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志轩
李志轩,笔名吕游,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与应用专家,主要研究实施“旅游+金融+互联网+旅游商品+新能源客车+导游”等跨界商业模式。对旅游企业的“营改增”、新三板挂牌、IPO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疆特别是喀什的文化旅游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今年首批!下周一启动意向登记!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特朗普宣布:恢复死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志轩

蔡文杰: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住宿业态进化升级

李志轩  · 公众号  ·  · 2018-01-08 06:58

正文

2018 1 8

作者: 徐汇区旅游局副局长 蔡文杰

注:此文为作者在 2017 首届中国文旅大住宿创新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在执惠主办的《首届中国文旅大住宿创新论坛》,共同探讨中国住宿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等最新热点问题。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大住宿进化论 —— 从业态升级到新生活方式 。围绕这一主题,我也跟各位专家分享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要正本清源,重新思考和定义旅游。 中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四十年,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迎来了新一轮消费升级大潮。旅游市场开始从最初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向追求场景、文化体验和精神慰藉转变。与之呼应,国内住宿业发展也随之折射着这些新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酒店住宿,住宿业开始从最初单一的酒店住宿,向多元化住宿方式发展,从标准化住宿向非标准化、精品化、网络化、家居化转变,更加注重场景体验和文化内涵。短短几年间,精品酒店、美宿客栈、主题酒店、度假公寓、短租民宿等非标住宿业态百花齐放,受到消费者欢迎,它们与传统酒店业一并,构成了中国文旅大住宿的市场形态,我国住宿业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到底什么是旅游?我们旅游业者需要正本清源,冷静思考旅游的本质和主要矛盾,细致分析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 旅游是生活方式的异地化,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的原动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客人对于住宿体验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住宿这一单一功能,更希望能更多、更深地融合、融入本土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伴随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行为重构、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场景互联、信息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推动。

令人欣喜的是,现今众多文旅投资项目,已经融合当地文化、环境特色,成为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一环,大幅延长了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新的住宿业态迎合了人们追求新生活方式的需求,丰富了住宿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住宿业的商业外延,也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们要前瞻思考,树立大数据意识。 我们除了要关注游客消费习惯的变化,注重丰富住宿业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之外,还应该高度关注游客住宿消费过程中,各种消费行为留下的相关痕迹和数据。 土地是传统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则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必须要树立大数据意识。 未来世界是互联互通的世界,是数字经济的时代。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实施大数据战略,而住宿业恰恰是大数据资源的重要入口。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沉淀积累数据,通过主动搜集、分析这些数据,预测客人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甚至是分析其性格特征、价值取向,提供前瞻性、针对性的服务。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数据本身将是重要的资源,稍加整理,便成为可以交易的资源。我们坐拥这一优势,一定要认识到、利用好。

第三,我们要创新发展,解决行业痛点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旅游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前景光明,住宿业也一定会水涨船高,成为直接受益者。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旅游市场整体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意识缺失、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整个行业人才匮乏等普遍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缓解,也给住宿业的业态进化,带来了从功能定位、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等诸多挑战。在文旅大消费时代,住宿业的新商业模式似乎还处于摸索中,跨界创新的空间和价值还有待提升,用户消费数据的价值还需进一步挖掘,整个旅游行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行业痛点就是商机,也就是盈利点。创新是企业家最基本的职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 这些问题,都需要文旅产业各环节的企业家们、精英们,超前思考,交流认同,探索解答。让我们共同为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努力。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