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互联网公司的“本职工作”与“无中生有”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9-02-24 20:45

正文

前两天,媳妇发了个脉脉的截图给我,聊的是在阿里压力大,以及公司对“无中生有”的要求。



所谓“无中生有”,指的是那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可能是老板交给了你一项与当前 KPI 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也可能是要求你给团队带来新的价值和利益。


正好最近在做一些和“本职工作”不相关的事,由于互联网公司相对模糊的工作边界,所以更经常发生这类情况。



#明确团队对“本职工作”的要求



拿体验设计师来说,让你设计一个需求,到底哪些内容才算是“本职工作”呢?


画流程图好像是产品经理的工作,那异常情况是不是该你来梳理?


文案规范由谁提供,运营给过来的文案始终体验不佳怎么办?


设计师需不需要了解数据从哪里获取?


页面组件化又该是谁考虑的事?


……


太多事都与体验相关,互联网公司里分工虽细,但体验、技术、运营和产品逻辑又紧密不可分。


这时,需要先向管理者明确团队的要求,或者说,看一看老板的 KPI 是什么。

·

作为搬砖小兵,老板的 KPI 里经常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让人产生一种我是真·螺丝钉的感觉。然而上升通道就含在老板的 KPI 里,在远离中心时,谁上就取决于谁向心力更强。


如果老板/团队今年的 KPI 里有“消费者感知提升”、“内容质量把控”等字眼,那需求里的文案你就不得不多看几眼了。这时,文案产出逻辑、审核机制、体验标准都得成为你的“本职工作”。在需求前期,可能你就要给产品、运营提供界面中文案的标准,后期则还要审核内容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老板/团队今年的 KPI 里有“协作效率提升”、“工具化”、“产品化”等字眼,那流程图和页面组件化也将成为你的“本职工作”。原本只要画个界面就完成的工作,你就必须考虑这个组件是不是在其他场景也能用?原本只要要求产品经理过来聊下需求,现在可能要设计一种表格,规范化不同职能之间的协作。原本运营都是人肉写文案,有没有可能把文案结构化,然后个性化自动生成?


如果老板/团队今年的 KPI 里有“新场景拓展”、“创新设计”等字眼,那你只完成上游提供的需求、做的和竞品差不多就只能是60分的水平了。也许数据可视化是个不错的方向,原本都交给技术自己做的东西,你也得来插一脚。


更高级的,就是你所创造的事能够成为老板/团队新的 KPI,不过对正常人太难了,就不多讨论。


总而言之,一般所说的“本职工作”就是那些你不得不做、不做会被开除的事。除此之外,要时刻关注老板和团队里其他同学在做什么,找到那个“核心”,找到无中生有的支点。


# 清楚自身对工作的要求



除了团队的要求以外,自己的期待也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很多事也许老板不希望你做,但你却非做不可。


尤其吧,没人保证会在一家公司待一辈子。更何况互联网 + 寒冬,有时候3年都算是老员工了。


有个朋友在公司本职是做营销、创意设计的,虽说也很受老板器重,但他一直觉得在互联网996不是长久之计。怎么办呢?他打算出国念博士,然后未来进高校当老师,开自己的工作室。


那么光对接市场部所安排的强营销需求,就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了。于是他就经常主动参与隔壁项目组的公益类项目,也拿到了不错的结果,并终于顺利在今年拿到了北美高校的设计专业 OFFER。


另一个朋友一直在广告公司工作,每年对接不同的客户,做不同的服务设计和咨询建议。但他一直想要未来去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他向在大公司工作的老同学请教,发现他们对设计价值论证、数据方面非常重视,如果你一直在做不落地的项目、没有数据验证,就很难向面试官证明自己所做设计的合理性。


从去年起,他就下定决心每个经手的项目都要额外增加一个“回访”的环节。即便公司不要求,也要去找客户问清楚最后研发的情况和上市后的效果。现在他作品集里大部分作品都有了数据效果,有的是正向的,当然也有的是负向,这都没有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