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符号,蕴藏着诸多文化意义。“驱五毒”,体现了国人生活智慧;“祭屈原”透露出人们对古代先贤的敬仰。这些端午特有的文化符号,镌刻在艺术品中,表达出强烈的精神追求:印刻有端午驱邪图案的古代民俗钱,体现的是民众普遍的文化信仰、习俗与心理需求,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迎接祈福、驱灾避邪的愿望;艺术家笔下的屈原画像,传达出在民族危亡关头,对民族复兴、一致对外的渴盼。在端午节前,重温这些文化艺术珍品,品味跨越千年的精神追求,别有意趣。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春秋之前,吴越之地有当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因楚国诗人屈原于这一天投江自尽,就慢慢演变成一个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它与春节、中秋等同属重要的传统节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端午节的风俗从避恶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比较普遍的活动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张贴钟馗像等。
在我国众多钱币品种中,有一类民俗钱,它是一种有关民间习俗的艺术产品,围绕着民俗文化信仰产生。民俗钱的出现、发展与广泛使用,体现了中国广大民众普遍的文化信仰、习俗与心理需求。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人马平安、家宅安泰、迎接祈福、驱灾避邪的各种愿望。作为与民俗、民风渊源关系最紧密的特殊古钱,它承载了众多的民情、民俗信息。在传统民俗钱币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多种表现端午节活动题材的案例。从传统民俗钱币中,人们可了解不同的端午节习俗。
第一种,面文“五日午时”或“五月五日午时”,背面图案为五毒图。在古人眼中,五月初五是个很不吉利的日期,因为那是阳气由盛转衰之际,阴气开始萌生,各种害虫纷纷出来活动,所以五月初五被视为“恶月恶时”。东汉《四民月令》一书写道,“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恶)将萌,煖(暖)气始盛,虫、蠹(害虫)并兴”。为了达到逢凶化吉、禳除灾殃的目的,人们悬挂有张天师和钟馗像的道符,如北宋《岁时杂记》记载,“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有的地方做带有五毒图案的饰物,因为每年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明《宛署杂记》就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不管当时人们做什么、带什么,目的都为了辟邪,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五毒”,是指五种有毒有害的动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五毒有不同的指代,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其一老虎、蝎子、蜈蚣、蟾蜍和蛇;其二蝎子、蜈蚣、蟾蜍、蛇和蜘蛛;其三蝎子、蜈蚣、蟾蜍、蛇和壁虎;其四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在广大地区,五月初五午时前后,为灭五毒、驱秽气,人们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人们将五毒图案用作驱邪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巫术符咒,目的是以毒攻毒。
如“五日午时背五毒”钱。清代贵州地区铸造,直径55.8毫米,厚2.7毫米,重39.2克。面楷书“五日午时”,对读;背为蛇、蝎子、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图案。
另有“五月五日午时背五毒”钱。清代云南地区铸造,直径28.2毫米,厚2.3毫米,重9.77克。面楷书“五月五日午时”,旋读;背为蛇、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五毒图案。
第二种,面文“五日午时”,背文“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四字,出自《吕氏春秋》之《大乐》篇,“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指整个社会祥和安宁,处处平安无事。
如“五日午时背天下太平”钱。清代贵州地区铸造,直径42毫米,厚2.5毫米,重18.3克。面楷书“五日午时”,对读;背楷书“天下太平”,亦对读。字体粗大,制作精美。
第三种,面图案为钟馗驱邪,背五毒图。端午期间,在南方广大地区,人们大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有关钟馗捉鬼的传说要从唐玄宗李隆基说起。开元年间的某一日,李隆基因病而心神不宁,睡梦之中见一大一小两鬼。小鬼偷盗玄宗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等御用品,大鬼立即上前将其捉拿,挖掉眼睛,并将小鬼生吞腹中。李隆基感谢之余问起名讳,大鬼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李隆基醒后,命画家吴道子按照其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图”,下令将此画张贴悬挂,用以镇妖驱邪。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并无钟馗其人,“钟馗”二字来源于古代一钟用于驱鬼的棒槌(椎)——终葵,后逐渐被人格化,演变成“赐福镇宅圣君”。
如“钟馗捉鬼背五毒图”钱。清代苏州地区铸造,圆形圆孔,直径49.2毫米,厚2.5毫米,重28.8克。面穿左自上而下楷书“躯(同”驱“)邪降福”四字,穿右为钟馗纱帽袍靴,执笏朝天,口中似乎念念有词(咒语),穿上方有一喜蛛,寓意“喜从天降”,穿下方有一只三足金蟾;背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图案,“五毒”生动形象,纷纷作垂死挣扎状。
第四种,面文为驱邪、弘扬正气等词语,背五毒图或钟馗捉鬼图。这些词语包括驱邪降福、祛灾除疾、驱邪辟恶、辟邪迎瑞、驱邪逐瘟等。
如“辟邪迎瑞背五毒图”钱。清代云南地区铸造,直径31.1毫米,厚1.9毫米,重9.8克。面楷书“僻(同“辟”)邪迎瑞”四字,对读;背五毒图。
如“驱邪降幅背钟馗捉鬼图”钱。清代苏州地区铸造,直径52毫米,厚2.2毫米,重35.8克。面楷书“驱邪降福”四字,对读;背穿右为钟馗捉鬼图,穿上方有一只蝙蝠,取其谐音“福”,意味福在眼前。
民俗钱上表现的端午节活动可谓方式多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我们研究端午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融入民俗钱中,丰富了我国民俗钱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活动也通过钱币这一特殊载体得到普及和流传,民俗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传承端午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