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刘守英:顺应城乡融合,变革土地制度 ·  19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国金证券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启动! ·  22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围猎英特尔 ·  3 天前  
哲学王  ·  三联的猛料,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最失败的暑假教育,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这3种苦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08-22 06:00

正文

文 | 暮野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一眨眼,暑假临近结束。


但神兽们的状态却各有不同。


隔壁家的孩子一大早已经去补习班了。


自家孩子还瘫在沙发上睡眼惺忪,哈欠连天。


转头一看今年的奥运会,10后的郑好好利用暑假征战巴黎,黄雨婷还得了个冠军。


俗话说,孩子怎么过一个暑假,就怎么过自己的人生。


父母心疼孩子学习压力大,想要他假期好好休息,少受些苦这无可厚非。


但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旦放开,就如脱缰的野马很难再拉回。


白岩松说,吃苦教育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别让孩子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优秀的孩子都是管出来的,身为父母,不能因为一时心软而误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现在舍不得孩子吃苦,以后孩子只会吃更多的苦。


暑假期间,舍得让孩子吃这三种苦,以后的人生也会走的更顺利。


01
劳动的苦:
舍得放手,才能真正成人

《少年说》里,曾有这样一位少年。


他当着电视机前观众的面,吐槽妈妈逼迫自己做家务。


洗碗刷地,煮饭摘菜,以前这些都是妈妈做,现在却全推给了自己。


站在高台上,他委屈地问妈妈,“你能不再逼我做家务吗?”


没想到,妈妈却斩钉截铁地说,“不可以。”


他感到很诧异,“我现在主要任务不是学习吗?”


而妈妈告诉他,“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家务,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分担家务,想让你明白什么叫做家庭的责任。


这个任务的初衷,不是做家务,而是让你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人。”


他叫付轩昂,五年后,他以617分的成绩直接保送到清华大学。


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就曾经证明: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往往来自童年时做过的细碎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事。


而这些小事更多的来自于家务劳动。


孩子通过完成家庭琐事,一步步建立起自信心,未来做事也更容易成功。


所以,做家务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孩子的必修课。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朱棣文,就是这样长大的。


从小,朱妈妈就很注重孩子对家庭的参与感。


她会带着大家一起包饺子,告诉他们怎样擀皮、装馅。


大家各司其职,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


不仅如此,平常朱妈妈还会给他们分派任务,清理草坪、拖地洗碗、洗衣做饭。


既培养了勤劳的习惯,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正是这样的教育,让朱棣文从小就很独立。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远超同龄人。


当别人还在拿着三明治做午餐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拿着自己的烹饪成果分享给同学了。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朱棣文的家族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


哥哥朱筑文毕业于麻省理工,拥有三个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弟弟朱钦文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成为了著名律所的一名合伙人。


有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家务劳动获得足够锻炼的孩子,脑前额叶发育得更好,更容易养成专注、自律的好习惯。


然而,超过76%的父母认为,做家务会耽误孩子学习。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课业压力重,不舍得用家务活增加他的负担。


这就导致许多孩子成为了“甩手掌柜”,不要说能帮家里分担,有的连最基本的照顾自己都做不到。


朱棣文曾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学会劳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别让你过度的呵护和心疼,阻碍了他长大成人的道路。



02
户外的苦:
优秀的孩子,都是“浪”出来的

《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曾调查显示:


“25%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


相比之下,12.45%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


而一到寒暑假,这个比例会激增到61.4%。”


不爱出门,不爱运动,只想“宅家”已经成为了现代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位来自江苏沭阳85后妈妈日行三四十公里,带着孩子骑行从宿迁沭阳去400公里外的苏州。


这个被网友称为“最硬核的幼儿园毕业礼”起因却是儿子洲洲比较内向,又喜欢宅在家里看手机。


所以,妈妈决定趁着孩子幼儿园毕业,为他准备一次毕业旅行。


然而,十几天的行程还没结束,她就发现儿子明显开朗了很多。


“以前别人跟他说话,他还会往我身后躲,骑行以后,路上有人跟我们说话,他都会主动跟人家聊天。”


不仅如此,洲洲的毅力和体力都变好了。于是,第二年,妈妈又带着他骑行去北京。


1000公里旅途中,面对复杂的天气变化,洲洲一句累也没喊过。


李玫瑾曾建议: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长期待在家里的孩子,容易变得胆小、紧张、抑郁,脾气也会越来越暴躁。


多在户外玩耍,能提高他的感官刺激,进而促使大脑的进一步发育,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会更加优秀。


有个叫辛巴的小朋友,从一岁半的开始,就跟着父母接触大自然。


通过认识到不同的动植物,让他对环境有了保护意识,是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年纪最小的中国志愿者。


不仅如此,他还跟着父亲登上了5396米的巴哈雪山,成为了最小的登顶者。


在七个多小时的登顶过程中,他无数次累到崩溃,坐在地上哭着说想妈妈和妹妹。


但面对父亲询问是否要放弃时,孩子依旧选择拒绝。


视频里,他通过休息稳定情绪,踏着父亲的脚步亦步亦趋,最终获得了成功。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炎炎夏日,许多家长都舍不得让孩子忍受暴晒、炎热,觉得还不如坐在家里吹空调,好好学习才是正事。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出去“浪”的孩子,在多彩的户外生活中接受了丰富的感官刺激,大脑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知识也学得更快。


其实,学霸都是“浪”出来的。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带他们去见山水,看天地,创造自己的光芒。


而不是,将孩子的暑假困于方寸之地,仅限在屏幕微光。



03
学习的苦:
荣耀的背后, 是日复一日的自律

BBC曾经推出过一部关于钢琴家 郎朗的纪录片《坚持不懈》


影片中有人问郎朗:“像你父亲这种对待你的方式,在西方国家构成虐待,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被虐待的孩子吗?”


郎朗很直接地回答:


如果我父亲不这样对我,我就不会成为音乐家,很可能过着非常糟糕和破败的生活。


既然我父亲的压力把我造就成了一个国际巨星,让我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我认为这是极好的方式。


在郎朗2岁时,父亲郎国任就辞去了工作,将全部重心放在他学琴这件事上。


三岁开始,他每天都要练习两个小时的钢琴,六岁加到了六个小时。


年幼的孩子,贪玩是天性,只要练琴稍不留神,父亲的拖鞋就落到了郎朗的身上。


五点半起床,六点准时坐在钢琴前,365天,天天如此。邻居阿姨以此为闹铃,也从未出错。


后来郎朗成了北漂,为了达到老师的标准,父亲将早起提前到了四点半,时间增加到了八个小时,这一练又是许多年。


正是这样风雨无阻的练习,才让他拥有了今天的荣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