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载,请署名源自“顶点财经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徐阳的全球宏观视角”。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10
月
31
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们今天解读一下会议中传导出的一些信号。
会议开篇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其中“
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这是前两次会议(
4
月
23
号和
7
月
31
号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尚未提及的。同时又阐明了当前的问题,“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
”。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诊脉中国经济三季报:内需有所回暖》中也提到了:在国际形势较为恶劣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总需求虽有所回暖,但承压依旧较大,“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梗阻”依旧存在等。而
7
月底会议提出的“
加大基础建设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也尚未展现出市场所预期的那样提振国内需求。
会议随后也提出了应对目前经济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1.
会议提出未来政策的总基调,“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
”。从总基调中,我们要明确的是求“稳”,这意味着未来的政策不会造成之前的那样“大水漫灌”的局面。而且从之前的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稳
”,不管是在
7
月底的会议中提出的“六个稳”,还是前段时间央行降准,以及环保限产取消“一刀切”。这些均表明,未来政策应着重于“滴灌”,向有问题的领域进行改革。
2.
会议还提出了“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我们要注意到的是“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从
7
月底会议中的“
推进改革开放
”到“
加大力度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结合此次会议中指出的“
一些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并且强调“
使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发挥作用
”。这意味着未来有望出台更大力度的政策,不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4
月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开放中国金融业
”,还是
9
月底财政部长所提及的“
正在酝酿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
”。对此,市场的预期也会有所升温。
3.
对于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协调,依旧延续了
7
月底会议的方向,即“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们继续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层面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会议指出“
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尽管
7
月底会议中也要求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并且地方政府确实完成了专项债发行的任务,但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月度基建投资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从
2
月的
16.1%
逐渐降至
9
月的
3.3%
。对此,我们分析了原因:第一,
1.3
万亿专项债中有
5500
亿左右的是用于支付增加土地储备的所需的费用,所以对基建投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从专项债的发行到在经济数据上的体现需要大约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传导。从整体看来,市场目前并没有看到所预期的那般。因此,在这次会议中继续要求“财政政策要保持积极,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会重新激发市场对基建未来的预期。
同时,国台办也在同日发布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下文《意见》),提出了
9
大任务
10
项配套政策,包括:脱贫攻坚、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
9
大任务,以及加大重大项目储备、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实施避免半拉子工程、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大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合理保障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规范有序推进
PPP
、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等
10
项配套政策。这也回应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提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意见》中所着重提及的“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严格项目建设条件审核,合理安排工程项目建设,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
“
闸门
”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这体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提到“稳”的总基调。也就是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是通过“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滴灌”的方法去托底经济,防止其产生剧烈的波动。
其次,在整个会议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较为平淡。目前货币政策并不是当前的重点,我们在之前也分析了目前“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梗阻”依旧存在,其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市场缺少货币,而是在目前信用偏紧的局面下,缺少优质的抵押物。而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称,“央行计划向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债增信)提供
100
亿元人民币,为民企发债提供增信支持”。目前的增信支持工具基本上是风险缓释工具,相当于中国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