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行动起来,答案就在路上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愿有温暖长相伴,有人陪你望春山 ·  4 天前  
江南晚报  ·  暂停开放!清名桥、惠山映月里最新公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还在纠结要不要拥抱“大数据时代”?抱歉,它也在考虑要不要拥抱你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19 10:47

正文


文/张洛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本文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那我干吗不能写得全面一点呢?因为如果连我这种水平的人,都能用3000个汉字完整地概括“大数据时代”,它就不配被称为“时代”了。


所以,本文只写了这个大时代的几个小侧面。




一、三条评论

 

识局的文章通常挺好看,但也不排除有时候评论更好看。比如7月13号(周四)的焦点文章底下,有几条这样画风的评论:




这几条评论当然跟文章的主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它们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小伙伴们看着同样的文章,却看着不同的广告。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来说,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些广告是完全随机的,而且不断变化;第二种,微信平台启用了“定向投放”功能,通过分析小伙伴们的关注点(想要什么)、购物习惯(喜欢什么)和在线支付能力(买得起什么),来实现广告投放的精确到人。


那,上面的情况到底是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呢?今天你问我,我只能说也许是第一种,但如果十年后再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是第二种。除非这十年间发生“外星人入侵导致地球科技发展进程中断”之类的事件,否则一定是第二种原因导致了每位小伙伴看见的广告都不一样。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条搜索、每一次购物、每一篇分享、每一段评论,都是“数据资源”,只要商家用某种算法把这些资源关联起来,就知道你到底是宝马的潜在客户,还是京东商城的常客,又或只是个喜欢对财经新闻品头论足的“路人”。


当然,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我本人看到的广告是“一抹拾光:有没有一个人,一想到,就湿了眼眶”,按理说最能让我“湿眼眶”的东西应该是我的工资卡。


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条广告。毕竟如果它的内容不是“一抹拾光”而是“一辆保时捷”,我的眼眶就该湿透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比如商家就会说,我这是“精准投放链”啊,这样做既节省成本,又有针对性,还不会骚扰那些对我不感兴趣的消费者,多好。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精准鄙视链”,因为“我不愿骚扰你”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不屑于骚扰你”,也就是“你连被我骚扰的资格都没有”。


我并不是玻璃心,也知道玻璃心绝不会换来真诚的尊重,所以即使宝马厂商真的“屏蔽”了我,我也不会伤感或愤怒。我只想借此说明:女士们先生们,当你还在琢磨“大数据时代”究竟何时到来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来了。




二、一幅美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开始争论: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然而“大数据时代”本身并不关心这一点——你拉起横幅敲起锣鼓迎接也好,举起大刀长矛向它头上砍去也好,它都无所谓,根本不care你的态度。


而且你连“转身走开”的权力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公司愿意利用大数据做用户分析、产品研发和营销推广,它就会比不愿这样做的公司更成功(当然,前提是市场是开放且公平竞争的),于是大家要么拥抱“大数据”,要么被“大数据”淘汰。具体到个人,逻辑也是一样。


有人曾这样描绘过十年后的生活场景:你家的空调知道你大概几点到家,在你到家之前,它就会把室温调节成让你舒服的温度;你的冰箱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一旦你爱吃的食物快被吃完,它就会自动下单,然后电商会派快递机器人把食物送到你家门口。当你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回到家的时候,灯已点亮、洗澡水已烧好,厨房里的食材至少也已经是半成品了。


很美,是吗?这种基于你自身的“大数据”开发的人工智能一向听起来很美。


可是当你听得多了,或许有一天会突然意识到,这个图景中少了些什么。是的,图景中不再有保姆、售货员、收银员、快递小哥和出租车司机的身影。


这不正是那些科幻小说和电影常常“危言耸听”地提醒我们的事情吗?有一位送快递的朋友曾向我抱怨,自己受到了公司的“剥削”,但最近他的抱怨正在变成焦虑——或许再过几年,公司就不会再“剥削”他了,他将失去“被剥削”的价值。


那他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好吗?他的权利会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吗?我不知道。


“谁让他不努力来着?”我仿佛听见有人这样说。可这并不仅仅是“努力”的问题,有太多东西是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比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有三位学者提出了“知识的鸿沟”假说:


每个阶层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信息越发达、知识越丰富,那些处于较高阶层的人就越容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更多的创造力,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可那些处在较低阶层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与较高阶层的人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而且这种鸿沟会被“遗传”给下一代。


截至目前,这玩意仍然是个“假说”,但它究竟是不是“假”说,大家自有感受。我倒觉得这跟“学区房”是同一类概念——我比我的同学更聪明、更勤奋,所以我能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很公平啊!这都是我努力的结果好不好!


然而我的孩子和我同学的孩子,仅仅因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就不得不接受不同的教育,这一代人的“次生性平等”,带来了下一代人的“原生性不平等”。“大数据”或许也会带来这种问题。


经济学家总是说,人类一直面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抉择,但在“大数据时代”之后,人类可能会宣称自己实现了“公平”,却在实际上头也不回地选择了“效率”。而这,还不是“大数据时代”最要紧的麻烦。




三、两部影片

 

提起对“大数据”的运用,人们通常都觉得商家走在了政府前面。我当然也这样认为,因为360浏览器早就知道“我喜欢的内容”,也可以很方便地保存我的常用网址和账号、密码,而我每次去提取公积金,都要重新提交一遍贷款合同复印件。事实上,他们完全可以把我的贷款合同扫描存档,然后再把它跟我的身份证信息关联起来,这样下次我只要带身份证去就行了。甚至,他们在技术上也完全能做到关联我的银行还贷记录,而不必我每年提供银行还款流水。


比银行流水更让人头疼的大概是“无犯罪证明”。前几年网上有条新闻,说某男子每次出差开房都会惊动当地公安,困惑了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他的身份证号信息被错录为 “有吸毒前科者”,于是只要他的身份证出现在宾馆,就会有警察找上门来。


这个新闻常通常都被当作笑话,但它至少说明,公民有没有犯罪记录,公安是知道的。那其他部门还让公民开“无犯罪证明”干什么呢?那里明明有现成的数据库啊!可是当我意识到我能很方便地用支付宝买烤地瓜,想延长高铁旅程却必须用现金补票的时候,就见怪不怪了。


但是,这仅仅说明政府部门对“大数据”不重视,或者不愿利用“大数据”改进服务吗?也不是的。很多时候,政府之所以在数据利用上更加保守,甚至连个数据接入端口都不愿开放,除了“部门保护主义”外,也有安全方面的考虑。


大家都知道,“让数据说话”是“大数据时代”的最典型特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放的“数据”背后,是不开放的“算法”。比如在漫威影业的商业大片《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里,提到过一种“索拉的算法”,它是这样婶儿的:




这段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九头蛇”这个组织开发了一种算法,它可以通过分析每个人在网上浏览信息、看视频、聊天、投票甚至点赞等行为,来判断每个人的三观倾向,一旦它觉得这个人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不愿臣服于“九头蛇”,就定义他/她为“威胁”,然后清除。


很可怕,是吗?但也很现实。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开发出这种算法,但这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技术问题早晚都会被解决。所以,如果政府不能在技术上锁死这些算法(比如禁止这类算法调用数据),就必须慎重对待公民的数据,不能随随便便向外界提供端口。欧洲那边甚至提出了一个“数据被遗忘权”的概念,大意是人们有权让自己上网产生的各种数据在一定时间后消失,以此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窥探。


然而这就太浪费了。要知道,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索拉的算法”也能用来做好事——比如预防犯罪。


在阿汤哥主演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犯罪”成了一种可以被预测的行为,于是警察完全在“犯罪”开始之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在那部电影里,预测犯罪的是三个牛人,但现在,“大数据”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做得更好——方法当然还是根据每个人在网上浏览信息、看视频、聊天、投票甚至点赞等行为,来判断他/她有没有犯罪的可能,以及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当然,这种“预防”能不能实现,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伦理——毕竟“先有罪,后有罚”是当代法律秩序的基石。如果我说,根据“大数据”分析判断,你今晚有80%的概率会偷东西,所以今天下午就把你关进派出所,你会愿意吗?


从这个角度说,“大数据”是一种类似《九阴真经》的存在。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一种“器物”,它本身说不上“好”还是“坏”,关键在利用它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用它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此,未来的“好坏”是不确定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九阴真经》既不排斥郭靖这种“好货”,也不排斥欧阳锋这种“孬货”,它只排斥梁子翁、彭连虎一类的“蠢货”;“大数据”既不抛弃“好人”,也不抛弃“坏人”,它只抛弃“蠢人”。


这话太难听了。但它是不是真的,历史会给出答案。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