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听本节目,请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
↓↓↓
阅读原文
近日,号称世界最先进的俄罗斯第四代核潜艇“喀山”号下水,引发广泛关注。俄罗斯是世界潜艇大国,其任何一代潜艇都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深海霸主。但其潜艇发展史上也曾有过难以抚平的伤痛。2000年8月12日,被誉为“深海巨兽”的俄罗斯当时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突然沉没。
那么,这艘当时最先进的核潜艇为何会沉没?为了营救被困在潜艇内的118名艇员,俄罗斯军方在接受外国打捞队援助和保住本国军事机密之间陷入了怎样进退维谷的境地?潜艇沉没后,又是谁神奇地关闭了潜艇上的核反应堆,避免了一场严重的核泄露灾难。本期军史解密,李涵为您讲述:俄罗斯“深海巨兽”沉没之谜。
2000年8月12日上午11点28分,俄罗斯最大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北冰洋上爆炸沉没了。“库尔斯克”号是当时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它的许多设计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995年加入俄海军北方舰队服役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排水量1.39万吨,艇长154米,高18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潜艇最大潜水深度为300米。该核潜艇能够携带24枚可装载核弹头的反舰巡航导弹。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该艇在不添加任何燃料的情况下能够在海上持续航行120天,最多可载员135人。潜艇内部分为9个防水隔舱,出现意外时可以关闭防水隔舱的舱门,让潜艇没有受损的部分还能继续运转。
这样一艘设计先进、装备精良,抗打击能力超强的核潜艇怎么会沉入大海呢?事实上,“库尔斯克”号出事的过程就很蹊跷……
根据俄罗斯军方公布的资料,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参加了一次在巴伦支海举行的军事演习。11点25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准备向演习目标发射鱼雷。此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便与指挥舰失去联系。一开始,指挥舰以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通讯设备发生了故障,于是下令每隔30分钟呼叫一次“库尔斯克”。然而,呼叫一直没有得到应答。
直到8月12日下午13点,也就是失去联系1个半小时后,指挥舰还是没有得到“库尔斯克”号的任何消息。演习指挥部这才感觉问题严重,立即向参加演习的所有军舰发出命令:关闭发动机,保持安静,这样做是准备通过声呐探测来判断“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准确位置。一时间,巴伦支海一片寂静。所有舰艇上的声呐设备开足马力,搜寻着“库尔斯克”号发动机运转带来的蛛丝马迹。可是此时,巴伦支海海面下,同样是一片寂静。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踪的消息立刻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同时也引发了美国海军和“北约”的高度关注。挪威北部的卡拉谢克地震观测台还记录到了8月12日11点28分至11点30分来自巴伦支海海域的两次地震波。这使“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失踪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俄罗斯海军竭尽全力搜寻“库尔斯克”号的同时,西方各国海军也都派出舰艇开始搜索“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行踪。西方国家为什么对失踪的“库尔斯克”号有这么大的兴趣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承载着俄罗斯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高科技秘密。西方国家谁第一个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具体位置,谁就能拥有近距离接触核心军事机密的机会。第二个是出于安全考虑,如果“库尔斯克”号上的两座核反应堆发生核泄漏,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于是,在搜寻“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20多个小时里,俄罗斯海军与西方海军在巴伦支海域也在进行着一场秘密的角逐。
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总部失去联系20多个小时之后,俄罗斯海军派出的深水营救装置“警钟”号微型潜艇在距海面108米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已经悄无声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这让俄罗斯军方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是如何尽快营救潜艇内被困的官兵,俄罗斯军方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俄罗斯军方派出的“警钟”号微型潜艇开始沿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外围进行声呐搜索。结果在第9隔断舱的位置听到了轻微的敲击声,这似乎说明艇内可能还有幸存的官兵。但是在失事的潜艇内,水兵们能坚持多久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核潜艇内的供氧情况。“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氧气主要是通过制氧机制造。但如果失去了动力,制氧机也就无法工作。不过,就算制氧机无法正常工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的氧气也应该能保证100多名艇员使用10天。也就是说,潜艇内幸存官兵的生死就取决于这宝贵的10天!救援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此时,英国,挪威等一些国家主动提出要帮忙救人,帮助打捞潜艇,但都被俄罗斯拒绝了。俄罗斯军方的施救工作从2000年8月13日开始。在这次救援过程中,共有4台救援装置在事故现场轮流作业。但是,救援装置7次试图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第9隔断舱的逃生舱口对接,却都没有取得成功。对接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海底水流湍急,能见度低,第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壳体破坏严重,对接口变形。
在施救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救生舱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逃生舱口成功对接过,但第9隔断舱逃生舱口破损过于严重,接口始终不能完全密封,导致海水无法被抽出,因此救生舱中的操作员难以进入通道作业。最终,这次对接也宣告失败。
一直到8月16日,救援工作仍没有进展。但艇内幸存官兵的生存状况却不允许俄罗斯军方再瞻前顾后!面对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俄罗斯军方决定,接受其他国家出手援救的要求。
留给救援工作的时间只剩下6天了。可是此时,赶来援救的西方船只和救援人员距“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巴伦支海海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直到8月20日,事发8天以后,英国和挪威的救援人员才赶到了事发海域。
根据潜艇内的氧气储存量来计算,应该还够幸存的官兵支持两天。
8月20日,距听到艇内敲击声已经过去7天了。如果艇内官兵还得不到及时救援,将凶多吉少。救援人员到达失事海域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此时已经探测不到艇内还有什么生命迹象。
8月21日,挪威潜水员终于打开了第9隔断舱的舱门,但此时第9隔断舱内已经充满了海水。舱内水兵已全部遇难。
根据俄罗斯后来公布的调查报告,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后,118名官兵大多数是当场死亡的。及时撤离到第九隔断舱的23名官兵在挣扎了8个小时后也全部遇难。2000年8月13日,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总部失去联系20多个小时之后,“警钟”号微型潜艇探测到的艇内敲击声很可能只是声呐兵的错觉。
此时,俄罗斯当局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多方压力。如何找出“库尔斯克”号失事的真正原因?怎样防止某些“北约”国家乘机获取“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核心机密?还有就是如何排除核泄漏的隐患?这一个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俄罗斯政府面前。
俄罗斯政府最终做出决定——2000年10月18日前后开始打捞遇难者的遗体,2001年内打捞出潜艇。
2000年10月21日,打捞遇难艇员遗体的工作正式开始。打捞员由俄罗斯和挪威的18名潜水员组成,两国潜水员轮流工作,每3人一组。在割开“库尔斯克”号艇壳之前,打捞员们的首要工作是搞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是否安全,特别是要确认两座核反应堆是否发生了泄漏。
打捞员首先在第8舱,即核反应堆隔舱的艇壳上钻了一个小洞,然后把摄像机放了进去。摄像机拍到的情景让打捞员和水面指挥官松了一口气——核反应堆舱没有异常现象。水面平台上的专家对打捞员带出的水样进行测量后也断定,“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部没有核辐射。这意味着可以进行钻孔作业。
2000年10月25日,俄罗斯军方向打捞员下达了进入潜艇的命令。这是自“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以来,首次有人进入该潜艇。俄罗斯为了保证军事机密的安全,与挪威方面达成协议,只允许俄罗斯潜水员进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部,外国人员则在核潜艇附近待命支援。
俄罗斯潜水员在10月25日下午17点左右进入了沉没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此时距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了。
潜水员行进4米后,仍然没有发现遗骸。由于他的潜水服比中央过道宽,因此未能深入第8隔舱,但他看到第8隔舱的下舱口紧闭,而且无法将其打开。与此同时,其他潜水员打开了第9隔断舱的救生口,向里面输送了吸捞悬浮物的软管。经过数小时搜寻,潜水员终于发现了3具遇难者遗体。
当潜水员在光线很暗的潜艇内摸索前进的时候,支离破碎的潜艇设备和锋利的铁架子随时可能划破潜水员身上的加压服或者切断他们的供气管,这项工作本身也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
2000年10月26日,潜水人员再次在潜艇内找到了9具尸体。同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打捞工作又有重大发现:潜水员找到了海军大尉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的遗体,并在大尉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封他写给自己妻子的遗书,这份遗书证明潜艇爆炸后至少还有23人活着!”
最后,艇上遇难的118名官兵中有12人的遗体被打捞出来。俄罗斯政府为这12名殉难官兵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但是,根据“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编制,艇上应该还有106名官兵的遗体。
2001年7月9日开始,俄罗斯政府动用近3000人,耗资大约7000万美元,借助荷兰打捞公司的帮助,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打捞技术对“库尔斯克”号艇体进行打捞。
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某些“北约”国家的军舰一直在进行跟踪侦察。为保住秘密,俄罗斯进行了多方位的安全防护。俄罗斯北方舰队出动了以“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乌斯基诺夫元帅”号巡洋舰为首的十几艘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的5架直升机和2架运输机组成的庞大“混合舰队”进入预定区域;在看不见的水下,还有攻击型潜艇警戒。俄罗斯军方还声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海域就是禁航区。为了引起某些“北约”国家的重视,俄罗斯军方命令北方舰队定期通过无线电向各国重复这一信息,并授权自己的军舰定期在禁航区内实行“预防性爆破”。
经过不懈努力,历时3个多月时间的打捞工作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10月2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终于在罗斯利亚科沃的浮动船坞上浮出了水面。10月23日,俄罗斯调查人员首次登上了被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据俄罗斯电视台后来公布的画面显示,“库尔斯克”号的毁坏程度惊人!整个艇身面目全非,舱里堆满了金属碎片和扭曲的机器零件,内部装置几乎全部损毁。
2002年7月27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呈交了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库尔斯克”号沉没真相即将公诸于世!
那么,事故发生时,118名官兵为何无一生还?又是谁在死神来临的刹那,果断关闭了两座核反应堆,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呢?
调查委员会根据在潜艇内找到的录像带、录音带和潜艇的自动记录装置,也就是潜艇的“黑匣子”,还原了事故发生时的情景:
2000年8月12日演习那天,“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一些级别较高的军官在2号舱中央操纵台上,指挥着潜艇。其他水兵则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大部分官兵都集中在潜艇的第1和第2隔舱。
当天上午11点25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接到总部的命令,开始准备发射一颗练习鱼雷。11点28分,这颗鱼雷突然发生爆炸,随着一声巨响,潜艇剧烈晃动。霎时间,第1和第2隔舱成了一片火海,在发射阵位的艇员当场被炸死。
爆炸的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开始缓慢下沉。当时,潜艇上携带的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这些鱼雷就会自动爆炸。
上午11点30分15秒,也就是首枚鱼雷爆炸2分15秒后,更严重的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第二次爆炸的能量远远超过第一次,相当于一次里氏3.5级地震的威力,也就是这次爆炸被挪威奥斯陆地震研究所探测到了地震波并误以为是发生了海底地震。潜艇上的118名官兵,绝大部分在这次爆炸中当场死亡。爆炸引起的火灾导致艇内温度不断升高,许多耐高温材料都熔化了。这时,海水也顺着第1隔舱被炸出的窟窿迅速涌入艇内。
爆炸产生的超音速冲击波还击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成功地吸收了大部分的冲击波能量,舱壁也阻挡了部分冲击波。这成功地使核反应堆免遭破损。
2000年8月12日13点15分,也就是爆炸发生后1个半小时后,幸存的23名艇员冒着浓烟,趟着渗入的海水撤到了第9隔舱。他们试图打开救生舱盖,但没有成功。正是在这个时候,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写下了那份遗书!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没有发生核泄露,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虽然该潜艇没有携带核武器,但潜艇上两个核动力反应堆合计携有重达3吨的放射性铀元素。潜艇沉没后,如果核反应堆没有被及时关闭,那么出事海域就会发生严重的核泄漏。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生态专家指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位置,深度不到200米,如果发生核泄漏,所有海底生物和植物都会感染上核辐射,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鱼均有可能吸入辐射,吃了这些鱼的人,随时会患上癌症。
事后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两个核反应堆在爆炸发生之后被神奇地关闭了。它是被谁关闭的呢?尽管没有确切的材料支持下面的一种说法,但许多俄罗斯人都愿意相信,那是第9隔舱的23名水兵在最后时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