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行会指导员吴刚
理论联系实际,打通学习经脉,知识->技能->行为->结果。帮助你解决长期困惑的个人成长和时间管理实际问题。寻求线下帮助请访问 http://www.twinsenwu.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老母亲最怕的,是突然接到孩子受伤的电话… ·  2 天前  
掌上铜山  ·  52天宝宝中毒进ICU!因奶奶往水里加了……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开学我给孩子制定一周的早餐安排,吃好又不重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行会指导员吴刚

#124 你一年读几十本书,然后呢?

知行会指导员吴刚  · 公众号  ·  · 2017-02-07 21:08

正文


本文的目标读者是那些 每年阅读20本书以上的人们,希望帮各位提升阅读的收益。 据我的观察,你们投入阅读的时间通常超过100小时,然而真正从阅读中受益的人比例却很低,低于百分之一。这里我们把“受益”定义得功利一些,不谈精神和文化熏陶方面的提升,只谈对于职场发展和收入能力的益处。


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恐怕不会否认自己阅读的部分原因就是以上这个。市面上的书籍数量很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还是能够找出一些真正能有助于我们改变生活现状的书。这些书的销量通常也很好,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能真正通过阅读一本或者几本书而发生改变呢?


原因很明显,就是知与行的脱节 。由于“为了考试而读书”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大家的阅读习惯就是到“记住”和“理解”为止,很少有人会去真正试着应用书里讲的方法,就算尝试过,往往也因为长久的积习而无法改变,更别谈获得成效了。


不用去责怪教育体系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让我们看看从 技术层面为什么知行难以合一


拿这本坊间流传甚广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书的结构和立论都非常清晰,也提出了很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方法论一类的书籍里也是少见的明白易懂。


书中讲到阅读分四个层次,第一层基础阅读,第二层检视阅读,第三层分析阅读,第四层主题阅读。拿检视阅读来说,第四第五章讲明了如何做检视阅读。那么有多少读过本书的读者实际去做了检视阅读呢?又有多少人检视阅读过至少100本书?数量非常稀少。


这里至少有 两个技术原因。一是大家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理解而读, 所以理解了检视阅读是什么当然就以为“知道了”,任务完成。非常简单地,只要把读书目的 从理解往前推一步,到“依样画葫芦做一遍”, 就能大幅提升从中受益的概率。


看到‘检视阅读’这两章,就可以暂停下来,拿出自己家里的一本书,照着第四第五章的步骤,完成一次检视阅读。学习新的行为, 只要做过一次,就很可能会做第二次, 第三次。而且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明白有哪些是真的理解了,哪些其实还不明白。


第二个技术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个管理和追踪自己所有行动的系统 ,有系统的人比较可能让自己在一段时间专注在一点上。


还以那本书为例,有一些读者在读到相关章节的时候会想去尝试检视阅读,甚至还把具体的方法作为笔记摘抄了下来,只不过当放下书本,回到日常事务的洪流中以后,就完全想不起这么回事情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