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房数据研究统计,截止2017年7月30日,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包含自住型商品房)的库存量为65174套,相比2016年底减少18.26%;库存面积为853.12万㎡,相比去年年底减少13.76%。按限购后4-7月每月平均成交2348套来计算,真实库存消化周期达到28个月。
从各行政区库存量上看,朝阳区、顺义区、大兴区是北京市的库存大户,存量套数分别为10050套、6846套、6819套。
从去化情况上看,截止7月30日,北京16个行政区中仅门头沟区(增加209套)的库存量相较去年年底有所增加;其余15个行政区的库存量均出现下降,其中,大兴区在7个月的时间内共消化库存4825套,是今年北京市去化量最多的区域,房山区、平谷区分列二三位,去化套数分别为4037套、2193套。
从面积上看,目前市场上库存“大户”主要是50-90㎡的刚需户型,占比达到32.35%;其次是90-120㎡,占比达22.29%。
从从环线上看,超过8成的库存房源位于五环外,其中五六环间占到44.13%,六环外占到36.83%。而二环内的库存总量持续减少,目前仅为574套,占比仅为0.88%。
从库存量上看,近郊区的库存量最大,库存房源接近1.8万套;主城区紧随其后,库存量为1.4万套;远郊区的普宅库存量最少,仅7423套。从成交周期上看,主城区去化周期较长,达到了28个月;远郊区去化周期最短,为14个月。
近郊区的库存量超过了主城区和远郊区的总和,总库存量4000余套。从去化周期上看,主城区去化周期最长达到18个月,远郊区去化周期最短,仅为7个月。
自3月26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商办项目调控政策后,商住类产品的成交量出现断崖式下跌,除通州区、平谷区外,其它区域接近0成交。据云房数据研究中心统计,截止7月30日,北京市商住类产品库存套数为2万余套,按照近四个月每月成交355套计算,去化周期为5年。
普宅和别墅的成交周期选择的是2017年1月-7月。因为在3月26日北京市出台了商办类产品的限购政策,为了能更准确的反映市场变化,商住产品选择的时间周期为2017年4月-7月。
北京云房数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独立第三方房地产大数据服务商,20多年深耕于 金融、房产交易、税务、评估行业等领域,积累了287个城市、1.2亿户的房地产大数据。公司基于大数据,为客户提供权威的房产估值服务和全面的房地产行业数据解析,帮助数百家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地产开发商、评估机构提升风控、营销、市场研究、客户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