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边,被惹得心浮气躁的投资人,叫喊着“退钱”,另一边,平台百般解释——双方架在这个节点上,谁也难以退让。
退出机制真的毫无破解之道吗?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股权的交易流通”,齐轩类比IPO,如果这些创业型公司的股权,也可以做当像IPO一样流通,就彻底解决了周期长的问题。
齐轩发现,有一批高净值的用户,自行在地下成立了多个“股权交易平台”,进行股权转让,加速流通。
但这毕竟是灰色的,且相应的规则制定、定价体系,都难以服众,“大多没有做起来”。
实际上,这不是创业公司就可以建立的庞大系统,而需要政府和监管的介入。
“当时行业提出了无数设想,比如,建立第四板,都是理想化的解决方式”,齐轩称,整个行业都在翘首以盼,期盼规则出台。
“整个行业都仰着一张小脸,眼巴巴盯着,希望能有监管的助力,让退出机制更完善”,齐轩称,但没人知道,要等多久。
此时,行业已有很多平台撑不下去了,原因是,股权众筹的盈利,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当时的平台方,唯一的利益来源,是收取服务费或者管理费。
一般服务费只融资额的2%到5%,比如说融资额1000万,一般小平台只能收到20万的服务费。
说得不好听点,20万的费用,还不够这个项目调研的成本开支。
而很多平台也开始采取“领投+跟投”的方式,平台自己,也参与到项目之中,但是和投资人一样,他们同样也要面临回报慢的弊病。
“很多平台就是等不来监管,自身造血能力也不足,被活活拖死了”,齐轩称。
兵败如山倒,行业急速退潮,巨头们也淡淡离场,繁华如烟消散,两年恍如一梦。
“当年的近300家平台,基本全部离开,转型的、倒闭的、沉寂的”,子野看到,行业中还有百来家平台尚在运转,但这些,已离最开始的股权众筹,越来越远。
“这些平台在运营过程中,沉淀了一些比较理性的、高净值的投资人,平台已安心围绕这些投资人服务,类似基金的模式,这些投资人类似LP”,子野称,此时的股权众筹,已不是2C的众筹。
基金的模式,早已有之,此时大多股权众筹平台,成为“四不像”。
行业一度出现了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股权众筹就是一个伪命题;另一派认为,股权众筹模式并无问题,就是降生得太早。
在美国,法规健全、投资环境相对理性,股权众筹已做得颇为成功。
而这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跑完一个周期的模式,基因天生就如中国的大环境不匹配。
投资环境的投机、不理性,体系不健全的土壤上,难以滋生出一朵需要长时间养殖、精心呵护的花朵,它只适合速成、功利的植被。
“恐怕还需要5-10年,投资人趋于理性,法规健全之后,也许股权众筹还能再战江湖”,齐轩称。
就在行业哀鸿遍野之际,却又有逆流而上者。宜信成立了“宜天使”,宜信CEO唐宁也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看好股权众筹。
而就在近日,数月没有更新的百度百众,突然上线一个新的项目。
行业并未彻底衰败,在灰烬中缓缓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