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调整,小镇已经适应了公众号和星球双开,而且之前的瓶颈也有所突破,感觉写作能力和速度又有提升,因此给自己上上强度。
本周调整了知识星球的分享内容,大幅增加了问答的数量和质量,几乎每天都会选择一个问题公开回答,篇幅平均在2千到3千字,基本相当于准头条文章了。可以点击如下链接跳转到星球阅读。
周一:谈成年人如何面对朋友越来越少的情况,如何面对和拓展社交圈。
点击阅读详情
。
周二:谈小镇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解,如何构建,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哪里?这一篇小镇写了4千余字,非常感慨。
点击阅读详情
。
周四:有读者提问“职业年金”,展开谈养老三支柱、企业年金以及未来改革,认为住房公积金到了取消、调增的时候了。
点击阅读详情
。
周五:谈具身机器人的商业化发展前景。这也是本周朱啸虎对具身机器人公开唱空引发的。
点击阅读详情
。
读者提问:
我理解目前具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问题是应用场景不足导致无法实现研发产品变现,从而实现自给自足式快速迭代。那么目前机器人在日常生活应用除了扫地机器人,做饭机器人是否相对成熟?你预测距离小型化、支持语音语义指令从而先走进普通百姓家需要多久?不断迭代最终实现根据指令和主人身体状况合理搭配菜谱,自动洗切配料,并自行完成餐后家务(洗碗刷锅之类的)还要多久?
具身机器人在未来几年无法实现商业化很正常,但这并不是问题,进入寻常百姓家提供有价值的商业化服务,需要等具身机器人成熟,
10
年内都很难看到,之后才是依靠市场反馈快速迭代。
你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看到朱啸虎唱衰具身机器人并清空投资吗?
朱啸虎的话听听就好,他这几年有些“口无遮拦”,经常放大炮,而且他在具身机器人领域总投资大概也就是几百万元,而且也只投入大概一年左右,这么短的时间、如此少的投入,所谓的清空噱头太大。
小镇觉得,在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上,中国相对美国有一个最大的短板,那就是掌握市场资源的
科技投资人。
美国的
70
后科技投资人对科技发展还是很清楚的,投资科技的时候能想清楚是能立刻产生效益,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也很理解投资科技的风险,而反观国内,掌控市场投资资源的
70
后投资人,充斥着大量如朱啸虎这样不懂科技、只想赚快钱的投机主义者,赚快钱习惯了,受不了硬科技的慢节奏。
像这样的人,老老实实的去搞投机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来硬科技领域凑热闹?凑热闹也就罢了,自己就拿了几百万,就要否定融资已经超过百亿的未来产业,而且还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未来产业,多少有些“居心叵测”了。
中国未来需要更多投资长远的科技投资人,所幸随着中国的突破,目前
80
后、
90
后正在成为中国的科技投资人。
毕竟新兴、未来科技怎么可能立刻获得利润呢?就像很多具身机器人企业家回应的“质问人形机器人现阶段有什么用,就像否定刚出生婴儿的未来”。
还是聚焦分析具身机器人,小镇之前谈过,全称是“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注意具身机器人核心是“智能”,目前如汽车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还有一些展出的机器人产品,其实是靠自动化实现,也就是工程师提前编好程序,只能在特定环境完成特定任务,这种靠自动化实现的不属于具身机器人。(参见《
这个领域,即将成为中美角力的关键“战场”
》)
小镇理解,发展具身机器人在目前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要在智能汽车之后,为关键的人工智能突破寻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足够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反馈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极为重要,具体在
2024
年《
想要迈进下一个时代,没有第二个选择
》也谈了,在这篇文章里,小镇就是从促进关键技术开发的角度,谈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就在于为多个领域的技术快速迭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资源,这是国家投入无法取代的。
所以,具身机器人当然也需要足够的商业应用场景,但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具体到当下和未来几年,具身机器人就是人工智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
。
具身机器人想要真正实现突破,既需要硬件的突破,比如提高具身机器人的自由度,更需要通用人工智能的真正成型。这也是为什么在
DeepSeek
突破之后,宇树科技的
CEO
王兴兴特别兴奋,
DeepSeek
这类生成式大模型无法用于具身机器人,但证明了中国人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有作为,未来很值得期待。
这也是国家今年想要加速具身机器人发展的关键考量。
因此,短期内也就是未来几年,具身机器人继续停留在研发、娱乐以及极为有限的特殊应用环境下,完全可以接受,不能因为短期内找不到商业化的套现场景,就唱空具身机器人,这跟世纪初唱空电动汽车本质是一样的。
之所以发展具身机器人,一是因为人形能够最大限度的融入为人设计的整个人类社会,通用性最强,无需为新技术进行特殊改造;二是因为具身机器人是一个综合性的产品,足够难,能够撬动各个领域的新技术的进步。
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如果想在居家环境下使用,需要把屋子的环境收拾的相对整齐,否则扫地机器人的通过性并不好;而一些住复式、别墅之类的,还得每一层都得搞一台。
还有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炒菜机器人,其实是自动化而非智能化,只是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某些菜式的制作,还需要人帮忙做准备工作。可如果是真正智能化的炒菜机器人,尤其是具身机器人,就可以解放人类解放,就像有一个厨师一样,可以完成食材准备到烹饪再到端盘、洗碗的所有流程。
上述最终形态,只有“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能够在不进行周边环境特殊改造的情况下,用一台机器全部完成。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此高的难度意味着绝非短期内能够指望的。
比如在宇树科技爆火后,高盛走访宇树就发了一份调研报告,结论是“
硬件表现稳定,但仍未准备好履行功能型任务
”,该报告认为在商业化领域,未来
2-3
年难以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效率,
5-10
年后可能出现实际意义的应用,短期内出货只能用于实验室等特殊需求。
正因为太难,所以王兴兴也呼吁全行业不要急躁,不要转而去搞自动化,原话是“
人形机器人公司还是要克制一点,不要把自己做成传统的自动化公司
”,王兴兴还说“
人形机器人当下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真正的“干活”
,
但这应是它最具价值的部分
”。
小镇的理解是,具身机器人是一个非常确定性的未来方向,但现在正处于萌芽的早期阶段,反而是投入的好时机,而且愿意投资具身机器人的,也不会苛求盈利等商业价值,更有耐心,这不朱啸虎这类投机者就受不了走了。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
至少
5
年内,很难看到成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还是要靠融资和国家扶持;想要自给自足完成迭代就更久了。
未来能够更快实现商业价值的,除了实验室和娱乐以外,首先可以进入危险场景,再进入工业生产,进入家庭提供你所说的家务服务,需要等到具身机器人非常成熟的阶段,恐怕不是
10
年内能够实现的。