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方历史评论
《东方历史评论》杂志官方微信账号,每天提供新鲜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金庸的绝世高手教徒弟,为啥都拉垮?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1922年,爱因斯坦在日本和几位艺伎喝清酒的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方历史评论

周六荐书|海洋与文明

东方历史评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15 11:59

正文

撰文:林肯·佩恩

翻译:陈建军 罗燚英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海洋与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以下文字受权选摘自该书第1章《通向海洋》。



驯鹿善游,但水域却不是它们的天然生活环境。当它们游过河流、湖泊或者河口时,最容易受到攻击。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虽然人类和驯鹿一样,都不是以水域为家,但是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造船和航海的技术。捕猎四足动物虽然不是大多数人类与船只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但是人们的确有许多离开陆地的理由。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 6,000 年前描绘挪威人在小船上捕猎驯鹿的岩画,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描绘船只的图像。但是,人类社群在世界上的分布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几万年之前就开始在水上活动了。


目前,我们尚无法得知最早在海洋或淡水中活动的是什么人,也无法得知其原因,但是,他们一旦迈出了这一步就不会回头。使用船只进行捕猎、钓鱼或者简单的运输有着非常巨大的优势,人们不可能无视这一点。通常,与陆地上的旅行相比,水上旅行更快捷、更平稳也更有效率,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更为安全和方便。陆上旅行要面临野兽、人类、地形甚至沿海地区人群的习俗与制度所带来的障碍和威胁。而船上的生活同样十分危险,风向或水流方向的微小变化就能够导致航行者无法回到出发点,使其被迫登陆充满敌意的海岸。更糟糕的是,一个人可能会被彻底地从陆地上冲走。这些不幸的遭遇在远洋航行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找到克服它们的办法是实现远距离航行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制造机动性强的船只能够部分地解决问题,但更多地是依靠预测海洋是如何运作的—包括水流、潮汐和风向,当然也包括海面的状况、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海洋环境息息相关的鸟类、哺乳动物和鱼类。我们只能通过想象这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系,来领略早在我们的祖先开始驯养狗或种植农作物的四五万年之前,最早的一批航海家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我们的历史从大洋洲和美洲开始,这两大洲的居民与海洋和航海事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通向内陆、海岸和深海的活动也得到了许多其他文化的响应。太平洋居民曾经进行过无与伦比的远距离航行,也曾多次从海洋撤回,其原因尚无法得到解释。同时,美洲的大多数居民都曾在大河、湖泊和内海中航行,或者受到这些淡水航行活动的影响。航海者不仅出现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沿岸,也出现在气候恶劣的北极。没有哪两个族群的航行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即使他们的环境比加拿大北部和塔希提岛之间更为相似。但是,在开始概述大洋洲和美洲居民不同的远洋航行方法之前,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欧亚两洲居民的海洋史前史。欧亚两洲居民的船只通常比其他地区发现的船只体积更大,结构也更复杂,它们是本书的主要叙述对象。



大洋洲


大多数人都认为,大洋洲的岛屿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地方,可能也发生过海洋探险和迁徙的最神秘的尝试。它们分布在面积为大约 3,900 万平方千米(比非洲大陆还要大)的太平洋洋面上,包括从新几内亚岛以 东的所罗门群岛到复活节岛以东 5,000 海里处,从北面的夏威夷向南到新 西兰。19 世纪 20 年代,法国探险家朱尔斯·S. 杜蒙·德乌尔维尔(Jules S. Dumont d’Urville)依据地理和人种特征,把这些岛屿划分为 3 部分:最西面的也是最早有人定居的是美拉尼西亚群岛,是一片位于新几内亚岛和斐济之间,大约在赤道以南的宽阔地带;东面的是波利尼西亚群岛,呈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将复活节岛、新西兰和夏威夷三地相连就形成了三角形的 3 条边;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位于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北面,跨越从帕劳群岛到基里巴斯共和国之间的太平洋洋面,包括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尽管许多细节尚不清楚,不过可供选择的剧本则己经有了。 但是,人们普遍接受以下观点:欧洲人首先遇到的太平洋岛民的远古祖先起源于所罗门群岛,他们通常是自西向东穿过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而定居的,这一过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1500 年。


当欧洲的水手们在 16 世纪穿越太平洋之际,他们不但震惊于它的宽度—从厄瓜多尔到菲律宾之间大约有 10,000 英里,而且也震惊于数不清的岛屿以及其中绝大多数岛屿上都有人定居的事实。自那以后,太平洋岛民征服远方岛屿并保持与其之间联系的能力一直是一个诱人的话 题。1768 年,法国探险家路易斯·安托万·德·布干维尔(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在探险中来到了土阿莫土群岛,惊讶地发现了这里的居民,并十分好奇“是什么样的恶魔把他们安置在这样一个远离大陆的小沙丘上”。数年之后,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认为, 他在社会群岛(塔希提岛)遇到的居民的祖先起源于西太平洋,因此应从 东印度群岛追溯他们的行进方向。这一“太平洋航行”的明确概念是由 有经验的航海家们在其同伴们的赞誉声中直接提出来的,并于 19 世纪时 被取代。当时人们相信,这样一次没有欧洲人参加的航行只能是“意外漂 流”的结果,而非有目的的航行。有学者认为,来自南美洲的水手们曾移 居到位于南太平洋西部的新西兰的部分岛屿上。但是,20 世纪的考古学、 语言学和航海方面的研究证明,大洋洲的定居点是在有目的的航行中被发现的;在 35,000 年前,太平洋上的航海家们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他们的船只和造船技术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能够穿越数千英里宽的大洋。


人们在大洋洲的定居代表了人类全球流动的最后阶段之一。在大约 90,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跨过陆地,穿过西奈半岛(它将地中海与红海隔开),或者穿过厄立特里亚和也门之间位于红海口的宽 13 英里的曼德海峡而离开非洲。一些人从西南亚出发,沿着印度洋海岸前行。到了大约 25,000 年前,有人到达了中国南海一带。在最后一次大冰期时代,即从 10 万年前持续到  9,500  年前,大量海水变成冰川和冰河,致使东南亚地区的海平面比今天要低大约 120 米。今天广阔的浅海海床在那时都还是干旱 地区。西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各个岛屿仍是昔日所谓的“巽他古陆”(今东南亚地区)的延伸地带,而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和塔斯马尼亚岛则构成了被称为“萨胡尔”(Sahul)或“大澳大利亚”(Greater Australia)的大陆,它们之间则是一片广阔的海域和岛屿,这是一个被称作“华莱西亚”(Wallacea)的生物地理学区域。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5000 年的海平面上升,仅仅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岛屿和群岛的轮廓。


考古研究显示,在大约 50,000 年前,人们穿过巽他古陆来到萨胡尔大陆。由于制造独木舟所需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古老石器工具只有 20,000 年的历史,因此这些航行将不得不借助由捆绑在一起的原木制成的木筏来 完成。有现存证据的世界上最早的航行亦不会早于 7,000 年前,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更新世的航海家们则几乎完全是依靠木杆和船桨来推动自己的木筏前进的。虽然他们穿过了相当一段距离的海域,但是他们也没有必要航行到陆地的视线范围之外。看来,最早进行远距离航行的水手们所采取的策略,是在两个相互可见的岛屿之间航行。在巽他古陆和萨胡尔大陆之间,以及新几内亚岛东部穿过俾斯麦群岛的区域,有着一连串相互之间可见的岛屿。在 29,000 年前,水手们穿过俾斯麦群岛中的新爱尔兰岛,到达所罗门群岛中最西面的布卡岛。这在航行技术上带来了一个新的高难度问题。新爱尔兰岛和布卡岛之间并非相互可见,但是在两个岛屿之间有一个区域,在那里有可能同时看见这两个岛屿。更加大胆的一次行动则是对马努斯岛(属于新几内亚岛北部的阿德默勒尔蒂群岛)的占领,在 完全脱离人的视线的情况下至少要航行 30 英里才能够到达。这发生在不晚于 13,000 年之前。


在之后的 10,000 年中,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依然限制着人们向 东航行。虽然这里的古人显然在进行着岛际之间的珍品交易,如黑曜石(一 种光滑的松脂石)就被频繁地买卖,但是这里的社会或科技的发展状况如 何,人们目前还知之甚少。同样,该地区不是同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在 10,000 年前,新几内亚岛及其周围岛屿上的居民操着分别属于十几个 语系的几百种语言,在其他任何面积相当的区域都不曾发现类似的情形。 在大约公元前 3600 年,该地区的居民遭遇了新不列颠岛的威托里火山爆 发的灾难。一场社会组织的巨大变化及科技创新接踵而至,并影响到了 美拉尼西亚群岛。人们开始在更广阔的地区生活,制造陶器,饲养狗、猪 和鸡,发展更先进的渔业,并捕捉海滨生物。这一时期持续了大约 2,000 年,此后,来自东南亚的居民开始了新一轮的远洋迁徙。


这些新来者是操南岛语的族群中的一支,其祖先一般认为来自中国 南部,他们向东移居台湾岛、菲律宾和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在返回前 到达了东南亚。* 在东部,这些居民以被称作“拉皮塔”(Lapita)的陶器 而闻名,这种陶器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北部及俾斯麦群岛都有所发 现。到公元前 12 世纪,他们开始与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进行初步融合,并在航行途中与拉皮塔文化的传播者不期而遇。拉皮塔文化的传播者从所罗门群岛向东南航行到美拉尼西亚群岛,到达桑塔 · 克鲁兹群岛、 瓦努阿图(新赫布里底群岛)、洛亚蒂群岛和新卡利多尼亚岛。其中一支 从桑塔·克鲁兹群岛或瓦努阿图向东到达斐济,两地之间的距离长达约 450 海里。到大约公元前 950 年,他们的后代继续航行到达汤加和萨摩亚群岛, 这是人类最早在波利尼西亚群岛西部定居的时间。虽然殖民地与宗主岛之 间的亲属纽带和贸易关系在定居之后仍通过双向交流而得到保持,但岛际 间的关系则逐渐地松散了。然而,波利尼西亚人通常把汤加和萨摩亚群岛 视作自己的故乡夏威基(Hawaiki)。


在经历了大约 7 个世纪之后,波利尼西亚群岛西部的居民开始向东 和向南航行,远洋探险活动随之复苏。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已经得到揭示。最近有学者指出,在大约公元前 200 年,萨摩亚人和汤加人到达社会群 岛,而更东边和更北边的马克萨斯群岛上的居民则来自萨摩亚群岛。500 年后,社会群岛和马克萨斯群岛的航海者到达复活节岛。复活节岛的面积 不及曼哈顿的三分之一,是地球上最偏僻的岛屿,距离它最近的岛屿皮特 克恩岛也位于 1,000 英里之外,距离南美洲则将近 2,000 英里。在大约公元前 400 年,社会群岛和马克萨斯群岛的航海者到达夏威夷。在大约 1,000 年前,波利尼西亚人在最后一波迁徙中从社会群岛向西南到达新西兰。


关于密克罗尼西亚人迁徙活动的记录不够清晰,但是我们可以确定, 来自东南亚岛屿的居民、来自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拉皮塔人的北方后裔以及 来自俾斯麦群岛的美拉尼西亚人已经到达了这片星罗棋布的岛屿(但来自 台湾岛的居民则不太可能来到这里)。关岛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面积 最大的也是位于最西边的一个岛屿,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 1500 年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简单的考古记录暗示着,人们开始到达距离关岛约 1,000 英里的马绍尔群岛,并在大约公元前 1 世纪时到达距离关岛较近的加罗林群岛。但是从那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出一种不同的发展状况。 我们尚不清楚促使拉皮塔人兢兢业业地航行到太平洋公海区域的原因。人口压力可能并不是一个因素。航行距离过长,货物的数量与价值 也十分普通,因此他们不值得去这么做,至少从赚取差价的角度考虑是这样的。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则在于拉皮塔人社会的性质,长幼次序和继承法则可能会迫使被剥夺继承权的一代人独自闯荡世界。也许仅仅是出于好奇 心,但是如果波利尼西亚人的航行是一种个例,那么至少在持续的层面上,直到 19 世纪的极地探险之前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事。如同在任何其他 的探险过程中一样,无论他们的根据可能会是什么,关键的潜在因素是他 们拥有能够回到出发点的信心。总的来说,人类在太平洋上的定居是慎重 计划的结果,而不是意外或出于“卓越的鲁莽”,这是被大洋洲的口头传说所证实了的一个事实。


捕鱼是波利尼西亚神话的一大主题,这些神话证明了许多岛屿的真 实存在,以及人类发现了从夏威夷到新西兰之间的诸多地方。根据传说, 最早到新西兰的探险是由一位来自夏威基的名叫库皮(Kupe)的渔民领 导的。这次探险可能涉及社会群岛。这个故事讲述了夏威基渔民的鱼铒 总是被一群章鱼吃掉,后来他们的领袖库皮决定进行追击,从而一路到达 了新西兰。库皮显然参加过一次远距离航行,他的独木舟“马塔霍鲁阿号”(Matahorua)载有包括其妻子及 5 名子女在内的  67  个人。在库克海峡杀死章鱼之后,库皮以自己女儿的名字为海峡内的多个岛屿命名,并探访了 南方的岛屿,然后从靠近今天的奥克兰港的被称作“Hokianga nui a  Kupe”(意为“库皮伟大的返航地”)的地方返航回到夏威基。 库皮认为这些岛屿是无人居住的,但是其他的传说和考古证据表明,当第一批波利尼西亚人到达时,这些岛屿上已经有人居住了,可能是来自 斐济的美拉尼西亚人。虽然新西兰比社会群岛或夏威夷更靠近所罗门群 岛,但是其居民更难到达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波利 尼西亚群岛的居民同自己的故乡失去了联系。在很久以前,南太平洋上 最辽阔的、可见的且富饶的岛屿没有吸引水手们进行持续的远航,这主要 归因于波利尼西亚人在其所处环境下所形成的航海模式。



大洋洲的航路开拓和造船业


在太平洋上航行,如果希望能够安全返回出发地点或在遥远的地方 登陆,就必须要有高超的航海能力。新几内亚岛以东各岛屿的面积之和不到太平洋地区陆地面积的 1%,包括大约 21,000 个岛屿和环状珊瑚岛,平均面积不足 60 平方千米,而其中大多数岛屿要更小。正如大洋洲的探 险和定居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成就,其航海实践也同样是独一无二的。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说,世界各地的航海者所共享的基本因素包括: 观察天体(作为导航),研究风向和海水,跟踪鸟类、鱼群和鲸鱼的行动。 太平洋上的船蛸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其相对的重要性—它们与一些重要现 象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本身就在粘附到某个物体之上的同时进行着记录和观察。


在赤道和南纬 15 ~ 25 度之间的地区,航海依赖的是季节性的东南 信风。“信风”(trade wind)这一名称的由来并不是因为它们被贸易船队 所利用(事实上所有的风都是如此),而是取自“trade”一词在古代表示 “稳定而有规律”的含义。从所罗门群岛出发的水手们利用有规律的季 风满怀信心地顺风航行。如果他们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信风最终会送他们 返回,使他们能够向西返回家中(14 至 15 世纪时欧洲人在大西洋探险的 过程中使用了一个与此相似的策略)。因此,探险是有目的的双向航行的 产物中最重要的部分;新岛屿偶尔会被发现,这是船只在海上迷失方向的 结果。从所罗门群岛向桑塔·克鲁兹群岛和位于东部及东南部的新喀里多 尼亚岛的最初探险也证实了这一设想。在赤道和大约南纬 20 度之间的波 利尼西亚群岛的其余地区,定居模式也是如此。


新西兰的定居活动则是个例外。虽然北岛的最北端位于南纬 35 度左右,距离所罗门群岛大约有 2,000 英里,但从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部出发进 行探险的人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其实是在变化不定的风带较远的一侧, 他们很难抱有安全返回的期望。因此,与马克萨斯群岛相比,人们并不怎 么重视这里。马克萨斯群岛位于所罗门群岛以东约 4,000 英里处,但是人 们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已到达那里。新西兰同样位于纬度更高(也更加寒冷)的地区,它与赤道间的距离要比夏威夷长 900 英里,位于一个更易遭 受恶劣气候影响的地区。这些环境因素足以解释为什么最初的定居者最终 放弃了海路(ara moana)而返回波利尼西亚群岛。即便如此,毛利人并 没有完全背离大海。在大约  1500  年时,他们到达了位于新西兰以东 430 英里处的查塔姆岛,该岛可能是波利尼西亚水手们最后一个定居的岛屿。


人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现如此多的小块陆地,是由于他们对大洋 环境的熟悉,以及依靠与其目的地没有直接联系的现象,来“扩展”其有 目的的登陆范围的能力。这些深奥的知识通过口授而世代相传,其中一 些技术在其他的航海传统中同样存在。这些技术包括:跟随以海洋为生却在陆地上栖息的鸟类,留意不同于鱼类或海洋哺乳动物的物种,寻找因自 然火而产生的烟火,以及识别礁体上海水颜色的变化。太平洋地区的水手 们培养出一种能够通过观察海水的涨落,在通过岛屿时避免偏离航线的能力。天上的云能够通过颜色、移动速度和形状的变化,预告位于海平面 以下的岛屿的出现。此外还有一种岛屿的“幻象”,是岛屿上方的一种微 弱而让人产生错觉的柱形光束,在环状珊瑚岛与环礁湖上尤其明显。总之, 这些现象扩展了水手们的观察范围,使之能够察觉到 30 英里外的陆地的 存在,并极大提高了在海上发现哪怕最微小的地点的可能性。


但是,在一定的距离内寻找陆地与有目的地从一个岛屿向另一个岛 屿航行是不同的。对于后者而言,大洋洲的水手们是通过观察海上的环境 与天象来完成的。他们运用天体导航的方法,这要求熟记“从每一个已 知岛屿前往另外一个岛屿的方向”。一个岛屿相对于另一个岛屿的方位 是通过天上繁星的升降确定的,岛屿与观察者处于相对的位置。当水手 们在两个岛屿之间航行时,就选择第三个岛屿作为参照物,即参照岛屿(etak)。航海者知道在星空下参照岛屿与出发点和目的地之间的关系, 也知道在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参照岛屿与它们之间存在几条不同的航 道。因此,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就根据参照岛屿被划分成多段航道。对参 照岛屿的利用,依赖于人们知道所有已知岛屿之间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 因此在 2 个岛屿 — 例如加罗林群岛中的沃莱艾和奥利马劳这 2 个环礁(相距 117 英里)—之间航行的航海者,便以法劳勒普岛(距离北面 70 英里)作为参照岛屿。如果从奥利马劳环礁向法劳勒普岛航行,则以沃莱 艾环礁作为参照岛屿。


太平洋上不同区域的水手们会使用不同的航海方法,其中少数方法 至今依然存在。马绍尔群岛的居民十分留意海水的涨落,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共和国的水手们则更多地依赖天上繁星的升降。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研究者们开始走访掌握传统航海方法的水手们,并通过与他们一起航 行来了解他们的秘诀,以此判断那些保持被辽阔海洋隔开的 2 个岛屿间联 系的各种航海方法是否可靠。1976 年,波利尼西亚航海协会制造了“霍 库勒阿号”(Hokule’a),这是一艘配有爪形帆的双体独木舟。它从夏威 夷起航,途经土阿莫土群岛,最终到达塔希提岛,航行距离约为 2,400 英里。莫 · 皮爱鲁格(Mau Piailug)是一名来自加罗林群岛中的萨塔沃尔岛(面积为约 4 平方千米)的探路者。他驾驶“霍库勒阿号”从毛伊岛出 发,穿过东北信风带和赤道,然后驶入东南信风带,之后到达塔希提岛, 历时 34 天。1985 年,皮爱鲁格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奈诺阿·汤普森(Nainoa Thompson)的夏威夷人,驾驶“霍库勒阿号”进行了另一次远航,途经 了波利尼西亚地区包括库克岛、新西兰、汤加、萨摩亚、塔希提岛和土阿 莫土群岛在内的众多传统的航路,航程长达 16,000 英里。1999 年,有人 从夏威夷出发,经马克萨斯群岛到达复活节岛,完成了波利尼西亚三角形 航线。这些成功的航行证实了,依靠口头传播的航海知识的早期水手们, 的确能够有计划和有秩序地探索太平洋上那些遥远的岛屿。倘若有载重量足够大、速度足够快的船只,他们就能够轻松地载着人群和生活必需品到 这些岛屿上生活,并保持岛屿间的联系。


当“霍库勒阿号”在 1999 年航行到复活节岛之际,它已经是至少 6 艘航行于深海的船只中最老的一艘了。这些船只制造于夏威夷、库克岛 和新西兰。太平洋上的古老船只很少留下残骸,大洋洲的居民也没有书面 语言。所以我们对于古人造船活动的了解,只能依赖 16 世纪欧洲的航海 家们的书面描述及相关的图像,以及后来的航海实践。人们将一块块船板 连成一体,造出心目中的船体形状,之后插上木架或船顶部的肋拱,并加固船体,这就是“先造船壳”(shell-first)的造船方法。单体船在汤加、 土阿莫土群岛和社会群岛被用于捕鱼,而在新西兰则被用于搭载士兵进行 战斗。但是对于在海洋上航行而言,这种船只不够稳定。造船者通过增加 舷外支架或者通过给船体上轭的方法,在上面架上几根横梁,搭成一个可提供庇护的平台,以此弥补了船只不稳定的缺陷。舷外支架由放置在船体和船尾的一小片被称作“浮板”(float)的木头之间的 2 根以上的木杆组成。这种舷外支架不仅出现在大洋洲,在整个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都有所发现,其中东南亚的技术可能是最先进的。


双体独木舟(double canoe)是太平洋岛屿殖民开拓时期使用的体积 最大也最为重要的船只。25 除了更加稳定,宽阔的甲板也为船员、乘客以 及货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保护。库克船长曾观察过能够搭载 50 ~ 120 人、长达 21 米、宽约 4 米的双体独木舟。定居在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很可能就驾驶过长  15 ~ 27 米的双体独木舟,它载着人群及生活必需品,经过长达 6 周的航行到达无人居住的小岛,并在那里建立社区。这些必需品包括白薯、芋头、椰子、香蕉和坚果树等可食用的植物,供饲养的狗、猪和鸡,以及生产工具和陶器。

大洋洲定居活动的编年史显示,远距离航行和迁徙范围的扩大与缩 小经历着长时段的循环。当欧洲人在 18 世纪时开始绘制太平洋地形图时, 就已经花了一些时日进行武力扩张,但是波利尼西亚人并没有放弃海洋, 也没有失去远距离航行的能力。在库克船长首次航行期间,约瑟夫·班克 斯(Joseph Banks)记录了以下事实:塔希提人图皮阿(Tupia)能够说出 远方的大批岛屿的位置,将长达 20 天的航行视作家常便饭。但是,波利 尼西亚群岛的心脏地带夏威基、复活节岛的两端、夏威夷和新西兰之间的 联系已经中断。有时,人们会驾船再次驶向遥远的地平线。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会开启一次与东面的大陆之间明确而持续的互动,并把他们创新的远航方法带给美洲居民。而事实上,美洲居民独立发展出了多样的 航海传统,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像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居民那样对海洋加以同 等程度的利用。



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海上贸易


当克里斯托弗 ·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 1492 年横渡大西 洋时,他曾在佛罗里达半岛西南的巴哈马群岛登陆。他听从被他绑架的泰诺人的建议,穿过巴哈马浅滩航行到古巴。他通过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今 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遇到的阿拉瓦克人,了解到南部的其他族群,即 加勒比人(西班牙人称之为 Cariba 或 Caniba),“加勒比海”(Caribbean)和“食人族”(cannibal)等词汇便来源于此。人们对哥伦布的过分关注导 致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泰诺人、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人是什么人? 他们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他们怎样旅行?哥伦布及其同时代人 有他们自己的答案,其中一些关于这里人类的起源类型的答案充满着神学 的甚至神秘的色彩。由于美洲土著居民的情况缺乏资料记载,第一批到访的欧洲人的当务之急,就是面临全美洲的人口因欧亚大陆疾病的传入而大幅减少的局面,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抢救那些将会随之一同消失的当 地居民中流传的口头传说,从中也许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追溯美洲 人的起源与迁徙模式的工作已经落到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遗传学家们的身上了。


原住民在此定居之后,分布在北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东到格 陵兰岛、南至南美洲的火地岛的广大区域内,我们很难梳理出海上航行和 内河航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关于人类是如何在南美洲定居 的,共有 4 种假设,但没有哪一个是令人完全信服的。有 3 种假设都认为人类是通过海洋到达那里的—其中 2 种假设认为是通过太平洋而来的, 第三种则认为是横渡大西洋而至;第四种假设则认为人类是通过东北亚的 大陆桥迁徙到加拿大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 3  种假设支持东南亚或东亚起源说,第四种则认为美洲的人类来自欧洲。有 2 种假设认为迁徙是通过亚洲的水路进行的,第三种则认为是跨大洋迁徙,这在 15,000 多年前 确实是不可能的,第四种假设则提出了一条从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和加拿 大西部的沿海岸的路线。最后一种假设为较多人所接受,但是在这个问 题上也没有必要就此止步。


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和塔斯马尼亚岛组成 了萨胡尔大陆,而白令海峡在当时仍是干旱地区,它与毗邻的西伯利亚和 阿拉斯加一起构成了著名的白令亚美大陆桥。持太平洋沿岸迁徙论者认为,来自亚洲的人类驾驶小船沿着海岸到达美洲。尽管有四处密布的冰块,北太平洋上向东的暖流能够改善沿岸地区的恶劣环境—正如今天墨西哥湾 流造成了冰岛和西北欧的温暖气候那样,并将创造零散的无冰半岛和岛屿,以供人们补给水和食物。这些沿海移民在有机会返回内陆之前,将会沿着白令海的边缘远航至不列颠哥伦比亚附近的夏洛特皇后群岛(位于大冰原南端附近)。在大约 11,000 年前,上升的海平面开始淹没位于白令海峡下面的陆地,而现在的白令海峡的宽度已达 45 海里。


南加利福尼亚海流将加速移民到达下加利福尼亚的进程,但是美国西海岸以缺乏港口、岛屿和大河而著称,尤其是在华盛顿州与俄勒冈州之间的哥伦比亚河南部。在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之间的海岸,尚未发现有人知道使用先进的船只以任何形式利用海洋资源。然而到了 13,000  年前,人类已经在由  8  个岛屿构成的海峡群岛上定居,分布在圣巴巴拉海峡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附近的圣卡塔利娜湾之间方圆 140 英里的范围内。大约在同一时期,秘鲁、智利和中美洲沿海地区也开始有人类定居, 这里有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众多东向的河流,它们将养育正在快速迁徙的 人类。当时亚马孙河正在泛滥,顺流而下的河水可以在 1 天之内很轻松地行进 120 千米。


关于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至今仍有着激烈的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在美洲定居的最早的且得到普遍认可的考古证据来自大约 15,000 年前。不管人类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到达美洲的,在大约 5,000 年前,那里出现了第一批国家。大约在同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和 埃及的文明也兴起了。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文化的巅峰是安第斯文化和中美洲文化,而北美地区同样有独立发展且十分繁荣的文化,如东伍德兰的筑丘人的文化(在河畔地带有着众多的定居点)和西南的沙漠地区。其中有些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另一些则带有毗邻的文化或古代文明的痕迹。


令海洋史家尤其感兴趣的一个观点是:安第斯文明来自秘鲁沿海的 以海洋为导向的社群,而且后来有可能通过海洋向北传播到中美洲。这个假说断言,第一批在秘鲁生活的居民联合组成了比家族更大的社群,他 们主要是生活在河口的渔民。秘鲁的沿海地区是地球上最干旱的一片沙漠 地带,滨海平原的降雨量极小,来自安第斯高原的雨水的 80% 都向东流 入大西洋,世界上最多产的渔业区就位于这一滨海地区。来自南极洲的洪 堡寒流向北横扫南美洲西海岸,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暖空气避开了沿海的冷 水,失去了保存雨水及产生降雨的能力,遂导致智利和秘鲁出现了沿海沙 漠地带。与此同时,由于冷水比温水富含更多的营养物质,洪堡寒流的不 断上涌形成了众多相互毗邻的多产的渔业区。类似的气候过程也出现在大西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本格拉寒流流经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南非 的沿海沙漠地带。


南美洲纪念性建筑物的第一批建造者生活在 50 多个相互平行的河谷地区,这些河流镶嵌在秘鲁的海岸上。利马北部的苏佩河流域的阿斯佩罗遗址的发掘表明,这里的居民从大海中获取营养物,主要是海鸟、贝鱼、 海鱼和海洋哺乳动物。他们对陆地的依赖主要在于获取淡水、芦苇、棉花 和葫芦,用于制造鱼线、鱼网和浮板以及作为粮食作物。公元前 3000 年时,阿斯佩罗人开始建造金字塔(其中已经确认的有 18 座),面积最大的达 1,500 平方米。在苏佩河流域的更远处,可以让阿斯佩罗人维持生存并拥有丰富海上资源的地方是卡拉尔,这是一个比阿斯佩罗大3倍多的地区,那里的金字塔高达25米。第三处遗址名为埃尔帕拉伊索,位于南面,距离大海约 2,000 米,大约在公元前 2000 年时开始有人居住。与这些遗 址处于相同时期的安第斯山区的人类居住点以及那些精巧的建筑显然与海 岸相连,那里有着丰富的贝壳和鱼骨。


公元前 11 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国家在衰落,其原因则尚不清楚,原 因之一可能是该地区被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暖流所毁灭。这是一种海洋表 面的暖流,阻止海岸附近的寒流上涌,这将导致沿海地区的鱼类绝迹,并 产生汹涌的激流,造成雨水泛滥,迫使人们向内陆迁徙。无论原因如何, 公元前 9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间,这些高原地区(尤其是秘鲁中西部地区) 一直保持着繁荣昌盛。这一地区在当时被称作“查文德万塔尔”(Chav n de Huantar),曾出现过一种泛安第斯文化,是印加文明的先驱。查文文化 本身与海洋或内河的直接联系较少,但海洋史学家对其十分感兴趣。它似 乎不仅仅是由秘鲁沿海的以海洋为中心的社会逐渐发展而来(或深受其影 响),而且也连接了其他地区,这些地区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从厄瓜多尔 到亚马孙古陆之间的水上交通和相关技术。亚马孙古陆是一个有着大片雨 林和无树平原的地区,由安第斯山脉、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组成。查文 人最早的长途贸易是同生活在厄瓜多尔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进行的,那里 有多刺牡蛎和海螺等贝类。或许早在公元前 3000 年时,这些人就开始 通过海洋进行贸易了。在他们之间的贸易物中,牡蛎和海螺的壳被制成工 具和饰品,而在安第斯山脉和秘鲁沿海地区,它们在宗教仪式上拥有某种 象征意义,被雕刻成空心珠子、耳坠和小雕像。最初,人们可能将其用 来交换易于腐烂的货物,在考古记录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但是到公元之初,他们可能一直在用铜和黑曜石进行交换。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已经推翻了一些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如认为在 亚马孙古陆居住着原始森林部落,他们依靠丛林果树结的果实为生。现 在人们认为,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主要河流(如亚马孙河和奥里诺科 河及其支流)流经地区的人们,应该被视作当地的主人。他们种植热带作 物,建造了宽度达 50 米的道路,修建河堤、桥梁和水库,并提高了农田 的产量。这些建筑在从玻利维亚东部到马瑙斯的广阔陆地上都有所发现。 里奥内格罗河在马托格罗索州境内的兴谷河上游与流经此处的亚马孙河和 赤道附近的马拉若岛相汇。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河口的贝伦附近,许多 考古发现都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千纪,该地在美洲以最古老的陶器而著称,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000 年。


加斯帕·德·卡瓦加尔(Gaspar de Carvajal)最早以文字记录了在亚马 孙河下游的旅行,他生动地描述了亚马孙河畔广阔且高度发达的诸多社会 的发展状况。卡瓦加尔是弗朗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 的 57 名下属之一,后者于 1542 年用了 8 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纳波河、马 拉诺河和亚马孙河。根据卡瓦加尔的描述,在马瑙斯以北的“马奇帕罗的 伟大统治下”,有着一支由 50,000 人组成的军队,并占据了“超过 80 里 格(约合 470 千米)以外的地方”。西班牙人惊叹于他们制作的陶器的 尺寸与质量,包括可以容纳将近 400 升液体的罐子,以及稍小一些的与他 们在西班牙所见到的相似的罐子。他记录了与亚马孙人之间的战斗,他们是由女性领导的部落,西班牙人在向东进发时,遇到了“200 艘大型独 木舟,每艘可搭载 20 ~ 30 名印第安人,较大的可搭载 40 人”。这些勇 士的队伍中有音乐家随行,“他们发出整齐划一的呼喊声,使我们大为惊讶”。从欧洲和非洲传入的疾病使亚马孙河畔的居民数量大幅减少,幸存 者极少,以至于他们无法继续保持其祖辈们的生活水平。结果,此后关于 前哥伦布时代南美洲情况的解释是基于对文化危机的观察,而不是基于由 广阔的水上贸易和交通网络来连接的充满生机的社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欧洲人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时候,美洲人很少有远距离的海洋贸易,在今天的拉丁美洲地区只有两三个中等规模的水路交通网络。其中一个位于厄瓜多尔与危地马拉和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的则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研究人员发现这两个相距超过 18,000 海里的地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文化特征,随之开始对前者展开调查研究。但是,两地之间并没有任何陆地相连,因此陆上交通路线的可能性被排除了。两个地区之间在葬礼、陶器风格、冶金技术以及装饰图案等方面的相似性表明,早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两地间可能已经开始进行海上贸易了。更确切地说,在公元前一千纪后期,断断续续的贸易就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欧洲人到达美洲之际。对海上资源的利用已经为渔民们进行长途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准备,并很可能推动了最初的远洋贸易。通往中美洲的海上航线可能是为了获得同安第斯山区居民交易所需的贝壳。当时,由于厄尔尼诺效应或者过度捕捞,本地的产品储量减少。除了拥有丰富而有价值的商品资源和直接的内陆贸易伙伴,厄瓜多尔还有许多其他的优势,从而成为美洲远距离海洋贸易的发祥地。厄瓜多尔所处的区域是季风与北半球和南半球洋流的汇合点,并拥有充足的木材和其他制造用于远洋航行的轻木木筏(balsa)所需的原材料。


16 世纪的西班牙观察者对南美洲众多的船只进行了分类,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材料、制造技术和航行方式都各不相同。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山中的湖泊—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 3,800 米)—以及包括阿根廷西部和玻利维亚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发现了由成捆的芦苇做成的浮板。在厄瓜多尔南部和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用原木制成的独木舟。智利沙漠地带的土著居民制造了一种由海豹和海狮的皮做成的充气小船。唯一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船只被称作“达尔加”(dalca),这是一种在位于智利的科罗纳多湾和泰陶半岛之间地区发现的由船板缝合而成的小船。而在泰陶半岛到美洲大陆的南端之间,人们则发现了由成块的树皮缝合而成的独木舟。


西班牙征服者和现代历史学家都只对轻木木筏最感兴趣,其制造方法是将 7 块、9 块或 11 块木板排列捆绑在一起,使最短处在两端而最长处在中间。一名 16 世纪的西班牙官员记录道:“它们与海平面相齐平,海水有时候会冲上来。因此,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需要将船板安装在横档上,以保持干燥。有时候,人们也会安装木桩和大梁,就像马车那样,防止船上的小孩坠入水中……为了遮挡阳光,人们搭了一个稻草小屋。”轻木木筏借助短桨和一两个三角形(也有少数是方形)的纵置船帆向前航行。在这名西班牙人的描述中,最为独特的细节是其操舵原理,与欧亚两洲航海者的设计大不相同。轻木木筏不是通过单一的桨或船舵,而是依靠升降一连串被称作“瓜雷”(guare)的剑形船板来转向的,这些船板被安装在船首和船尾之间的原木上。“通过将其中一些浸到水里,并将另一些稍微升起来,他们成功地迎风航行,且能够改变航向或者将帆从一舷转至另一舷。”这位西班牙海军军官对这种“活动船板式的船舵”的简单结构印象深刻,他因此提议将“瓜雷”应用到欧洲人的海外运输船上,但并没有成功。


气候因素有助于从厄瓜多尔向墨西哥的北向航行以及返回危地马拉的返程航行。计算机得出的航行路线模型表明,最快的北向航线(基本都在海岸视线之内)将花费 46 天,相比之下,向南的航线则要花费 93 天。44 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从厄瓜多尔出发的最长距离与最短距离的航线之 间的季节差别,但是每年最佳的航行时间都大约是在 4 月。向南航行的最佳时间在 2 月到 4 月之间,但是相反的洋流和季风使得沿海岸的航行变得十分漫长。离开危地马拉后,轻木木筏需要航行 200 海里,随后转向东面 的圣萨尔瓦多海岸,最终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南部地区。下一段航程则是从 巴拿马湾的北端到厄瓜多尔沿海地区,两地之间相距约 400 英里。


虽然内陆航行在中美洲十分常见,但是厄瓜多尔的航海者并没有效仿奥尔麦克人(公元前 1200—公元前 300)、玛雅人(公元前 300—公元 1000)和阿兹特克人(1200—1519),这些人似乎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离开海岸的或者使用帆船的小范围航行。已知的在中美洲东海岸进行的唯一一次较大范围的海上贸易是由 13 至 15 世纪的普屯玛雅人进行的,这是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约 430—830)的高峰之后一次卓越的航行。他们的交易物品包括盐、黑曜石、翡翠、铜、绿咬鹃羽毛、可可豆、棉花、奴隶和陶器等,这种贸易连接着尤卡坦半岛北部到洪都拉斯之间的沿海地区的诸多贸易中心。费迪南德  ·  哥伦布(Ferdinand Columbus)描述了他的父亲在  1502 年的第四次航行即将结束时遇到的一幕:


幸运的是,在那时有一艘如大帆船般长的、宽约 4 英尺的独木舟到来。与其他印第安人的独木舟一样,它是由一根大树干制成的,从新西班牙(墨西哥)西部运载着商品而来。在船中间有一个用棕榈叶制成的雨篷,就像威尼斯狭长的小船一样装载着货物,完全挡住了雨水和海浪,小孩、妇女以及所有的行李和货物都存放在雨篷之下。船舷边有 25 名桨手。


普屯玛雅水手可能袭击过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沿海地区定居的居民,但是他们以及任何来自墨西哥或中美洲其他地区的人,似乎都没有向东航行到加勒比海地区的大小安德列斯群岛。


虽然这些人在南美洲定居,但是在加勒比海诸岛发现的最早的考古遗迹(时间约为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并不在其南部,而是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和古巴。除了在马提尼克岛高地有一些考古发现,在温沃群岛上并没有人类生活的证据。直到公元前 11 世纪后期,当时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大概是从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穿过小安德列斯群岛,随后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和古巴。在那里,新来者带来了制陶技术。尽管 这次来自南美洲的迁徙活动可能主要缘于人口压力,但环境因素在 7 世纪或 8 世纪后期巴哈马群岛被殖民的过程中仍是不可忽视的。巴哈马群岛是一个盐资源丰富的地区,泰诺文化于 10 世纪末兴起。当西班牙殖民者于15 世纪末到达这里时,泰诺人仍处于占据大安德列斯群岛的土著部落首领的统治之下。由于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的到来,该群岛上的人口超过了承载负荷,大量美洲土著居民死于疾病和战争。他们的历史很快就消失了,前哥伦布时代的加勒比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都已经永久地消失了。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李鸿章鲁迅聂绀弩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特朗普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2016年最受欢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