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时尚
腾讯网时尚频道官方微信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时尚

【入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被身外之物定义着的……

腾讯时尚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2-22 13:24

正文



雕塑家亨利摩尔(Sir Henry Moore,1898--1986)在时尚界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的确影响了很多时尚界的设计师,比如Tiffany的珠宝设计师Elsa Peretti就曾表示,那颗著名的心型设计灵感就是来自对摩尔的雕像的观察(她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自己的珠宝首饰创作笔记)。


今年二月的伦敦时装周上,英国品牌Burberry 就放料说找了摩尔基金会合作,将摩尔的素描印在衣服上,同时借鉴摩尔的雕塑创作思路创作新一季的服饰。联想到去年,摩尔的招牌风格的雕塑曾被一千多美国大学生抵制过。以及Burberry的现任掌门人Christopher Bailey 也毕业自那所摩尔曾经学习并任教多年的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校友保卫战么?要让五湖四海的人都穿上印着学长作品图案的衣服?


亨利摩尔


玩笑归玩笑,扪心自问,面对我们不熟悉、不了解,同时也不是同一个沟通频道上的人或者事物,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就在去年四月,当哥伦比亚大学的在校学生们得知,有一座英国雕塑家Herry Moore的青铜雕像将要安装在校园里时就有了想法。照理说,大学是探索新知的、风气开放的殿堂,在艺术作品的伴随下徜徉知识的海洋,真是惬意美事,更何况这次得到的捐赠物是当代雕塑大家的招牌风格的作品。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中真的有不买账的,因为觉得雕像长的丑,于是透过网络的力量搞了点事儿,一千多学生联名要求把这座雕像赶走,抗议书的大意是:校园内已有的建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等人物雕像才是尊贵的、与众不同的。


贡布里希的《医术的故事》里讲述过现代雕塑的故事,大意是:上个世纪初始时,艺术家们开始拒绝传统的艺术形式,寻求新的方式来再现身边快速变动的工业化世界。以雕塑为例,米开朗基罗时代的雕刻观念是把彷佛是沉睡在大理石中的人物形象召唤出来,给予其生命和动态,而现代的艺术家们从另一个方向进行思考和创作。正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描述的那样:“现代的雕塑家们更加重视材料本身。”贡布里希认为“摩尔的作品带给人们强烈的人手的魔力所造之物的独特性。摩尔不是从观察模特入手,而是从观察石头入手,他不是尝试制作出一个石头女人,而是让石头显现出女人的模样。”


摩尔是第一位崇尚将雕塑露天放置的艺术家。他的雕塑将人体与风景联系在一起,强调岩石的自然特点,将女性人体的形状与自然界的风景融为一体:弧度可以代表广袤地形的连绵起伏,山洞衍伸为空洞躯干,峭壁则化为微曲的膝盖。摩尔的作品最适合在自然光线之下和以群山为背景来欣赏。《剑桥艺术史》认为:20年代末期,摩尔曾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史前雕塑,对古代作品中蕴藏的活力深感印象深刻。他的雕塑雄浑有力,不追求程式化的美。摩尔喜欢收集观察奇形怪状的岩石与兽骨,从中得到的领悟创作雕像。他喜欢依照材料摸索,找到顺其自然的方法。


摩尔是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战后他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后来在母校任教6年,之后8年在伦敦艺术大学下属的切尔西艺术学院做雕塑系负责人。1939年二战爆发,摩尔作为官方艺术家,留下了大量描绘平民在地下防空洞躲避大规模空袭的绘画,他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招牌雕塑风格——侧卧的人像。


摩尔在二战时期的素描


摩尔是1998年过世的,那年他88岁。他曾做过将近15年的老师,79岁时,他建立Henry Moore 基金会与学院,旨在促进艺术发展,同时让大众能够更广泛地欣赏艺术作品。


看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艺术教育都是任重而道远。艺术的认知上的惊人的保守,固然屡见不鲜,不过去年,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里也挺有意思的,毕竟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已经成为艺术科普读物,它都是初版于1950年的了。我比较关心的是,面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人和事,怎样才是有效的沟通,是了解后敬而远之或握手言和?还是不做了解的尝试就激烈反对?自己不能接受的事物,是不是就要被赶出公共区域?


去年圣诞节前,2016年的12月14日,那座经历过了网络洗礼的摩尔的青铜雕像Reclining Figure, 1969-70 被安装在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草地上。这座雕像是二十多年前捐赠给大学的,大学方面没有说为何现在才安装。捐赠人呢,我们大家应该不是很陌生,他们是著名的罗德公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David Finn和太太 Laura,听说他们的四个孩子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David Finn 本人雕塑家摩尔的多年好友。


支持这座雕像落户校园的学生认为雕像完美地与校园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哥伦比亚大学内就有两座摩尔的雕像作品了,另一个拥有两座摩尔雕像的美国大学是MIT。大约支持摩尔的人太多了,多到人们习以为常,所以反对的声音才会格外引人侧目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雕像reclining Figure, 1969-70


网络的好处是能轻松地让自己的态度与言论发散出去。根据去年四月的《卫报》的报道,亨利摩尔基金会Henry Moore Foundation在通过facebook看到抗议书时的反应是:这是不是那种类似四月愚人节的笑话啊?在确认真的不是恶搞之后,基金会的回复是:学生们有权表达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见解与品味。


话说这不是摩尔基金会第一次遇到类似的糟心事儿,13年前,2005年有座放置在户外公共区域的摩尔的雕像被盗,摩尔基金会悬赏一万英镑找回雕塑。四年后发现,雕像被小偷当废铜烂铁买了,才卖了区区1500英镑。


结合这些糟心事儿,我终于理解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在《艺术的历史》一书,在提及莫尔的雕塑时,为何突然转变温和中肯的态度,毫不掩饰自己的溢美之词:“多人其实无法解释为何会被这些神秘形体吸引。人们凭借直觉就能辨认出对技艺全身心投入所创作出来的品质,还有强大的心智。”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不过大家发表自己观点的方式截然不同。比如Burberry 的现任掌门人Christopher Bailey,他也毕业自摩尔的母校。Burberry二月走秀的重头戏是和摩尔基金会的合作。联想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哥伦比亚大学那点事儿,我心里油然而生的感受是:这是学长捍卫战么?不理解从学长的创作那里领悟的服装设计也没有关系,摩尔的创作已经印在衣服上了,不日就像卖到五湖四海。


摩尔曾说自己“尝试去更深入地了解形与态为何物,并在生活、人体以及过去的雕塑中重新体现。” 摩尔自己并不拘泥在雕塑创作上,二战后,他曾和面料商合作,创作了大量布料印花图案,以重复图案与蜿蜒线条来衬托布料的垂坠感,这些图案被运用在了从墙纸到服装的各个领域。这一次,摩尔不是被二战后百废待兴的状态带入日常生活的装饰领域,而是被一个小校友重新带回时尚舞台的。概是因为思路在同一个频道上,他们才能隔开时空交流。


我还蛮想穿件有着摩尔印花的衣服,跑去哥伦比亚大学的摩尔雕塑下,沉默地晃悠几圈。有些事儿不用说出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被身外之物定义着,除了我们穿的衣服,还有住的地方、室内家具、看的书、交的朋友……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时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期主笔:顾晨曦


资深时尚媒体人、专栏作家、图书翻译。

公众号:echoenjoys



还不过瘾?本周热门喂饱你


 三生三世里小巴蛇鼻子透光被关注? 这个锅隆鼻可不背


赵又廷今生遇见圆圆抵了夜华三生三世 明星CP裹起来都藏不住糖分



听说酷的人给鹅加个鸡腿后 都变Chill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