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北京师范大学孙根班课题组ACS Nano: 电子供体-受体激活Fe,Cu双原子位点抗芬顿效应以提升ORR稳定性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5-03-20 09: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作者:蒋皓珉

通讯作者:孙根班教授、孙泽民副教授、林柳副教授

通讯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论文DOI:10.1021/acsnano.5c00085




全文速览
铁-氮-碳(Fe-N-C)材料被公认为一类高效的非铂(Pt)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然而,铁原子的溶解与氧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其长期稳定性和催化效能。通过微结构工程手段优化Fe-N-C材料是提升ORR活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引入单原子铜,构建了CuN 5 单原子纳米酶(SAzyme)辅助的Fe-N 5 催化剂(SA-Fe-N 5 ),显著提升了Fe-N-C材料的ORR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SA-Fe-N 5 在碱性电解液中展现出优异的ORR活性,其半波电位(E 1/2 )和扩散极限电流密度与商业Pt/C相当。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表明,单原子铜可作为电子供体,增强铁活性位点的电子密度。这种电子结构的优化改善了ORR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吸附与脱附能垒,最终提升了单原子Fe-N 5 催化剂的ORR性能。此外,引入的Cu位点可视为过氧化氢酶单原子纳米酶(CAT-SAzyme),能够促进4e-ORR的副产物H 2 O 2 分解为H 2 O,从而增强ORR过程中的抗芬顿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锌-空气电池的阴极催化剂,SA-Fe-N 5 在257.3 mA cm -2 的高电流密度下展现出217.8 mW cm -2 的峰值功率密度。




背景介绍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的核心反应过程,但其缓慢的动力学特性严重制约了能量转换效率。目前,铂(Pt)基催化剂因其优异的ORR活性被视为行业标杆,然而其高昂成本、易中毒性及长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大规模应用。近年来,铁-氮-碳(Fe-N-C)材料因具有高原子利用率、低成本及可调的电子结构,成为最具潜力的非贵金属ORR催化剂候选者。然而,Fe-N-C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严峻挑战:Fe活性位点在碱性环境中易发生溶解和氧化,且ORR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H 2 O 2 )会通过电化学芬顿反应(Fe 2+ + H 2 O 2 → Fe 3+ + ·OH + OH - )生成高活性羟基自由基(·OH),这些自由基会攻击碳载体,加速Fe位点脱落和催化剂失活,严重损害材料耐久性。尽管通过调控Fe的配位环境(如Fe-N 4 结构)可部分提升稳定性,但 H 2 O 2 的持续积累仍是导致Fe-N-C性能衰退的关键瓶颈。


在自然界中,含铜金属酶(如过氧化氢酶)通过Cu活性中心高效分解 H 2 O 2 为H 2 O和O 2 ,这为人工催化剂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SACs)因其明确的活性位点和类酶催化特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铜-氮-碳(Cu-N-C)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因此,如何将单原子Cu位点的 H 2 O 2 分解能力与Fe-N-C的ORR性能有机结合、构建协同增强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工作基于这一科学问题,提出通过引入单原子Cu纳米酶(SAzyme)构筑Cu-N 5 /Fe-N 5 双位点催化剂,旨在同时优化Fe位点的ORR活性并抑制芬顿反应,以提升其耐久性。




本文亮点

1. 双位点协同催化机制: 创新性构建Cu-N 5 /Fe-N 5 双原子位点催化剂,其中Cu作为电子供体优化Fe的电子密度,降低ORR中间体吸附能垒,同时Cu-N 5 位点作为类过氧化氢酶纳米酶高效分解 H 2 O 2 ,抑制芬顿反应产生的·OH自由基,实现活性与稳定性的双重提升。

2. 抗芬顿效应机制解析 :通过原位电子顺磁共振(EP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揭示Cu-N 5 位点优先吸附分解 H 2 O 2 ,阻断Fe 2+ H 2 O 2 的芬顿链式反应,使SA-Fe-N 5 催化剂经10000次循环后半波电位衰减仅7.2 mV,显著优于Fe-N 5 (34 mV)。

3. 锌-空气电池性能突破: SA-Fe-N 5 作为阴极催化剂组装的锌-空气电池实现217.8 mW cm -2 高功率密度和808.7 mAh g -1 比容量,在10 mA cm -2 下稳定循环110小时,展现其商业化应用潜力。




图文解析
首先,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揭示了Cu-N 5 单原子纳米酶对Fe单原子催化剂体系的协同优化机制:(1)DFT分析表明,Cu作为电子供体通过碳骨架提升Fe位点电子密度,优化ORR中间体吸附能垒;(2)Cu-N 5 位点作为类过氧化氢酶优先分解 H 2 O 2 ,有效抑制Fe引发的芬顿反应。
图1.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本工作采用单壁碳纳米管(CNT)为载体,通过1,10-菲啰啉配体同步锚定Cu 2+ /Fe 2+ 前驱体,经快速蒸发干燥和800℃氩气煅烧生成Cu/Fe双原子催化剂。酸洗后ICP-OES测得Cu(0.44 wt%)、Fe(0.89 wt%)负载量,HAADF-STEM与EELS证实Cu、Fe原子级分散且邻近;XPS显示Cu引入使Fe 2p结合能负移0.3 eV,证实Cu/Fe之间的电子转移;BET表征显示双原子催化剂比表面积(326.5 m 2 /g)显著高于Fe单原子催化剂(170.4 m 2 /g),揭示其丰富的介孔结构优势。最后通过EXAFS拟合确认Cu-N 5 (配位数4.7)和Fe-N 5 (配位数5.1)的配位构型,最终确定Cu-N 5 /Fe-N 5 双原子位点。
图2. 催化剂形貌结构表征

对催化剂进行系统的电化学测试:LSV显示SA-Fe-N 5 半波电位(E 1/2 =0.89 V)显著优于Fe-N 5 (0.87 V)和Pt/C(0.84 V),扩散极限电流密度达6.12 mA cm -2 ;RRDE测试证实其H 2 O 2 产率<5%(Fe-N 5 为12%),电子转移数n=4.02;经10000次CV循环后,SA-Fe-N 5 的E 1/2 仅衰减7.2 mV(Fe-N 5 衰减34 mV),EPR证明Cu引入使·OH自由基生成量下降; SA-Fe-N 5 在甲醇毒化和耐久性性测试中均体现优异的稳定性。
图3. 电化学ORR性能测试


SA-Fe-N 5 在锌空电池测试结果表明:(1)组装电池获得1.53 V开路电压(高于Pt/C的1.50 V),峰值功率密度达217.8 mW cm -2 ;(2)在10 mA cm -2 电流下实现808.7 mAh g -1 的高比容量;(3)连续110小时循环后电压间隙仅0.67 V,证实Cu-N 5 /Fe-N 5 双位点结构有效抑制催化剂失活,提升催化剂的耐久性,凸显其工业应用价值。
图4. 锌-空气性能测试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CuN 5 单原子纳米酶(SAzyme)辅助的Fe-N 5 催化剂,通过铜-铁协同作用显著提升氧还原反应(ORR)性能。优化后的SA-Fe-N 5 在碱性介质中达到0.89 V(vs. RHE)的半波电位,其性能超越传统商用Pt/C和Fe-N 5 。关键创新在于引入Cu位点有效抑制Fe位点的类芬顿效应,使羟基自由基(·OH)生成量降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Cu-N 5 位点可降低Fe-N-C催化ORR的能垒,并促进副产物 H 2 O 2 分解,从而增强抗芬顿活性。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SA-Fe-N 5 实现了217.8 mW cm -2 的峰值功率密度和808.7 mAh g -1 的比容量。本研究为设计高耐久、低成本ORR电催化剂提供了创新策略和理论基础。




文献信息
Jiang, H.; He, J.; Zhou, S.; Yuan, M.; Lin, L.; Sun, Z.; Sun, G. Electron Donor−Acceptor Activated Anti-Fenton Property for the Ultradurabl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S Nano 2025, 10.1021/acsnano.5c00085.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5c00085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邃瞳科学云”直播服务


“邃瞳科学云”推出专业的自然科学直播服务啦!不仅 直播团队专业,直播画面出色, 而且传播渠道多,宣传效果佳。
“邃瞳科学云"平台正在收集、整理各类学术会议信息,欢迎学会、期刊、会议组织方择优在邃瞳平台上进行线上直播,希望藉此帮助广大科研人员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自由、畅通地交流互动。欢迎老师同学们提供会议信息(会有礼品赠送),学会、期刊、会议组织方商谈合作,均请联系18612651915(微信同)。


投稿、荐稿、爆料:[email protected]

扫描二维码下载

邃瞳科学云APP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