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那句话,说的倒是实在:成年人不分对错,只看利弊。
今天是记者节,我离开媒体行业已经很久了,今天醒来,依旧被各种刷屏,各种当下或者曾经的记者都来感慨几句,作为见证历史见证当下的记录者,这个工种确实有太多故事。
我也来说两句。
媒体这个行业,是无法定性的,媒体人更是。这个行业的鱼龙混杂,向下可衍生的阴暗底线,和向上可探索的空间高度,都比其他工种来的直观。
我用几个好好坏坏的故事,来串这个复杂吧。
故事一:你们有戴森空气净化器吗
逢年过节,一些企业公关部就会给对口的记者送一些小礼品。恰逢端午节,某个名声不好,但是特别赚钱的公司的公关部总监(这种公司是最需要公关的),给一个商业财经媒体的记者打电话:你好,XX,端午节了,我们公司准备了一些大闸蟹粽子的礼品券,您方便给我地址,我给您寄过去。
大记者(其实没入行两年)直接问:我不要礼品券,你们有戴森空气净化器吗?
公关总监一愣,也不好回绝啊,于是说,我找找我们库房有没有。挂了电话。
一个礼物要五千多块,他决定不了,于是去请示分管的副总裁。这个副总裁也是媒体高管出身,刚刚转行当公关,他平素是个大方的人:“这么敢要?他们家报纸影响力还算挺大,算了,你去给他买一个吧。”
几天后,舆情发现,这位记者署名的一篇关于这家公司的负面稿依然登了出来。
那个副总裁的反应非常可爱,舆情跟他汇报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摸着脑袋嘟囔的说:空气净化器不是已经收了嘛,怎么还写。
故事二:分手后,出人头地的报复
当记者真的很穷,穷也就算了,天天跟商业大佬打交道,这种出门五星级,回家五环外的精神与现实落差不是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如果一对情侣都是记者,这种矛盾就更加激烈了。如果这两个记者还都是top2名校毕业,那就更更更激烈了。
见证历史,可能是一些人的理想,但现实这关怎么过?
这对情侣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毕业的,他们报道能力极为出众。尤其女方,年纪轻轻,就已经报道了许多重大商业事件的独家。可以说,财经媒体无人不知晓她的名号。
但是,你也知道的,年纪轻轻,能力出众,脾气都好不到哪里去。而这位女侠还是那个以火爆脾气著称的地域人口。(火爆到公交车坐过站都要跟司机打架的地方)
所以这对情侣在一起的时候,纷争自然难避免。你也懂得的,笔杆子吵架,言辞犀利,直指痛点,而贫穷,不赚钱这种痛点,很难不被提起。久而久之,男生受不了了,想想自己也是准精英的骄傲,如今却被挂上男人最经典的羞辱:穷。
分手,出国留学。毕竟是精英,几年后,去了一家国外著名的投行,年薪数百万。
但是男生放不下当年的羞辱,一直想要找机会扳回来。
于是,他在离职的媒体同事群里,丢出了自己的薪资单,说,有些人曾经说我,这辈子都赚不到20万。如今不过是我的月薪罢了。
不幸的是,那个媒体本身就是中国顶级财经媒体,所招的人,要么二代出身,要么身怀理想的精英。众口回怼,这事儿尴尬收场。
而女方,其实私下早有许多企业开出高年薪来挖她,只是人家一直拒绝罢了。只是她想要记录国家商业历史进程的理想,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毕竟这份职业,太穷了。而对于普通家庭出身,又具备天赋异禀能力的人来说,疏于物质的理想,是奢侈品。
故事三:半年前,我们还是一个战壕里打仗的兄弟
一场人事变动,一个财经媒体团队分崩离析,大家各奔前程。所幸,团队人业务精进,每个人都谋得一个好前程。
有人去了巨头公司负责公关业务,有人继续自己的媒体生涯。
为人所不知,国企内部对于负面舆论的反应最大,但同时由于国企本身的老旧体系,导致并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白了,就是,高层对负面很敏感,但是又不批钱搞公关。下面负责公关的人压力可想而知。
而前面提到的这个财经媒体团队解散之后,记者A去了这样情况的国企负责公关业务。
原来的另一个同事B,去了另一家报纸继续做记者。不过这家报纸,内容和经营不分家,也就是说,需要记者承当经营业务。
B自然想到了老同事A,上门谈广告合作。老同事彼此了解,所以A极力促成。前文说了,国企人事复杂,最终这事儿无法推进。
A告诉B结果之后,B冷冷的说,哦,那这样,下次你们公司万一有一些负面,我就不好协调了。
某日,凌晨,B给A打电话,我们明天有一篇关于你们的报道要上线,现在要付印了。
A说,有办法解决吗。B说,可以买广告文替版面。A说,你们还有多久要付印,B说,2个小时。
国企的繁杂,凌晨深夜。A上哪去解决。
后来A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情绪。几杯酒下肚,另一个同事C,不无哀伤的说:哎,半年前,我们还是一个战壕里打仗的兄弟。
有一首歌叫《最佳损友》,里面有几句歌词写得很好:
但是命运入面 每个邂逅
一起走到了 某个路口
是敌与是友 各自也没有自由
位置变了 各有队友
。。。
有没有 确实也没有
一直躲避的藉口 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 在最后 变不到老友
不知你又有没有 挂念这旧友
或者自己 早就想通透
最后,以上故事,皆是胡说八道,请勿对号入座。
熊市攒本金计划:实盘播报,过去三天,指数略有下跌,但是不明显,所以我3天加了3次1万元。定投就是越跌越买就是了。
我发起了一个熊市攒本金计划。具体情况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