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产主业拓展至医健领域,万科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从实际落地的效果看,万科有过失败,也不是最顺利的一家。万科拓展医健领域的典型意义在于,其本身的高关注度,转型的动作又引起了地产行业对产业布局的思考,加之此后成功落地的一批养老地产、康复医院项目,给地产+医疗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要明晰万科拓展医健业务的借鉴意义,不妨多问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核心逻辑是什么、怎么做、要找哪些资源进行合作、落地之后怎么持续运营等。
房企转型这个话题始见于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对房地产市场有诸多鼓励,房地产市场逆势而上,迎来一轮快速的上涨,但在上涨背后,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质疑。一冷一热,让地产商们开始思考在地产主业之外的更多发展方向。
王石彼时在公开演讲中也称,“万科已经为转型准备了十年”,关于具体的方向,他说:“凡是城市需要的万科都会去做,比如学校、医院、展览馆、体育设施、甚至是垃圾处理厂、污水排放等等”,王石提出万科要向“城市配套服务商” 转型。
万科从地产开发到“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发展至今,楼盘开发已不再是开发商的唯一任务,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城市运营”的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中理性地植入教育或医疗元素,会产生独特的竞争力。
拟加强竞争力是因,合作或自建是具体的落地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涉及架构如何设计,人员从何而来的问题。
万科养老项目的相对成功原因在于人员架构规划地较早,到需要发力时已经有完整的业务框架,能够很好地在全国铺开;而儿童医院项目的失败在于缺乏足够的有经验的执行人,加之从地产到医疗的跨界本身就有天然的鸿沟,仅凭资金投入或想法很难落地。
到蕙心医院项目,万科采用了收购之后改建的方式进行布局,收购改建的优点在于其能够很好地利用医院的原有资源,降低了在人力资源和管理团队上的投入,对发展方向也有更多的控制。
从单一的住宅开发到主动转型,万科心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地产调结构、用户需求变化以及城市的发展需要,地产公司越来越重运营,“轻资产”商业模式已成为万科在内的地产开发商最青睐的演进路径。
有分析称,地产转型有四个核心逻辑:金融创新、互联网思维、土地储备、多元化业务。
金融创新分散了大额投资带来的资金压力,使其能够大规模地进行业务布局;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点在于找到用户的需求,此前地产商只管买房子,需求导向之下,地产商将更关注用户的衍生需求,并提供服务;土地储备指的是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一线城市土地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房企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储备地块。
多元化经营是地产转型的重点,可以围绕地产产业链做纵向延伸,也可向非地产领域布局,实现集团的完全转型。前者如万科以地产为核心向教育、医疗延伸,后者如宜华健康全面转型大健康业务。相关数据则显示,A股数十家地产上市股中,超过80%的企业涉足了地产之外的业务,并且投入还在不断加大。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依赖于地产高成长,但是在持续多年的狂飙突进之后,这种路径依赖肯定会被打破,大健康作为“永远的朝阳行业”无疑对房企有莫大的吸引力。
所以,未来类似万科这样在地产主业之外布局大健康业务的房企将越来越多,除了医院、养老业务之外,发展方向也会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