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评论  ·  政务系统接入DeepSeek,当把握好三对关系 ·  昨天  
浙江大学  ·  八大举措!2025年,浙大这么干 ·  3 天前  
Z Finance  ·  速来火山引擎白嫖满血版DeepSeek,邀请 ... ·  3 天前  
Z Finance  ·  速来火山引擎白嫖满血版DeepSeek,邀请 ... ·  3 天前  
最红安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3 天前  
最红安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C位,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位置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8-06-25 22:25

正文

C 位出道这说法,借着《创造 101 》又上了热搜。究竟 C 是什么意思,我还不完全确定。有人说是 Center ,中间的位置,也有人说是 Core ,核心的位置,还有人说是 Carry ,带节奏的位置。不管是哪种说法,我都会想到一把特殊的椅子。

是在人生实验室里,一堆椅子摆成的一个螺旋,螺旋最中心的那把椅子。

如果一个团体只有几个人,或者十来个人,最好的摆设方法是一个圆圈。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能被其他人看见。哪里都没有特殊性,比其它位置更好或更糟。

但如果有好几十个人在房间里,圆圈就摆不下了,只能摆成一个螺旋,大家向心而坐,这是相对最高效的互动形态。

于是,位置与位置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坐在中心位置的,天生就是所有人目光的焦点。做点什么,每个人都能看见。如果他要说话,不用很大的声音就能覆盖整个螺旋,让所有人听清楚。他站起来就更不得了,一下子占领了中央高地,往哪里看都是一种睥睨众生的感觉。相比之下,螺旋最外圈的位置就好像是八线乡镇,再怎么耀眼的人,呆在这里都是杨超越的感觉。一方面,前排的人很难 180 度转头发现自己;另一方面,对面的人隔了那么远,说话只能扯着嗓子(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听)。就算站起来又怎么样——最外圈的人站起来很醒目吗?别人以为你只是被挡住了脑袋而已。

你看,一点都不平等。

所以叫人生实验室啊。人生就是不平等的。

但是,虽然不平等,我们在设置上还是保证了某种程度的公平。那就是所有位置都不会限定给任何人。在选座位这件事情上,每个人有同等的权利。

你喜欢哪个位置,你就想办法坐上去。

最简单的办法,是趁着团体还没开始,大家还在外面吃点心聊天的时候,早早地进入场地——几乎一个人都没有——坐到你想坐的位置上,就行了!

甚至都不用一直坐着,放个包或者外套也行。

可以说是零门槛了。

你可能会想,这么容易?那大家不都去抢最中间的 C 位了吗?那会不会还有一番竞争,比如看谁跑得最快?如果两个人同时跑到,那就要拼手速了?

理论上是这样,但这种情况几乎没出现过。

最中心的位置,往往是比较靠后的阶段才有人坐的。很多时候,一半的人都入场了,你慢悠悠地走进去,发现最中心的 C 位还空着。甚至有这种情况,最后入场的人,在外圈找不到空位,大家就把他往里推:「坐到里面去吧!」

好像是一个非常不讨喜的位置。

尤其是第一次团体,大家更是不愿意进入中心。据实验员观察,大多数人第一次走进团体的时候,都是本能地选一个靠外的位置坐下。哪怕是坐到里面的,也是中心靠外一点。外圈的上座率都有一大半了,新加入的成员还是不愿意往里走,宁肯费劲一点,也要找一个靠外的空位:「我在这里先看看再说。」

所以跟《创造 101 》不同,现实生活里,愿意去 C 位的人并不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个位置有太大太大的压力了。但我们常常否认这种压力。我们哄劝自己的方式是:命运不公平,谁叫我生来就不在那个位置?或者是:我能力不够, C 位的要求那么高,我又不如别人那么优秀。然而一个纯粹的团体是没有那些复杂因素的,七七八八的门槛都没有,你想去,你就去啊。

你还是不去,那你就没有借口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坐到最瞩目的 C 位?

你也许会想:「那是他们太怂,换成是我……切!」但也许你到了现场,会更容易感知那份压力吧。我自己也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团体,中心的,外围的位置我都坐过。我得承认,坐在所有人的目光焦点,是更接近于一份苦差的。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被几十个人盯着,你就不再是你了。

你是笑还是不笑呢?是直着坐还是躺着坐呢?是说话还是沉默呢?大家都盯着你看,你这样会不会让大家不舒服啊?如果说话你打算说什么呢?

《创造 101 》有一期,请马东现场指导,杨超越问了马东一个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对镜头产生一些反抗心理。就觉得自己平常哭啊什么都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有时候镜头放过来的时候, 就好像是我在作秀一样 。可能会显得幼稚。我觉得这样的我很快乐。但是别人又觉得,我这个人是不是脑子不太好使这种?所以我就很郁闷,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几周她越发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回头再看这段,想必感触更深吧。

为什么有很多人骂杨超越?不是她本人有什么不好,只是因为她坐了这个位置。所谓的「德不配位」,【位置】仿佛变成了一个人的某种罪责。作为村花她有什么错呢?不就是爱哭吗,不就是不会唱歌跳舞吗,那又怎样?普通人是这样啊。只要本本分分地待在村子里,长大了嫁人,去远方打工。你哭,或者笑,没有人会在意。你高兴了唱首歌跑调,那都是一个乡村姑娘的单纯美好。

会活得比现在更简单,也更快乐。

但她不甘心,她要坐到一个更瞩目的位置。所以要付出代价。

「就好像是我在作秀一样。」

在团体里,坐 C 位的人常常就是付出代价的人。大家不发言的时候,盯着你看。你清清嗓子,赶紧找一个什么话题,那一份紧张就是你要付出的代价。有时候你确实带起了全场的节奏,但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会有人说:「干嘛聊这个啊,有意思吗?」于是你心虚地闭上嘴,感觉自己遭到全场 diss ,那也是一种代价。还有人起身要离开了,你会想,完了,是不是因为我坐在中间啊?

你想藏起来,但是藏不住。你不说话,别人会点你的名:「坐在中间的那个人,现在想说点什么吗?」你还是不吭声。「不说话你坐那干嘛?」

说如坐针毡有点夸张,但的确不存在一种姿势,或者一种言行,是可以免于被人攻击的。被攻击真的很难受,心里不断涌出自我怀疑,好像坐上了高攀的位置。心理学里有个说法,叫【冒名顶替综合征】,是说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三分之一都暗暗觉得自己不配:「怎么会是我?」自己取得成就并非实至名归,只是某种运气使然。因此感觉到内疚,怀疑,甚至惶惶不安。——也的确有一些坐在中心的人,坐了一会儿,就感觉头晕目眩,主动站起来让出了位置。

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是如此普遍。就我所知,无论是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学生,或是大公司的高管,百万粉丝的网红,高级写字楼里的精英,都一样。

他们觉得自己不好吗?不见得。

但坐到了那个位置上,就只能承担。

其实,当你被别人看的时候,别人看到的不是你。

大部分是他们的解读和想象。作为一个团体顾问,我对此深有体会。这种想象在心理学里叫做「投射」。我坐在螺旋里,就时刻处于别人的投射中。我没有表情,没有声音,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保持下去。很快就有人感受到我很紧张,有人说我很做作,有人说我是内心在自卑,还有人说我过于高冷和傲慢……但那都不是我。感受到傲慢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常常感到别人的居高临下吧?

也有因此而攻击的。有人质问我为什么不给他们建议,有人很失望,有人说那是因为我嫌他们的悟性不高,还有人说,我根本不在意他们的死活。

60 个人,眼中的我就有 60 种模样。

那就是被众人注视的感觉。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被万众瞩目的同时,是会失去一部分自我的。不确定自己究竟是谁?该或不该?要不要照着别人的喜欢去做?要心里非常笃定,才知道我还是我,别人想要的只是他们的投射。

60 个人投射,已经让我有一种被淹没感。《创造 101 》的直播观看人数,据说有 6000 万。那你可以想象一下,被 6000 万人投射是什么感觉?

所谓的人设都是投射的标靶,而那些爱和恨却是真真切切加诸这些女孩子身上:孟美岐也好,吴宣仪也好,杨超越,或者 Yamy 也好……她们一步步走向了舞台中心,也一步步把自己沉浸于万人投射的海洋。不再是一个唱歌跳舞的女孩,而是千万人爱与恨的化身。千万人的目光,千万人的疯狂。

她们去了那个位置。那个位置是灼热的。

跟那些高管,精英,网红,高材生……一样,坐在 C 位的人必须承担。

关于杨超越提出的问题,马东后来是这样回答的:

外面有一万个观众,有三千人是喜欢你哭,有三千人喜欢你笑,还有三千人既不喜欢你哭也不喜欢你笑,你能照顾他们吗?你肯定很不习惯那个镜头,但是你终究要习惯,因为这是你的目标。你的目标不是与镜头为敌,而是与镜头成为朋友。这才是你最好的机会。你无从掩饰地,给了别人最大了解你的可能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