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凌想亲子心理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关注儿童心理的原创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凌想亲子心理

自从我的底线被无限拉低,我和娃都松了一口气

凌想亲子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9-18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最近,我有了一个小心得——要想少吼娃,不妨把底线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

前段时间,橙子不知从哪里看来的“秘方”,要自己做一种胶水。一开始还按照“秘方”来,买了一瓶胶水倒在盒子里,然后往里加淀粉什么的。

整着整着,就开始自由发挥了,什么洗洁精、洗发水、沐浴露、洗衣液、爽肤水、身体乳,总之,看见什么都往里面倒。等我回到家,他已经做成了一大盒“黑暗料理”。

请想象一下那种灰白的、浑浊的、怪异的颜色,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哦,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凑近细看了。

对了,据说还要静置几天,效果会更好……

晚上洗漱时,我突然想到一件事,赶紧问橙子:“你的黑暗料理放了我的面霜了吗?”

橙子说:“没有啊。”

我松了一口气。那瓶面霜有些小贵,要是给我挖一大块,真是有点肉疼。

橙子问:“我要是挖了你的面霜呢?你会吼我吗?”

我说:“我会有些心疼,不过不会吼你。”

没想到橙子又追问:“你说我可以每天做一件调皮捣蛋的事,如果我今天做的捣蛋的事是把你的面霜摔碎了,可以吗?”(具体缘由可见《 孩子调皮捣蛋,我的“惩罚”让他大吃一惊 》)

我认真想了想:一瓶面霜,他就算都给我糟蹋了,也就是一千多块钱,我能不能承担这个损失?

我很快自问自答:可以的。

一千多块钱,不是个小数目,但我更看重橙子自由探索、尝试实验的兴致,以及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可比一瓶面霜贵多了。

想到这里,我做出咬牙下决心的表情:“可以。我说话算数,你想捣蛋几次都可以。”

橙子就哈哈笑:“放心吧,我不会给你摔碎的。”

我知道,这是橙子的一次试探,看看我是不是真的能接得住他的调皮捣蛋,还是只在嘴上说说。

小时候对他管得太多太严,导致孩子收得太多了,不容易放开手脚,总担心父母的批评。现在,我需要让孩子多“放开”一些,给他更大的空间去折腾。


而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么“淡定”,是因为每当我的情绪上来时,我会问自己一句话:

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

如果最坏的结果我能接受,那就不会过多地去干涉他。

比如,这顿饭做得不合胃口,橙子吃了两口就说不吃了。

我想:饿一顿会怎样呢?也没什么,不吃就不吃吧。也就由他去了。

比如,出去玩,橙子玩得兴起,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脚趾手指缝里全是泥,衣服就更不用说了。

我想,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回家洗澡洗衣服,没什么大不了,那就由着他撒欢吧。

比如,橙子折腾到半夜还睡不着,哼哼唧唧担心第二天起不来。

我想:起不来又怎样呢?顶多上学晚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会反过来劝他别着急。

自从我经常在心里这么问自己,我发现,我的底线就不断降低了,可以更多地接纳橙子了,心态也更平和了。

我甚至想过,除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扰乱环境,其他的好像也没什么——嗯,起码目前还没想出来。

2

当然,这个问话看似简单,但并不是那么容易问出口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看到——当我们在管孩子、吼孩子时,我们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管孩子,其实管的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要求孩子必须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我们和孩子的冲突,也多是因为这些事情而起的。

为什么我们会过多地管孩子?

管得多,说明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多。

为什么条条框框多?

很可能是妈妈自身的安全感不足,她自己就很焦虑。

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所以,她要用外界的各种规则、条条框框来标定自己。

在这个条框里,她会感觉到安全,感到确定。


一个人,越对自己不确定,就越要抓住外界确定的东西,越需要所谓的秩序。

越没有安全感的人,他的“规矩”就越多,他的底线就越高。风吹草动都会让他很紧张。

比如,有的妈妈一看到孩子玩成个小泥人就崩溃了,有的妈妈一看到孩子 11 点还没睡着,就觉得第二天全被毁了,就开始抓狂。

所以,当孩子开始表达出“不要你管”,当你和孩子之间有很多权力之争时,就要警醒,是不是自己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这件事,需不需要管?

如何判断要不要管,就可以问问自己这句话:

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

3

还有的妈妈觉得自己挺开明,她会说:别的事我都可以不管,但这件事我必须管,这是我的底线。

这话是不是很耳熟?先听我讲一个切菜板的故事。

一次沙龙上,一位妈妈(简称妈妈 A )讲了她的烦心事。

她家里有两块切菜板,一个用来切菜,一个用来切肉。然而,婆婆的到来打破了她的规矩。婆婆居然切菜切肉都用一个切菜板!

这怎么可以!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这是她的底线!

她想了各种办法,做示范、委婉地提醒,直截了当地说……婆婆嘴上答应着,却不免觉得儿媳妇是在嫌弃自己,婆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了。

妈妈 A 义愤填膺地诉说着婆婆的不可理喻,觉得自己很委屈。

这时,老师问在座的十几位妈妈:你们家里切菜切肉是分开的吗?

大家纷纷回答,大多是用一块切菜板,有的是先切菜再切肉,然后刷洗菜板,有的是一面切菜一面切肉。只有一位妈妈(简称妈妈 B )用两块切菜板,切菜切肉是分开的。

妈妈 B 对妈妈 A 说:我特别理解你。

妈妈 A 有点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好。

在她看来那么理所当然、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却是没什么大不了。

老师问:“你为什么觉得一定要用两块切菜板呢?”

妈妈 A 沉思良久,终于明白了这个“信念”来自哪里。

原来,她的妈妈信佛,家里会有两个切菜板,给家人做饭时,切菜和切肉是严格分开的。从小到大,妈妈 A 早已习惯了这样,认为所谓“正常”就应该是这样。等她成家后,她自然而然把这个习惯复制了过来。

但是,对于婆婆来说,用一块切菜板也是她觉得非常正常的事。

两个“非常正常”碰到了一起,又互不相让,自然就激起了矛盾。


听到这里,同样拥有两块切菜板的妈妈 B 忍不住分享了她的经验。

她说,曾经她也因为这事和婆婆有了矛盾。当她提醒得多了,婆婆甚至有点故意和她作对,坚持用一块切菜板,还说:“哪儿有那么多事?我们一个菜板用了这么多年,不照样活得好好的?”

把她气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后来,她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渐渐意识到,用两块切菜板,只是囿于自己过往的经验,只是自己的执念。

自己觉得的“必须”“应该”,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我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不能要求别人也和我一样遵守。

放下了这个“执念”,她不再因为切菜板的事和婆婆理论了。除此之外,她在很多方面也降低了自己的“底线”。

每当她觉得这事必须要怎样怎样时,她就问问自己:

真的“必须”要这样吗?这个“必须”的想法来自哪里?

当她看到,这个“必须”不是那么必须,她也就不那么坚持了。

慢慢地,她变得更随和、更温和、更能接纳家人了。

神奇的是,随着她的变化,婆婆也缓和下来,有时候,只要想起来,她还会主动用另一个切菜板来切肉。

现在,婆媳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婆婆经常夸她,遇到事情,很愿意听听她的意见。

4

切菜板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其实道理和我们教育孩子是相通的。

有没有想过,你所谓的底线,是怎么成为底线的呢?

多和其他妈妈聊聊,你会发现,每个妈妈的底线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必须 9 点上床睡觉,有的是不可以用手拿菜吃,有的是每天一定要刷牙……

有趣的是,就像用几个切菜板一样,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底线就是底线,别人的底线好像就有点小题大做了——晚一点睡觉也可以啊,我家孩子经常 10 点才睡,我有时还用手拿菜吃呢,偶尔晚上不刷牙,也没什么大不了……

当你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底线”,你会有所反思——你的底线真的是关乎原则、关乎安全吗?还是你过往的经验、你的限制性信念、你的条条框框伪装成的?

想明白了这些,你的底线可能就松动了。

下一次,当你忍不住又要吼孩子“必须”“应该”做一件事时,不妨停一停,想一想:这个“必须”从何而来?

再问问自己:如果事情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承担?

如果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也能承担,那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而且,很多时候,当你放手了,会发现远远到不了最坏的结果。

你舒了一口气,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就这样,一点点地,你的底线慢慢降低了。

你对孩子的宽容度也就提高了。

你在给自己松绑的同时,也在给孩子松绑。

更重要的是,当你降低底线,减少干涉,给到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充分地去尝试、犯错,他反而在一次次体验中清楚了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树立起内在的规则意识,而非屈于外力的强迫。

他会学习选择,学习为自己负责,也学习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你。

尤其是那些被父母的严厉管教束缚过多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把底线放低一些,再低一些。

最后,用八个字和大家共勉,这也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

生活中经常默念这八个字,有助于你活得更放松、更柔软,更平和——

那又如何?

不过如此。


PS. 我知道,看完这篇文章,很多父母会问:这不会惯坏孩子吗?难道就不用管孩子吗?
当然需要管。 爱、自由和规则,都不可缺少。
只不过,管教孩子并不一定要用吼和惩罚的方式,也不是事无巨细都管。温和而坚定,是一门大学问。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像曾经的我那样,那些管得太多、管得太严的父母,当孩子的活力已经被压制,当他习惯于看父母脸色行事,当他开始试图叛逆,我们需要学习降低所谓的底线,给他松绑,也给自己松绑。
放松一些,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凌想

推荐阅读:

来自训犬师的领悟:训狗都讲究心理学了,你家养娃还靠吼和打吗?

如何给孩子改命?心理学家说,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

孩子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决定了他有多高的自控力

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我出新书啦

学点心理学,育儿更轻松



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凌想亲子心理

长按扫码可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