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给你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应急管理  ·  引以为戒!这种行为真干不得→ ·  17 小时前  
读嘉新闻  ·  定了!嘉兴中小学开学时间→ ·  18 小时前  
读嘉新闻  ·  定了!嘉兴中小学开学时间→ ·  18 小时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广东一地突发大火!仍在扑救!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渴望放飞自我的年轻人,周末闲不住了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1-11 12:2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城市生活中年轻人的社交状态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社交出口。文章从人类学家项飊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孤独感和社交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年轻人对社交方式的转变和他们在面对社交压力时的努力。文章还介绍了哈佛大学的一项调研结果和英国学者提出的“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的概念。最后,以大众汽车举办的集市活动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线下活动来增强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代城市生活的孤独感与社交需求

年轻人感受到的孤独和社交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社交方式来寻找出口。

关键观点2: 年轻人的社交方式转变

年轻人从传统的面对面社交到数字化社交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关键观点3: 社交压力与努力

年轻人在面对社交压力时如何寻求平衡和释放压力的方法,包括通过户外运动、音乐节、创意市集等活动来寻找线下社交机会。

关键观点4: 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与公共空间建设

英国学者提出的“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营造更宜居的城市空间。

关键观点5: 线下活动对增强城市生活幸福感的作用

以大众汽车举办的集市活动为例,展示了线下活动如何增强年轻人的社交体验和生活幸福感。


正文


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让人孤立为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在学校、公司和住处间重复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人类学家项飙指出,当生活完全被“时间暴政”所支配,我们感知世界, 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 具体可感的身边事物,不再成为理解生活的基础。不知不觉间,“附近”消失了。[1]


生活在这样枯燥的城市空间中,难免茫然:


一方面,和人产生连接只需要一条消息,触手可得;另一方面,心中总感到非常孤独无援。


谁说这日子好的?这日子可太坏了!



孤独的城市生活,

年轻人也受不了



“Z世代”作为网络原生的一代,经常被打上“线上社牛,线下社恐”[2]“冷漠疏离”的标签。


的确,随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3],“乡土中国”式的地缘、血缘关系正在不断弱化。和父母相比,年轻人的社会交往呈现出新的形态,社交需求和人际欲望降低的同时,变得更加注重社交边界感和社交距离。[4]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不需要社交。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面向1333名青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点赞之交”“游戏搭子”等轻量化方式进行社交,排遣孤独。


其中,40%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方式“效率高成本低”,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这样不必投入大量精力时间维系情感(54.4%),是重视边界感和私人空间的体现(50.4%)。[5]




这两年城市里流行的各类户外运动,也是年轻人努力打破社交孤立的尝试 / 图虫创意


矛盾的是,在同一项调查中,受访的年轻人们又同时表达了对这类“快餐社交”的忧虑,包括导致缺少知心朋友(63.5%)、陷入圈层茧房(57.9%)以及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47.0%)等。[5]


一边实践着浮皮潦草的社交,一边期待深度关系,是因为年轻人太没定性吗?实际上,这不只是某几个人的心理感受,而是一种具体、普遍的时代症候。[6]


2023年,美国卫生局局长穆尔蒂(Vivek Murthy)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孤独流行病》的长篇研究报告,将“孤独”列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报告指出,过去20年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与朋友的直接社交互动普遍减少。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受影响最大,与朋友的线下相处时间降幅达到70%。[7]




通过音乐节、创意市集等潮流文化活动,年轻人找到在线下找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同好,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活的原子化状态 / 图虫创意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研同样指出,年轻人的孤独不是错觉。5400名受访者中,36%的人表示自己“经常或时时感到孤独”,而在18-25岁的年轻受访者群组中,这一比例攀升到了61%。[8]


“建立关系的便捷”和“实际关系的萎缩”,成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将这种状态概括为“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她认为,如今通行的网络社交,本质上是一种单薄、碎片化的“弱连接”。[9]


被卷入其中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了真实世界中复杂的关系,最终被迫成为“独自坐在电脑屏幕前的,眼盯手机界面的,与世隔绝的、分散的‘隐蔽青年’(Hikikomori)”。[10]




社交媒体的普及虽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却也导致了直接社交的显著减少,特别是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大幅缩水,是数字时代人际交往症候的体现 / 图虫创意


那个回复敷衍的“人机朋友”,可能只是一名疲于奔命的职场新人,能量耗尽,只能用表情包草草结束对话。而工作日消失、周末更是不见踪影的“纯恨战士”背后,或许只是被生活捶打得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的流泪猫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今的“浅缘社会”,其实不是年轻人退出社交的佐证,而恰恰是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保卫生活、坚持和人建立连接的结果。[11]


并且,怀抱着强烈的脱困意识,很多年轻人已经在试着改善孤独的处境。


前有“citywalk”社交媒体单平台搜索量半年暴增30倍[12],年轻人从“附近500米”开始,重新发现关于混凝土森林的一切;后有培训夜校回春,年轻人涌入“成人兴趣班”,重拾上小课、讲小话、交朋友的单纯快乐。



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都是市集给的



当然了,要想疗愈“社会病”,不能光靠个体实践。


英国学者斯韦茨(Thwaites)等人就提出了“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Socially Restorative Urbanism)的概念,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缓解社会原子化问题,营造一个更宜居的城市空间。 [13]


与此同时,不少城市都意识到了在空间的“功能性”之外,重新唤回“生态性”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魅力体现在其自然景观上,也体现在文化设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上。良好的自然景观及文化设施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加多彩的体验,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活力 / 图虫创意


在欧盟的“100%青年城市”(100% Youth City)、加拿大的“青春城市指数”(Youthful Cities)等项目中,城市设施和空间建设成为了考评维度之一[14][15],够不够“好玩”(playful),不容忽视。


比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年轻群体免费开放的比例如何,是否有丰富青年日常休闲体验的消费与娱乐场所,在打工人的行动路线上,能不能设置一些无边界公园、开放式绿地、高品质步道,等等。[15]


光有大尺度的公共设施还不够,在框架之下,还需要集市、展览、演出、网红打卡地等更加灵活的休闲场地作为补充[16]。它们就像零零星星的地面植被,不断丰富着城市空间的细部和层次。


而年轻人们也用脚投票,直截了当地证明了自己对这类场地的喜爱。主流消费点评平台数据显示,相较前一年,2023年“集市”的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00%,评价及笔记条数增速达91.2%,评论量增速达99%。其中,20-35岁的年轻消费者占比超过七成。[17]




近两年兴起的城市文化市集,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一些人因此成为了拥有副业的“斜杠青年”,更多人则借此激活了幸福生活的灵感 / 图虫创意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一年,全国多个商场空间就举办了超过 1000场与市集相关的主题活动。今年5-7月,光上海一个城市,就在3个月内密集举办了至少85场市集活动。[18]


不需要规划详细的“特种兵行程表”,也不用从无数探店广告中打捞攻略,漫游着路过,闲逛着相遇,是的,这届年轻人有自己的高品质版“赶大集”、“轧马路”。


在集市里,你完全可以幼稚一把,毕竟放眼望去,专注于扭蛋机的成年人似乎不止一个?诸如傍晚喝咖啡这类“妈见打”行为,和一群人一起做,不仅不心虚了,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档次上调了一个level。


在线上时只能通过名字想象气味的香薰,闻起来原来是这样;甚至,拥有一些小众的体验也未尝不可,比如在现场乐队的伴奏下,试驾新车……




后备箱市集,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逃离庸俗的出口。汽车品牌ID. 与众赋予我们自由的同时,也引领我们驶向梦想的远方


学者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写道,消解现代性孤独的方式之一,或许就是重归线下——像一位18岁的年轻受访者所说的,面对面接触,“给予彼此全部的关注”。[9]


开启社交,或许只需要擦肩而过时的一次眼神确认:


嗨,竟有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去集市!

掌握生活的主导权



上周末,在杭州城西银泰城,ID. 与众举办的这场“与众不同的金喜集市”,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摆脱单调生活的出口。


大众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ID. 与众”敞开尾箱,载上宠物、咖啡、美食、鲜花、香薰,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能量场。在这里,放松才是唯一的目的,“悠闲”“晃荡”就是独家的行为准则。年轻人在线上来不及说出的感受,独自在办公室和出租屋难以释放的情绪,都找到了共振频率。


与众生活,就是以汽车为出发点,一同探索城市当中的曼妙角落。


这让人联想到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理念。


早在上世纪初,他就预见了未来人口将向大城市涌入的流动趋势,因而提倡对城市功能进行分区,汽车也因此成为连接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关键工具。在柯布西耶的设想里,交通不只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工具,更是城市的“血管”。[19]




四通八达的杭州涌金立交桥,像血管一样引导人们在城市里穿梭 / 图虫创意


向往自然生活的年轻人,可以周末开车,去郊野公园露营、踏青,追求时尚潮流体验的,也可以前往繁华的商业中心,体验与时代同频的活力与动感。汽车,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延伸。


而大众作为老牌车企,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用户生活方式的变迁,始终用更年轻的产品,承托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大众吗?”“黑金配色还挺高级的!”在ID. 与众的线上直播间,年轻网友们隔空喊话,“刚刚那个AI智能伙伴,能再表演一下吗?”


与传统大众产品不同,ID. 与众源于ID. 系列,却更为年轻出众。




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里,ID. 与众为我们提供了与众不同的灵感火花


设计理念上,ID. 与众以驾驶者为中心打造了怀抱式座舱,为驾驶者在繁忙之中提供一个舒心安逸的私人空间;流线型的时尚外观则瞄向远方,带领我们随心所欲地融入到城市生活的浪漫与自由。ID. 与众所带来的,正是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融合交汇的灵感空间。


同时,首次搭载的Travel Assist 3.0全旅程驾驶辅助系统,配合Emergency Assist 3.0紧急辅助系统,带来极致的驾驶操控体验。流畅丝滑的同时,也能让你在疲惫时喘口气,解放感官,全身心感受路上的生活细节。


在金喜集市参与试驾的工程师还指出,对于纯电车,续航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现在开的这辆是Max高性能版,CLTC续航达到555km。像Pro长续航版、Ultra长续航版这两款车型,CLTC续航甚至可以达到614km。”




ID. 与众的出色性能,带给现场试驾的年轻人惊喜体验,也拓展了关于生活幸福感的更多想象


受到年轻人关注的AI智能伙伴——3D Avatar,也是ID. 与众个性化配置中的重要一部分。


无论是首发搭载的ID.S 5.0车机系统,支持形象定制、真人语音克隆的AI智能伙伴,还是运动、经济、舒适、个性化和动态牵引5种驾驶模式,适配不同的生活灵感,让每一次出行都与众不同。


再搭配16.99万的起售价格,ID. 与众为年轻人提供的正是一个逃脱枯燥与疏离的生活出口。领航都市新生活,就是和ID. 与众一起,踏上这趟充满灵感与美学的极致之旅。


满载治愈和幸福的“金喜集市”,是ID. 与众赋予都市生活的自由格调。无论是在集市中邂逅惊喜,还是驾车,年轻人拥有了探索未来的更多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