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成方三十二
“成方三十二”以中国人民银行地址为名,是人民银行青年公众平台,立足央行、面向金融系统、辐射各行各业,向公众提供及时的央行动态、新锐的学术观点、全面的金融知识、实用的生活技能、感人的励志美文,打造为青年提供金融知识、传播正能量的服务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法询金融固收组  ·  2025债券投研与风控能力提升研修班 ·  昨天  
金融混业观察  ·  【WeNews】被控受贿、滥用职权罪 ...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平安资管2025社会招聘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兴业银行2025春季校园招聘开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成方三十二

张成思:媒体情绪与预期传染

成方三十二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8-11 22:05

正文

作者|张成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17年第15期

通胀预期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重要性可以回溯到凯恩斯奠基性专著《就业、利息、货币通论》。此后,凯恩斯及新凯恩斯分析框架都日益重视引入预期变量。卡罗尔巧妙地将流行病学领域关于公众疾病传播的Kermack-McKendrick流行病学模型引入到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研究中,提出公众通胀预期的形成会受到新闻媒体报道的传染,这种传染性影响与流行病的传播模式类似。现代社会几乎无人能够避开媒体信息的冲击,媒体报道即是一个共同信息传播源,公众预期的形成迟早会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和传染。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流行病学理论的通胀预期研究,与微观金融领域中媒体报道对微观金融市场定价的影响研究在分析思路和逻辑上非常类似,而且二者研究的都是媒体报道与价格(或者说定价)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前者关注的是宏观价格,而后者关注的则是微观金融市场价格。有意思的是,这两个领域几乎很少彼此提及或相互引用,而且在理论基础方面,各自回溯的跨学科文献完全不同。媒体报道与微观定价研究所主张的理论框架是传播学领域诺艾尔—诺依曼(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该理论认为,社会舆论中少数派会因为害怕受到孤立而保持沉默,多数派则大胆发声而愈加得势。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形成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而且在大众媒介参与下,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更明显。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意见气候的传播和传染,特别是在媒体报道的带动下,金融市场价格(如股票价格)就可能脱离其真实估值。

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与流行病学理论的应用横跨传播学和医学两大领域,但其基本思想互相交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逻辑更是如出一辙: 核心思想都是媒体报道的传染效应,都强调传媒在经济或金融行为方面的影响,而且关注的都是媒体对价格的影响机制,只不过前者被用于分析微观金融的价格变化(资产定价),而后者则主要被应用于分析宏观金融的价格变化(通胀预期)。 这两个理论的微妙区别在于:沉默的螺旋理论能更清晰区分不同倾向的媒体报道,而流行病学理论更能体现出理论逻辑的微观机制。因此,二者的结合为研究不同媒体报道对通胀预期的不对称影响问题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

最近关于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区分并检验了对物品涨价、降价和中性(即物价稳定或没有明确说明物价变化方向的报道)三种不同媒体报道在两类不同新闻媒介(纸质和网络)中对通胀预期的非对称传染效应。研究表明,不同媒体报道不仅可以形成不同方向的意见气候,而且很可能意见气候的强度也显著不同,从而形成不对称的螺旋。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是有倾向性的,同样是涨价或者降价的内容,不同媒体报道的方式和态度会有差别,因此不同媒体的报道对受众心理预期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注意,这种差异性影响还可能受到媒体报道情绪的偏好不同而进一步放大。如果媒体偏好消极悲观和负面的新闻报道,那么其负面情绪对特定新闻内容的传染性就可能会更强。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对新浪专题新闻中的“首页新闻”进行分类统计,尝试粗略地考察网络媒体对正负面新闻报道的偏好程度(样本区间为2003年至今)。我们将“首页新闻”根据报道内容区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我们发现,负面社会新闻的占比在绝大多数时期远远超过了正面报道的占比。这一统计结果印证了网媒偏好负面新闻报道的现实,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纸媒与网媒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会出现“不对称的螺旋”现象:同样是有关涨价的报道,网络媒体对通胀预期具有更强的传染效应;而同样是有关降价的报道,网络媒体的平抑通胀预期的效果却更加微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