动物,还要起诉别人,这也太不要脸了。――我也很痛恨这个何某,但我倒觉得别对“反向起诉”那么义愤填膺,好啊,快起诉啊!很希望摔狗女别只是打嘴炮,而真去起诉涉嫌曝隐私的狗主人,通过一次有影响的、里程碑式的诉讼,在道德与法律交叉的模糊处划一个边界,用判决去制衡带着正义光环的人肉搜索,用“反向起诉”上一堂法律公开课,为推进中国法律进程作一次贡献。


最近好几起公共事件都涉及这个问题:高铁扒门女子,因为任性而受到法律制裁,有评论称,其身份信息被人肉后,受到的谴责和惩罚已经超出其所犯之错。一个在网上炫富的女律师,自作自受被顶上舆论烤架,受到律师协会惩罚,隐私信息被网友人肉,承受很大压力。――高铁扒门,确实恶劣,该罚;炫富无罪,但牛皮吹大了,伪造身份,也该罚;索酬不成把狗摔死,该怎么判怎么判,该罚多少罚多少。


但法律不仅保护好人,也保护“坏人”在法律框架内受到与罪责相应的惩罚,“坏人”的权利也应被尊重。可这种正当权利诉求往往淹没在那种正义凛然的道德审判中,一片“世人皆曰该人肉”“这种人渣还有什么隐私”的吊打声遮盖了基本的法治理性。一位曾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在冷静下来后反思:当我们试图对抗邪恶时,我们发现自己也变得邪恶。――被道德激情裹胁的审判场中,集体陷入了“控制不住我记几”的正义幻觉。这种语境下,虽然也有隐私受严重侵犯的当事人声称要起诉侵权者,但多数只是说说而已,事后都不了了之,很少看到真有反向起诉的。


与一个曾遭遇人肉侵犯隐私的当事人聊过这事,他说,就是太愤怒了,说说而已,哪敢真起诉,躲还来不及,只想赶紧躲到蜗牛壳里慢慢疗伤。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多被人肉搜索和信息骚扰弄得快精神崩溃,好不容易熬到热点过去,好不容易被遗忘了,如真去起诉――也许依法可能会赢,但不仅耗费巨大精力,还会把终于沉下去的事情又唤醒炒成热点,又一次面对愤怒网友的审判,又一次被变本加厉地人肉。他们不是对法律没有信心,而是对非理性的舆论没有信心,他们需要的是隐私被侵犯后的“被遗忘权”,而不是去积极捍卫自己的隐私权。媒体统计过被人肉后当事人的案例,基本没有起诉的,或者精神崩溃,或者换名字,或者换工作,或者换个城市重新生活,竭力让世界遗忘自己。


这种急于让世界遗忘自己的诉求,也许确实是个人疗伤的一种方式,却也让法律和权利被人遗忘。虽然法律中有对人肉搜索的禁止规定,有对隐私权的保护条款,却因为缺乏诉讼而沉睡在法条中,没有被激活。也因为缺乏诉讼的制衡,人肉搜索越来越无所忌惮,已经成为热点事件中的常态,被网友当成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道义武器。正像那位网友所反思,用邪恶对抗邪恶成为常态。于是网络监督的过度防卫,一方面现实中很多罪恶得不到惩罚,一方面很多事情被网络曝光后使当事人受到“过度惩罚”。凌驾于法律之上、甚至反法律的道德审判,无关法律正义的胜利。

人肉搜索并非中国网络特有现象,国外网友也一样,比如最近的澳大利亚,考拉双手被钉在木柱上惨死激起民愤,澳洲警方联合网友追查。当年韩国一女孩牵的宠物狗在首尔地铁车厢内排泄,狗主人没有清理座上狗屎,被网民传上网后遭到人肉,当事女孩不得不公开道歉,却因此患上了严重精神疾病。一化名为paula的美国女大学生欲以75美元为酬劳在网上寻枪手代写论文,一个对剽窃现象深恶痛绝的博主以枪手名义在网上和paula进行了一篇对话,事后把整个对话内容公之于众,该学生被人肉。国外或有法律制衡,或有当事人起诉,或有舆论平衡,人肉会受到一定遏制。在我们的网络语境中,受害者迫切希望被遗忘,法条缺乏诉讼激活。


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一次隐私被曝光的摔狗女真能起诉狗主人,使审判从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场转移到庄严冷静的法庭,交由专业的法律人判断,而不是网民朴素的道德感。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律判决进行界定,比如,狗主人在网上公开说“谁谁谁拣到我的狗不还”,从而把这个人的信息公开,算不算侵犯隐私?扒高铁车门的女子,她的教师身份应不应该公开?我还很好奇的是,很多特别隐私的信息,到底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的,到底是哪些人在参与人肉,有没有涉及公权滥用?没有一场法律诉讼,这些应该弄清楚的问题永远是一笔糊涂账。这种反向诉讼,也能在挑战某种自以为是的道德感中考验法律的成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