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鬼脚七
鬼脚七,真名文德,自媒体人。做自己,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失权者:难得的好书,绝版复活! ·  2 天前  
洞见  ·  比猪更怕过年的,是中年人 ·  2 天前  
洞见  ·  立春:唤醒自己的60种方式 ·  3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鬼脚七

如何学习文言文(下)

鬼脚七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7-03 23:34

正文

(看此文之前,你应该先看看: 如何学习文言文(上) 如何学习文言文(中)  )

6、从精选到全本,从简本到集注,从集注到原文

古代经典不同的版本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文字内容都有不同。选择什么样的版本,很重要。这里说一下我的原则。

对于比较厚的书,可以先读“精选本”。例如《诗经》、《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精选本的好处是,可以快速了解作品的精华,而不至于碰到一些偏僻的文章,因枯燥无味而放弃。读完精选本,过一段时间,可以再读全本。经典作品,一定要读全本。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决心,一开始就应该读全本。老实说:我现在不喜欢精选本。有的精选本甚至不告诉读者这是只精选了某些篇章的版本,很让人讨厌。

读古代经典,我一开始不看详细解读。例如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写得很好,对《论语》《老子》有很不错的解读。但我不建议一开始看这些书,而应该看《论语》的简本。简本就是除了原文以外,只有字词注释或者白话文翻译。这样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看完简版后,可以看集注版本 -- 集合了很多前人注解的版本。集注的书一般比较厚。看完集注之后,再看一遍原文。这之后,可以看任何人的解读了。

如果不看集注版本,也可以选某个经典注解版本。如朱熹注《四书》、郭象成玄英的《庄子注疏》、焦循的《孟子正义》、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等。这样的好处是,不用看太多的注解,知道了最典型的解释。

尽量不要看现代人注解的经典(如果鬼脚七写《论语》解读的书,价值就不大)。并不是现代人比古代人差,而是当代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一开始没有判断力,容易被带偏。而古代人的解读,经过了历史的长河,那些价值低的解读,早被淘汰。也不要看那些“极端”的解读,类似“《红楼梦》的颠覆式发现”,“《老子》之前解读都是错的”,“人们之前根本没有读懂《论语》”...... 这类哗众取宠的文章和书籍,都是歪道,没有例外!不要看,也不要讨论!

一切傲慢,都来自于无知!

7、从一遍到多遍

经典,一定要看多遍,有助于学好文言文。

熟读之后,文章中的字词句篇,都会有深刻印象。增加了词汇量,同时熟悉了语法结构。更重要的是,熟读某个经典后,让我们的生活会深受其影响。熟读到什么程度?可以背下来应该算熟读了吧。但背下来不是目的,熟读才是目的。

很多国学大师,也是专门研究某一部经典。段玉裁一辈子研究《说文解字》;据说马一浮重点研究《楚辞》和《文心雕龙》;江味农居士一辈子研究《金刚经》,写出的《金刚经讲义》详细无比。听说苏轼特别偏爱《庄子》,其写作深受庄子影响;归有光熟读《史记》,终成一代大家;黄庭坚专攻杜甫诗,得其真传......

当我们喜欢某部经典,只研究这一部,文言文自然学得好!把这一经典所有相关的资料,都找来阅读。详细对照经典中的观点,反复品位其中的语句,让经典真正融入生活,乃至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有人一辈子都在践行《论语》,我会很佩服。如果有人一辈子都在读《孟子》,这人一定很值得交往!

再强调一遍:熟读经典,不是要求背下来。背下来,当然不错,但这并不代表什么,也不要以此骄傲。这个电子化的时代,背书的工作,我们还比不过一部两百块钱的手机。

8、一些其它问题

方法基本讲完了。这里回答一些问题。

如何带领孩子学文言文,读经典?

答:我不知道。我不强迫孩子去干这些,他们有学校老师教啊。我要做的是,自己学文言文,读经典。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一些影响。我总觉得,自己不做而逼孩子来学的方式,虽然能获得短期效果,但长期没什么用。孩子一开始总在模仿,后来有了自己的思想后,又开始叛逆,变数很大!从自己做起吧!

学文言文要不要做笔记?

答:我很少做笔记,但会标注某些偏僻字的读音,也会在读书时写一下自己的感慨。如看到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我在边上写道:“真是一个纯粹的人!”我比较随性,希望保持读书的快乐。如果有人觉得做笔记能让自己快乐,那也挺好的,但我不是。

如何让自己对经典有兴趣?

答:不知道。有个故事可以看看:

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 龚明之《中吴纪闻·苏子美饮酒》



要不要把经典中的每个字词都搞明白?

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而且对不同的书也不一样。我读《聊斋志异》,遇到不懂的句子,很少仔细琢磨。但读《离骚》的时候,我会认真看。读第一遍的时候,我会不求甚解,但读第二遍时,我尽量不放过。有篇短文,我们可以自己体会: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能不能推荐一些经典的书单?

答:这三篇文章中已经推荐了不少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金刚经》、《六祖坛经》、《史记》、《左传》、《战国策》、《诗经》、《楚辞》、《世说新语》、《东坡志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古文观止》等我们把这些书读完了,自己就知道该读什么书了。至于这些书应该读什么版本,我也还没有全面考察,你自己到网上搜索吧。

其实,我不太推荐《古文观止》。这本书收录了两百多篇从古至今的经典文章,但读起来跳跃太大,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主题。这对学习文言文,不是好的选择。如果那些经典都读完后,再看《古文观止》意义又不大!

这里少提到诗词,诗词欣赏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之所以提《诗经》和《楚辞》是因为这两部作品非常重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诗词是如此,对散文也有影响。等以后研究诗词时,再给大家分享。

秦汉以后的经典推荐的少,因为我现在看得少,以后再补充!


五、文言文常识

学好文言文,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到了一定阶段,会发现有不少常识需要了解。了解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这里简单列几个方面。

古代的称谓。

古代人的姓,有的是以封地来命名的。如屈原,并不姓屈,而姓芈,“屈”是封地;古代姓氏也是分开,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古人有名和字。婴儿出生后三月,父亲取名,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之时取字;古人还有别号,如王安石号半山,陆游好放翁,归有光号震川,苏轼好东坡居士;称谓中的代词也很多:吾、朕、余、予、愚、不才、不佞、妾、公、汝、子、吾子、君 ......

古代的地名。

古代地名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同朝代,地名变化大。先秦时期是分封制,秦隋之间是郡县制,唐宋时期是道路制,元代以后又是行省制。如“北京”一词,北魏时期指平城(大同),唐代指太原,宋代指大名,明代初期指开封,后来明代迁都,才把北平改为北京,北京一词才指现在的北京。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不求甚解.......

古代的官职。

不同朝代,官职的名称和职责也不一样,至今我也没记住三公九卿是那几个。不过有几个官职对阅读先秦作品很有用。司徒是治理民众的;司马是治理军务的;司空是管理土地的;司寇是掌管刑狱的。孔子就做过鲁国的司寇。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知识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八处士》



其中“参”是指参宿,“商”是指心宿,都是星宿之一。二者此生彼落,永不相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深夜书屋  ·  失权者:难得的好书,绝版复活!
2 天前
洞见  ·  比猪更怕过年的,是中年人
2 天前
洞见  ·  立春:唤醒自己的60种方式
3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4 天前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  ·  关于陈思诚出轨事件最全的八卦!
8 年前
墨香中华  ·  宝哥
7 年前
视觉志  ·  情侣之间难以启齿的羞羞事儿
7 年前
点点星光  ·  端午节快到了,致我最在乎的人!
7 年前
功夫财经  ·  郎咸平:今天会比明天更美好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