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行业近几年整体下滑的颓势不减,相机厂商们都在找新的出路,最典型的莫过于大疆收购哈苏这件事让摄影圈嘘唏不已。相对哈苏来说,过得并不好的相机厂商,还有一长串名单……
手机+相机,是下一个新模式?
大疆最近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什么叫做历史传承?一家刚刚成立十年的公司,一夜之间就有了历史底蕴。有钱就能有逼格,这个世界是很现实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哈苏也好,大疆也好,均不承认这笔收购,但事实是,交易已经成功。
要知道哈苏可是唯一登上月球的相机品牌
大疆与哈苏的合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新开始,至少两家在影像领域都是专业行家,这是强强联合。相比而已,眼下更流行手机与相机的合作。
华为P9的成功,徕卡有一半功劳,这点不用否认。正如大家之前开玩笑说的,华为手机是年轻人的第一部徕卡。在各种错位的营销下,徕卡和华为的共同利益交集在一起,华为手机逼格爆棚,加大了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刚好遇上这个疯狂拍照的年代,手机拍照功能被前所未有的关注。
徕卡给华为贴可乐标又不傻,前些年也就摄影圈对于徕卡这个品牌认知度高,如今就连60多岁的大爷都知道徕卡,要买徕卡,这难道不是双赢?
这种1+1的模式,近几年很多手机品牌都尝试过,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OPPO就和施耐德合作过,诺基亚和蔡司合作过,摩托罗拉和柯达合作过,松下则和徕卡合作过。下一个会是谁?很多人都说小米。在退烧之后,小米手机销量一落千丈,是时候搞个大新闻了。
这些相机厂商你还记得吗?
奥林巴斯
奥林巴斯的前身“株式会社高千穗制作所”是1919年10月12日在东京涩谷成立的,和现在的奥林巴斯株式会社横跨数码影像和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的庞大相比,初生的高千穗制作所只不过是个做显微镜和温度计的小作坊。之后在光学设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才在1936年推出了相机用的ZUIKO镜头。
大家熟悉的PEN系列,并不是奥林巴斯设计的第一台相机,但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初的PEN是在1959年诞生的,它是一台半画幅旁轴相机,由于是它的价格相对于同时期的高昂的莱卡相机而言,低廉得仅仅只有6000日元,当时许多日本年轻人都有钱买得起它。
而它小巧的体积,又使它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随身必备利器,在历史上有许许多漂亮而经典的照片都是由PEN拍摄的。自此也让奥林巴斯和便携相机结下了半世纪的不解之缘,放弃大体积、高性能、高价格的市场竞争,而选择便携高性价比的策略也一直延续至今。
OM-1是1973年推出的,虽然它不是奥林巴斯第一台单反相机,但是它却传承了奥林巴斯体积小巧、性价比高的特点,算是奥林巴斯迈入单反市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OM-1的后续产品也一直作为奥林巴斯的主力产品在市场销售。由此,大家应该明白奥林巴斯给无反相机命名的规则——延续传统。
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奥林巴斯内部对数码相机传感器画幅设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终内部决定使用4/3英寸的传感器尺寸,而4/3系统开山之作就是奥林巴斯2003年推出的E1。这一系统出现的初衷是追求体积小巧,然而奥林巴斯研发的一系列高性能镜头却严重违背了这一点,甚至有由于镜头过重,把奥林巴斯单反的镜头卡口拌断的事件发生。
可能镜头的问题还不至于给奥林巴斯以致命伤,但是4/3系统的像素问题却直接把奥林巴斯逼到了死角,2007年和2008年影像事业部门亏损严重。虽然2009年6月,奥林巴斯发布了自家的无反光板M4/3系统开山之作E-P1,强调卡片机的外观,单反的性能,配合小巧高性能的饼干镜头,但市场留给奥林巴斯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
2011年末奥林巴斯会计丑闻案曝光,市值一夜间蒸发超65亿美元。2012年,索尼以500亿日元买下了奥林巴斯的10%股份(约3500万股),帮助当时深陷会计丑闻问题泥沼里的奥林巴斯恢复过来。而索尼也由此和奥林巴斯有了更多的技术合作。
相机?索尼才不稀罕这个,它们要的是内窥镜技术,意图进军医疗领域,而奥林巴斯当时就是一家技术领先的医疗设备公司(顺便卖卖相机)了。
在榨干剩余价值之后,去年索尼将手中持有的50%奥林巴斯股份出售给摩根大通(仿佛看到姨夫诡异的微笑,大赚了一笔)。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虽然相机业务时隔4年之后首次实现季度盈利目标,但在市场整体看衰的背景下,强势反弹几乎是不可能了。
一家投资银行为啥要买影像公司?也许为了分拆卖大钱。话说,奥林巴斯还是有很多牛X的专利,历史底蕴也不缺,如果雷老板能收入囊中,不仅手机受益(拍月亮不是梦噢!),小蚁“微单”也能就此翻身。
宾得
说起宾得,对于资深玩家来说,还是很有感情的,它诞生于1919年,是日本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的光学品牌之一,也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研发和生产多种画幅规格尺寸胶卷相机及数码相机的超级光学大厂。在漫长的相机制造史上,曾今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现如今多次易主,所有荣誉都归于平静。
其实宾得的命运和美能达有几分相似。在胶片年代,宾得虽然谈不上呼风唤雨,但绝对算得上是个角。其Takumar镜头系列可谓历史悠久,1962年首部日本制造的35mm单镜反光相机Asahiflex I面世;1971推出Asahi Pentax ES,采用全球首创的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系统;1997年世界最初的换镜式AF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照相机Pentax 645N上市销售,这些都见证了宾得曾经的辉煌。
曾几何时,我们父辈们熟悉的海鸥、凤凰都曾经推出过K卡口的相机和镜头,甚至连宾得新的东家理光也曾经是K卡口阵营的一员。进入数码时代,宾得从没停止过对数码技术的研发,消费级数码相机也是层出不穷,但品牌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以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发展缓慢于他的竞争对手。使其很快沦为了二线品牌,昔日的跟随者今天竟成为主人,很有“风水轮流转”的意味。
2004年前后,效仿索尼与蔡司、松下和徕卡,宾得先后与卡西欧、明基等品牌“抱团”,为其提供镜头技术,然而1+1>2双赢的局面迟迟没能打开,市场认可度很低,宾得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2006年12月21日,HOYA宣布以7.71亿美元并购宾得,收购以换股方式进行,一时间业界震动,摄影爱好者更是为之动容,因为印象中HOYA不过是个低端滤镜的牌子,为何能上演“蛇吞象”的奇迹?
如果两年之后,再来看这场并购,就很容易弄清楚缘由,要知道HOYA在收购宾得之前,年收入大约是其100倍,在工业和医用领域实力很强,它看中的并非宾得在相机和镜头上的造诣,而是内窥镜和人造骨骼一类医疗器械上的技术。
在收购宾得后,HOYO对于宾得影象事业部未给予任何支持和资金上的,完全任由其自行发展,宾得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潘泰克斯”,直到2011年,理光这个新买家的出现。
这些年,理光真正推出让人惊艳的机型也就是K-1,而根据资料显示,这一机型其实早在N年前就已经研发......
宾得在光学技术上比较优秀,理光在影像技术上是强项。曾经有所期待,但这几年看下来,它们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交集,给人更多的感觉是两家公司各干各的。
理光在2013年的一份声明中说得很明白:公司目标旨在充分利用理光品牌的雄厚实力和知名度,以及宾得产品卓越的技术创新,提供世界级的消费者体验。在理光眼里,“宾得”品牌即没有“实力”,又没有“知名度”,而目前的状态似乎是爹不疼,娘不爱。卖了又如何?况且又不是第一次了。
禄来
1920年,德国工匠雷哈夫·海德克和商人保罗·福兰克在德国小镇布伦瑞克建立了一个小工厂。当时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这里日后会诞生著名的,以德国精密工业代表著称的禄莱。雷哈夫所想的仅仅是做一种比当时笨重的箱式相机操作简便的照相机。
基于这种考虑,将三镜头立体相机进行改进,成功得研制出使用6*6胶卷的双镜头反射取景相机Rolleiflex。其对于120双反的地位正如哈苏对于120单反和徕卡对于135旁轴一样无可撼动。
从二战前的欧洲到1949年的北京,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繁华喧嚣的都市街头,禄来双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摄影记者的首选。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模仿者,其中不乏美能达Autocord、雅西卡124、海鸥4A/B等经典产品。
进入六七十年代之后,面对135单反的冲击,120双反已经风光不再,被蔡司、确善能等公司踢来踢去,可以说经历了4次生死之间的挣扎:1981首次宣布破产后被来自英国的投资者购买改名Rollei Fototechnic,1984年前后再被施耐德集团购回德国,1985年禄来法国被三星收购,1992年之后Rollei德国公司又脱离施耐德,回到了弗兰克.海德克家族的手中。
近期传出消息,禄来的现任持股公司DHW Fototechnik GmbH又把禄来所属的所有厂房、器材都腾出来拍卖,产品线转移到类似于gopro一样的运动相机actioncam上(天猫有旗舰店)。
可惜了禄来这样一块金字招牌了,估计花不了多少成本就能收过来,手机厂商装饰一下门面还是挺不错的(外形逼格爆棚,双镜头又可以吹了),至于技术,恐怕就没什么能榨出来的油水了。
至于康泰时,2005年其商标的最后持有人京瓷公司停产了全线手动镜头并终止了相机事业,CONTAX最终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爱好者们口中的“大C家”也成为了历史。以CONTAX的倒下为分水岭,胶片时代结束了。
给手机摄影打上中国品牌
巨人们纷纷倒下的同时,手机摄影却成为了流行,这就是科技发展最无情的地方。当然,这也印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中国品牌的迅速崛起已经引起世界关注,不仅仅手机行业,这几天刷爆各大媒体的“中国笔头”也是一个例子。
很久以来,这件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头上,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大量的圆珠笔笔头居然还需要进口,一度被视作中国制造业的切肤之痛。如今国产圆珠笔芯终于成功,这是一种以重点产品突破带动关键技术进步的产业进化之路。中国人,可以的!
您的每次留言、点zan和分享
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